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学期简单的统计知识点

1.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不知道你的教材是哪个版本的 三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分数部分: 1、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 如:23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

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分数线(表示平均分) 分母(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23 的分数单位是13 ,它有2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如: 13 = 26 = 39 = 412 1620 = 810 = 45 3、分数比较大小: (1) 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如: (2) 同分子分数相比较,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如: (3) 分子和分母都不同的分数相比较,先化成同分母再比较。 如: 4、分数加、减法: (1)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如:25 + 35 = 55 = 1 89 – 19 =79 (2)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化成同分母分数,再相加、减。 如: 小数部分: 1、小数的概念: 像5.83,12.5,16.72,0.8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读作:五十六点八三 3、小数比较大小: 小数比较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如果小数部分第一位相同,就比较小数部分第二位…… 如: 4、小数的加减法: 用竖式进行两个小数相加、减,要对齐小数点。 如: 方向与位置 1、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判断方向的方法是: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2、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 3、地图一般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平移与旋转 1、平移:电梯、缆车都是整体朝着一定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平移。 如:升国旗;拉抽屉;电梯的移动;缆车等。

2、旋转:风车、风扇转动的时候,位置没有移动,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这样的现象称为旋转。 如:摩天轮的转动;时针、分针、秒针在钟面上的转动;拧瓶盖等。

3、轴对称图形:两边对折完全重合的图形,称为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 两位数乘两、三位数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 如: 8个50连加的和是多少? 50*8=400 10个90是多少? 90*10=900 2、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如:14的20倍是多少? 14*20=280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1、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2、正方形的相关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周长÷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3、长方形相关公式: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面积÷宽; 宽=面积÷长。 4、面积单位: (1) 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千米 □ □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2) 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平方毫米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l 知识要点: (一)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1.知道辨认方向的方法:可以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以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 2.能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七个方向,知道哪些方向是相对的。

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 3.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书:练习一第3、4题;) 4.了解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书:练习二第2题。) 5.并能看懂地图。

(p4例2:知道建筑或地点在整个地图的什么方向,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大本p1双基训练)。 (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 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书:p5做一做;p9做一做;)(大本:p3 左边第1、2题;右边第1、2、3题;) 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大本:p5 第1、3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l 知识要点: (一)口算除法 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P14 例1)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先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

2.三年级下册数学的知识点

三年级数学(下册)知识要求归纳 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1、(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东南与西北)相对,(西南与东北)相对。

面南左为东,面北左为西,面东左为北,面西左为南。2、地图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

通常所说的八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北。3、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会描述行走路线。

(做题时先标出东 南 西 北。) 一定写清楚从哪儿向哪个方向走,走了多少米,到哪儿再向哪个方向走就到了哪里。

(在转弯处要注意方向的变化) 判断一个地方在什么方向,先要找到一个为中心点(观测点) 处画“米”字符号,再进行判断。 4、指南针是用来指示方向的,它的一个指针永远指向(南方),另一端永远指向(北方)。

5、生活中的方位知识:①北斗星永远在北方。 ②影子与太阳的方向相对。

③早上太阳在东方,中午在南方,傍晚在西方。 ④风向与物体倾斜的方向相反。

(刮风时的树朝风向相对的方向弯,烟朝风向相对的方向飘……) 我国地处北半球,树叶茂盛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疏的一面是北方。第二单元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 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 = 6)4、笔算除法:(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最大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最大的被除数=商*除数+最大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2)除法验算:→ 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 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被除数-余数)÷商=除数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最高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用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第三单元 复式统计表 复式统计图的特点:有利于数据的比较,更容易分辨相同项目的区别。

第四单元 两位数乘两位数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①计算、②比较、③答题。

→ 别忘了比较这一步。6、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7、相关公式: 因数*因数=积 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第五单元 面 积1、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单位不同,无法比较。

2、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3、①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②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③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4、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求长:长=长方形面积÷宽 已知周长求长:长=长方形周长÷2-宽 求宽:宽=长方形面积÷长 已知周长求宽:宽=长方形周长÷2-长 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边长:边长=正方形面积÷边长 已知周长求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45、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1千米=1000米6、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面积不一定相等。

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周长也不一定相等。7、在生活中找出接近于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例子。

例如1平方厘米(指甲盖)、1平方分米(电脑A盘或电线插座)、1平方米(教室侧面的小展板)。8、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不同:长度单位测量线段的长短,面积单位测量面的大小。

(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1、归类:什么样的问题是求周长?(缝花边、围栅栏、围栏杆、池塘或花坛周围小路长度、围操场跑步的长度等等) 什么样的问题是求面积?或与面积有关?(课本等封面大小、刷墙、花坛周围小路面积、给餐桌配玻璃、给课桌配桌布、洒水车洒到的地面。

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1~4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l 知识要点:(一)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

1.知道辨认方向的方法:可以借助太阳等身边事物辨别方向,也可以借助指南针等工具辨别方向。2.能根据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七个方向,知道哪些方向是相对的。

南←→北,西←→东;西北←→东南,东北←→西南。3.会辨别地图上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书:练习一第3、4题;)4.了解绘制简单示意图的方法:先确定好观察点,把选好的观察点画在平面图的中心位置,再确定好各物体相对于观察点的方向。在纸上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用箭头“↑”标出北方。

(书:练习二第2题。)5.并能看懂地图。

(p4例2:知道建筑或地点在整个地图的什么方向,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位置关系:谁在谁的什么方向等)(大本p1双基训练)。(二)看简单的路线图描述行走路线。

1.看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先要确定好自己所处的位置,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中心,再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确定目的地和周围事物所处的方向,最后根据目的地的方向和路程确定所要行走的路线。2.描述行走路线的方法:以出发点为基准,再看哪一条路通向目的地,最后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先向哪走,再向哪走)。

有时还要说明路程有多远。(书:p5做一做;p9做一做;)(大本:p3 左边第1、2题;右边第1、2、3题;)3.综合性题目:给出路线图,说出去某地的走法,并根据信息求出所用时间、应该按什么速度行驶、或几时能到达、付多少钱买车票等等。

(大本:p5 第1、3题。)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l 知识要点:(一)口算除法1.整千、整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P14 例1) (1)用表内除法计算:用被除数0前面数除以一位数,算出结果后,看被除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算出的结果后添几个0。

(2)先乘法,算除法:看一位数乘多少等于被除数,乘的数就是所求的商。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方法(P16 例2):(1)除数不变,把三位数看成几百几十或整百的数,再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计算。

(2)想口诀估算:想一位数乘几最接近或等于被除数的最高位或前两位,几百或几十就是所要估算的商。(二)笔算除法1.牢固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步骤与格式,尤其是商中间、末尾有0的笔算算式的写法。

(p29 例6;p31 例7)2.会判断商是几位数。(p24 第5题)3.知道除法的验算方法:(1)没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被除数;(2)有余数的除法:商*除数+余数=被除数;4.熟记关于0的一些规定:(1)0不能作除数。

(2)相同的两个数相除商是1。(既然能相除这个数就不是0)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特别提醒:1.口算、估算、笔算,其中中间、末尾有0的要特别注意。2.应用题看清要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口算题可以直接列式计算;估算题要注意书写格式:124÷3≈40;笔算题最好写出除法竖式。(书p35 第1、2、3题) 第三单元《统计》l 知识要点: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及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完成的统计图上一定要标数据。2.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题)。

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如书P45第2题。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如书P39。

4.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给出一组数据会求它们的平均数。如:3个女生身高:135厘米、140厘米、132厘米,求平均身高。

熟记平均数的格式,总数量除以总份数:( + + …… + )÷ 并脱式计算p42。会检查平均数的对错,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5.会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如:书45页第4题。

会求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分析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大的原因。

6.给出平均数和几个数据,求另一个数据。如:小明三科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其中外语83分,数学80分,求语文多少分。

7.与时间、速度等知识点结合的综合性题目。请参考课本中的统计图的样子 第四单元《年月日》l 知识要点:(一)年、月、日部分1.熟记每个月的天数,知道大月一个月有31天,小月一个月有30天。

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二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

可借助歌谣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即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三十整,(冬即十一月) 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二十九。2.熟记全年天数: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上半年多少天(平年181天,闰年182天),下半年多少天(184天)。3.知道1、2、3月是第一季度,4、5、6月是第二季度,7、8、9月是第三季度,10、11、12月是第四季度。

会计算每个季度有多少天,连续几个月共有多少天。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一年中连续两个月共62天的是:7月和8月。

4.给出一个天数会计算有几个星期零几天。如:第三季度有(92)天,有(13 )个星期零( 1)天。

平年全年有(365)天,是(52 )个星期零(1)天。5.公历。

4.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E: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设计说明: 1.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很多关于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基础,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索新的知识。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开放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较高。 2.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旧的条形统计图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或者出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这时候,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一起动脑,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引出新课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感受到每种条形统计图都是因为生活、统计的需要而产生的。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在教学中,教。

5.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1单元测量

1、在生活中,量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毫米、厘米、分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做单位;测量比较长的路程一般用(千米)做单位,千米也叫(公里)。

2、1厘米的长度里有(10)小格,每小格的长度(相等),都是(1)毫米。

3、1枚1分的硬币、尺子、磁卡、小纽扣、钥匙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4、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

小技巧:换算长度单位时,把大单位换成小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添加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添几个0);把小单位换成大单位就在数字的末尾去掉0(关系式中有几个0,就去掉几个0)。

5、长度单位的关系式有:( 每两个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① 进率是10: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0分米=1米,10厘米=1分米,10毫米=1厘米,

②进率是100: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100厘米=1米,100毫米=1分米

③进率是1000:1千米=1000米, 1公里= =1000米,1000米=1千米,1000米 = 1公里

6、当我们表示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用到(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称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称一般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

小技巧:在“吨”与“千克”的换算中,把吨换算成千克,是在数字的末尾加上3个0;

把千克换算成吨,是在数字的末尾去掉3个0。

7、相邻两个质量单位进率是1000。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000千克= 1吨1000克=1千

6.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的重点有哪些

1、数与计算:

要求:

(1)在整理与复习中回顾整个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以及小数加减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加、减、乘、、除等竖式计算,通过估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计算。

2、空间与图形:

要求:

(1) 整理回顾“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一学段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学生在该领域构建系统的认知体系。

重点:

(1)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熟练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3)进一步掌握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的方法。

(4)能根据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合理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周长与面积问题。

3、统计与平均数问题:

要求:

(1)、再次经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使学生巩固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和用画“正”字记录数据的方法。并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推断,能根据所收集的数据学习求平均数。

(2)、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分析简单的数据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重点:

统计图表的绘制方法;如何对某些事情的结果作出正确的推测和判断。

4、复习年月日、方向与位置

要求:

方向与位置:

(1)会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

(3)会用所学过的时间单位,会用学习的方法判断闰年和平年,会用24小时计时法进行简单的时间转换。

在本学段中,孩子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一)具体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生活中的推理、搭配中的学问、时间与数学、旅游中的数学、体育中的数学等。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