1.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1、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锄头;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2、诸子百家 1.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 ;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2.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 3.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4.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 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3、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4、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5、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
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花神节)、上巳节(女儿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6、中华诗词 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自度曲(词)、传统诗词等。 7、中国戏剧 昆曲、湘剧、京剧、豫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 | 京戏脸谱。
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 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11、宗教哲学 佛、道、儒、阴阳、五行、罗盘、八卦、司南、法宝、算命、禅宗、佛教、观音,太上老君;烧香、拜佛、蜡烛。 12、民间工艺 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塑、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凤眼、千层底、檐、鹫。
13、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峨嵋、崆峒、昆仑、点苍、华山、青城、嵩山。 14、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天涯海角、中原、巴陵文化…… 15、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饺子。
中国传统文化 16、衣冠服饰 汉服(汉族)、藏袍(藏族)、苗服(苗族)、蒙古袍(蒙古族)、旗袍(满族)、中山装、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木屐、绣花鞋、翘头履。唐装(汉族盘领袍)、维服(维吾尔族)、绣花鞋、虎头鞋、伪唐装(满族马褂)、肚兜(满族)、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丝绸。
中国传统服饰 汉服 17、四大雅戏 花鸟虫鱼、牡丹、梅花、桂花、莲花、鸟笼、盆景、鲤鱼。 18、动物植物 龙、凤、狼、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
;梅兰竹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柏。
19、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瓷器、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壶、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裹脚布。 20、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
21、传说神话 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22、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鬼怪、幽灵、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2.中国文化常识
只有在这样的传统节日给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过节,去体会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享受亲情的快乐;也只有规定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才能体现政府对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视,为民众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立法为中国传统节日正名!给她们贴一个”法定”的标签是绝对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态,必然换来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觉悟和兴趣,否则,一切休提。不知什么时候圣诞节包括圣诞消费已在祖国大地悄然盛行,还真为中国的GNP保持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GDP—-国内生产总值也得跟着涨吧?计算公式中都有消费这一项嘛。
可是圣诞消费能增加中国的GNH值(国民幸福总值,由不丹国王首次提出)吗?NO WAY,不可能!起码我没有为圣诞消费而感到幸福,钱花的心疼是次要的啦,关键是这节过的窝囊!放着那么多中国人自己的节日不过,圣诞节在那儿消费个什么劲儿嘛!—这根本就是文化入侵!为什么美国人不过春节!!为什么不让中国的春节增加美国的GDP———(破折号表示声调的提高和声音的延续以及咬牙切齿)!!!牢骚归牢骚,其实一句话,人家西方重视自己的文化,才能搞的全球都过圣诞,中国的基督徒不多吧,可就是要跟着人家过,我们自己愿意当然不关人家的事啦。当然过圣诞也不证明自己就崇洋,可心里就是觉得不舒服,为什么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很有意义,可中国人自己就是不重视?为什么我们知道人家有个圣诞节还跟着过,人家就不知道我们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毫不夸张的说:甚至好多中国人都不能把这些节日的含义正确无误的说出来!我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其实不能怪伟大的中国人民,而是政府本身不重视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先——除了春节和元宵节外,你们单位清明节和端午节什么时候放过假的?中秋和重阳呢?我清楚的记得清明节跟同事换课回乡下扫墓,返校后将两天的课放在一天上的痛苦经历。
还有更痛苦的,唉,往事不堪回首——让时间的车轮返回到两年前的农历八月十五,话说那年中秋节上午恰逢俺上最后一节课,下课已是北京时间11点50分整,下课晚倒不打紧,可那天恰逢我讲授新课程;讲授新课程也不打紧,可那天的新课程恰巧又很难懂;课程难懂也不打紧,可我的学生恰巧还很好学;学生好学也不打紧,奈何我的轻功还没练到家,于是我那可爱的学生们不顾一切义无返顾的于教室门口擒获了我,不假思索的从嘴里蹦出了十万个为什么!求知的过程是快乐的,而快乐的时光又总是显得短暂的,于是半个时辰的光景象一柱香的工夫般匆匆溜走,等我回到家已是北京时间13点整!老妈跟老婆眼睛盯着月饼估计有一个时辰了吧,我没回家又不好意思吃,反正看到我时两人四只眼齐齐发出残忍的红光,象要把我给吃了。还好亲情是可贵的,她们最终口下留情,没有真的吃了我,只是连手臭骂了我一通——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古人又云好男不跟女斗,所以我当然不是对手了被海扁一顿。
幸亏我拜读过金镛先生的射雕三步曲,从降龙十八掌到九阴真经,从黯然消魂掌到乾坤大挪移还都练过,否则肯定要被骂的神经质,从此以后非象欧阳峰一样倒着走路不可!神经质倒是没至于,可最终我还是功力大损,落的下场跟倒着走路也差不多——由于被骂傻了,吃月饼时我是把花纹拿倒了吃的,这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误,这月饼吃的思路不清晰,吃的没有逻辑性,不符合一个优秀理科生的一贯进食习性。试想如果政府在清明和中秋给全国人民提供哪怕一天的假期,我也就不用这样惨了我!搞的功力大打折扣,下次你让我使降龙十八掌我是使不出来了啦,你要是嘲笑我本来就不会,我就不能使一招亢龙有悔用事实来反驳你了。
哈!玩笑归玩笑,可道理是很明显的:不是大家不想过自己的节,只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按农历计算的,未必就恰巧赶上公历周末,所以由于工作的原因大多数人想过也是有心无力,即使有重视的,也大都因为跟工作冲突而留下过不美好的回忆,久而久之也就将这些东东给遗忘或在心里淡化。那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只有在这样的传统节日给市民以假期,大家才有心思和精力去过节,去体会我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享受亲情的快乐;也只有规定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才能体现政府对自己民俗文化的重视,为民众提供一个正确的指引,且有利于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所以政府应该考虑立法为中国传统节日正名!给她们贴一个”法定”的标签是绝对必要的!政府的高姿态,必然换来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唤起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觉悟和兴趣,否则,一切休提。我意已决:至函文化部,向懂得尊重传统文化的人倾诉一个普通百姓的心声——至于唤起大多数人的觉醒就不是我这小人物力所能及的了。
今天是12月24日,学生见面就跟我说:老班节日快乐呀!!我心里既欣慰又不是滋味:他们显然对圣诞比对传统节日感兴趣。我该怎么办?难道我跟学生说:你们丫的不要给老子过圣诞了,违令者斩!——这样显然不行,只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想:大叔,为什。
3.介绍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
书法,是中国及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过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汉字书法、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其“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扩展资料: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华传统文化
4.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
(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5.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料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
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
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
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6.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诸说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
(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
(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
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
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
(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
(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
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7.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料
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将此词作为一个动词在使用,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既与武力征服相对立,但又与之相联系,相辅相成,所谓“先礼后兵”,文治武功。有些还包括小吃,风俗等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琴棋书画
▪ 传统文学
▪ 传统节日
▪ 中国戏剧
▪ 中国建筑
▪ 汉字汉语
▪ 传统中医
▪ 宗教哲学
▪ 民间工艺
▪ 中华武术
▪ 地域文化
▪ 衣冠服饰
▪ 四大雅戏
▪ 动物植物
▪ 古玩器物
▪ 饮食厨艺
▪ 传说神话
▪ 神妖鬼怪
▪ 传统音乐
▪ 中国对联
4 名山大川
▪ 诸子百家
▪ 琴棋书画
▪ 传统文学
▪ 传统节日
▪ 中国戏剧
▪ 中国建筑
▪ 汉字汉语
▪ 传统中医
▪ 宗教哲学
▪ 民间工艺
▪ 中华武术
▪ 地域文化
▪ 衣冠服饰
▪ 四大雅戏
▪ 动物植物
▪ 古玩器物
▪ 饮食厨艺
▪ 传说神话
▪ 神妖鬼怪
▪ 传统音乐
▪ 中国对联
名山大川
请采纳
8.中华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
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
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
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
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
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
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
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
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
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
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
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
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
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
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
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
“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
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