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知识分子的才华

1.杨绛的书《洗澡》是写关于什么的

《洗澡》主要内容:

北平解放初期,长年躲在角落的“北平国学专修社”改名为“文学研究社”后,一下热闹起来,各种人才纷至沓来,有解放后仍留在国内的。

有从英美法俄归来投奔光明的,有作家,有解放区来的文艺干部,还有刚大学毕业的等等,不同目的,各怀心事,知识分子的种种心态、情状以及明争暗斗一一毕露无遗。

姚宓娴静深沉,聪颖有才华,本是名牌大学教授之女,因遭家庭变故,只能到图书馆做管理员。许彦成杜丽琳夫妇表面平安好和,实际上话不投机,没有感情。

许彦成则和姚宓在借书、还书、整书的过程中产生了感情。但很快“三反”,又称“洗澡”运动开始了,于是每个人不得不从自己的小圈子里出来,接受当众“洗澡”,又不免都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为自己的前途忧心忡忡。

扩展资料

《洗澡》是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女士的经典代表作。作品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们的形象,展示了知识分子们思想改造的全程图。小说幽默诙谐,不亚于其夫钱钟书先生的巨著《围城》。

《洗澡》是一部描写了解放后知识分子们第一次经受思想改造(即三反运动)的书籍。在《洗澡》一书中,杨绛女士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内心世界,并将他们的外貌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吸引了许多读者的眼球。

作者杨绛女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评论家和学者。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于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曾同钱钟书一起赴英国、法国留学,两人生有一女钱媛。

杨绛女士和钱钟书先生夫妇俩在中国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的著名代表作除了《洗澡》之外,还有《我们仨》、《干校六记》等等。

在杨绛女士幽默风趣的笔调下,新中国成立后某些知识分子们的虚伪、自大和勾心斗角的形象被刻划得栩栩如生。

小说凭借生动的情节,简练的文笔、丰富的内容和富有生活气息的氛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人们的思想壮志。本书通俗易懂,寓意深刻,是一部了解解放后知识分子门的思想感情读物。

《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它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书中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新中国的知识分子们;第二部讲述了这些人需要“洗澡”的必要性;第三部则描写了“三反运动”中这群知识分子们各自不同的表现。

《洗澡》一书是女性的反击,是多年以后对《围城》的回应。人们往往只看到了钱钟书的万丈光芒,却忽略了杨绛的旷世才华。杨绛所著的《洗澡》,一点也不逊色于《围城》,而在反讽的写法上,甚至比其夫要更为高明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洗澡

2.知识分子的清高表现在什么地方

书,读来读去,感觉知识分子的清高是很害人的,害了自己不算还把自己一家人,甚至几族人都害了。知识分子若不清高,那又不像个知识分子;过于清高了又有点迂腐,所以清高也得有一个度,过了那个度就让人讨厌了。度是最难把握的,不光是一般的知识分子难以把握,就是大知识分子也难掌握这个度。《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年轻时游历了汉朝的很多地方,收集了大量的史料,通今博古。父亲司马谈死后,他继任了太史令,汉武帝不能不器重他!但他却为李陵事件,激怒了汉武帝,以致遭到了宫刑。按说像司马迁这种并没在

家里读死书,而是边读书边行走的大知识分子,不应该不会察言观色,也不应该在朝廷上触怒皇帝,但他的正直和清高却在危难时刻膨胀了,以为皇帝不会对他司马迁怎么样,结果就遭到了腐刑。如果司马迁是退朝后,找机会向汉武帝说,汉武帝也许不会动怒,因为古代的皇帝并不是完全不把大臣的话当回事。但司马迁在为李陵将军辩护时,没有找对说话的时机,因而激怒了汉武帝。

这只是司马迁自己的事,司马迁并没把灾难带给族人。明朝初年,有一个忠心耿耿于建文帝极富盛名的大臣叫方孝儒,当了明成祖朱棣的俘虏,明成祖惜他有才,想笼络和安抚他,希望能为他所用。但方孝儒是根硬骨头,硬是不答应。明成祖召见他,方孝儒一身孝服地走进宫门,并嚎啕大哭。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封的燕王,建文帝是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元璋把帝位传给了孙子,明成祖把帝位从侄儿手中夺了过来。方孝儒是建文帝的重臣,方孝儒为表示自己对建文帝的忠诚,一身孝服地步入皇宫,一进门就大哭不止。好不容易待方孝儒哭完,明成祖客客气气地请他起草诏书,方孝儒先是不肯,后提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篡位”,便弃下笔,再也不肯动笔了。明成祖大怒,以灭九族威胁方孝儒。谁知方孝儒傲然道:“便是灭十族又能把我怎么样?”明成祖在历史上并非昏君,但按今天的话说,方孝儒不识相,把一心要善待他的明成祖惹得怒不可遏,当即下令杀了他的家人和族人,还下令把追随他的学生也杀了,将学生加起来就算十族了,一共杀了872人。

一句话,杀了872人。我看到这里,想了很多。这就是古代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不光只是给自己带来灾难,给家人引来杀身之祸,还把自己的众多弟子也带入了坟墓,这样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太看重名节且太不在乎他人的生命了?名节这东西是很重要,古代的知识分子确实视名节如生命,像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逃跑的途中与敌人肉搏时,帽子掉了,子路觉得一个大丈夫的帽子掉了成何体统?就不顾对方的利剑,弯下腰去捡帽子戴帽子,结果被对方一剑刺死了。然而子路祸及的只是他个人,这不过只是知识分子的一种迂腐表现罢了。放在今天,知识分子也好普通人也好,莫说帽子掉了,裤子垮了也会跑的。命要紧啊,今天的知识分子看问题比古代的知识分子多几个角度,不会为拣一顶破帽子而命丧黄泉。方孝儒在明朝初年是很大的知识分子,地位极高,很受世人尊重,有很多“粉丝”,就跟孔子有很多弟子样。但他为了名节这东西,把全家人和全族人及他的弟子的性命都捎上了,这就让我感到迷茫,甚至想那种名节是否有必要遵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这种为“名节”而不顾一切的做法是神圣和伟大的呢还是太自私自利了呢?古代有很多知识分子为了“名节”都把自己的家人搭上了,三族、五族、六族的被诛灭,都是“名节”这东西害的。

也许有人认为这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骨气,古代的知识分子是视死如归的,这我丝毫不怀疑。但我也有点小困惑,那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脑袋里是不是只装着他们自己?未必他们就不想一下家人的安危?放在今天,我来想这个问题,我觉得凡是关系到他人的性命一事就是大事,就得慎重,哪怕牺牲自己的名节也应该做出让步,因为你的“名节”与许多无辜的生命牵扯到一起了你就得替别人作想!像方孝儒那样,为了自身的名节,让几百人跟着他殉葬,这是不是太看重名节和太自私自利了?

3.古代文人如何安放心灵

文人古时称“儒生”或“士人”,是当今我国对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按照古代的社会分工,士人应该从事“劳心者治人”的事业——“治人”是上乘大道。

由于历史的选择,中国古代文人有很强的做官意识,皓首穷经,为的就是把一腔才华贷于帝王家。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人都能金榜题名。多数人往往官梦难圆,或放野于山林,或泛舟于江湖,或躬耕于陇亩,或为僧为道,以诗言志,著书立说。

文人怀抱经纶大志, 期望科举仕途, 但在屡试不第后, 或出家修道、削发为僧, 或走上隐居不仕的道路。实际上, 这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文人精神世界超越性的具体表现。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中, 其核心是儒道互补。体现在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上, 所谓“道”, 即“穷则独善其身”, 即道家的隐逸情趣结合儒家的“孔颜乐处”。历代那些潜居避世的隐士, 或处山林, 或在草野, 俱以不求闻达、不入仕途为其特征, 体现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这一层面。

4.如何看待《儒林外史》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探索

浅谈《儒林外史》对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启示在《儒林外史》一书中所描绘的大清王朝康雍乾盛世的背景下,作者刻画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或正面,或反面,把对于时弊的认识提高到了整个科举制度的认识,从而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作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它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谴责它造成了势力虚伪的社会风气。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当时,几乎所有的读书人都“舍着性命去求功名”,只有科举才是求官的“正途”!功名富贵,核心在于做官,是封建知识分子围绕着旋转的轴心。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是对明清文人的一个试金石,把他们放在这个聚光点上,足以显现其灵魂,使之纤毫毕露,声态并作地现身纸上。

《儒林外史》对八股科举的批判,体现了坐着对于知识分子社会出路和整体命运的观察和思考。所以这种批判必然导致对于所谓康乾盛世的全面否定。

从批判八股科举到否定功名富贵、抨击全社会的势利和虚伪;揭露八股流弊到揭露封建社会的种种弊政,所以《儒林外史》的全部描写都在告诉读者:当时的知识分子没有真正的出路。一般的读书人,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很难做到像王冕那样,决意功名而又衣食不愁。

而反观我们当代社会,我们必须先弄清楚怎么样才算是知识分子呢?那时的知识分子主要就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一批文人。而现在不一样了,照《时代周刊》的时代论文所说,像得到博士学位的、大学教授,亦或是科学家,也不一定算是知识分子。

该刊在两个假定的条件下来替知识分子下定义:第一,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他必须为追求观念而追求观念。

第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批评他所在的社会而且反对现有的价值,乃是苏格拉底式的任务。

按照这一说法,似乎在中国当代也找不出几个知识分子,是非常苛刻的。而在海耶克看来,一个人之所以够资格叫做知识分子,是因他博学多闻,能说能写,而且他对新观念的接受比一般人来得快。

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社会的背景,在康乾盛世,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束缚百姓的思想,控制他们的学术自由,采取各种政策,愚昧百姓,文人几乎没有任何出路。而我们现在的社会相对来说更加自由,人民开化,思想开放,知识分子的出路更多了,能获得相对安稳的生活和社会地位,所以知识分子的命运就更加多样化了。

我们先看从政的道路,儒家思想是积极用世的,对于建功立名本身并不持否定态度,他反对的只是不讲文行出处的原则,寡廉鲜耻地去追求功名富贵。而《儒林外史》所讽刺的也只是口讲伦理,满肚子势利见识的假道学,对于真心恪守封建伦理规范的“真儒”则主要是肯定和赞美。

如范进从一个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变为科举制度的推崇者,中举前穷困潦倒,在科举制度的长期摧残之下,麻木空虚,中举后荣耀光彩,却连苏轼是何人都不知道,写出了当时科举制度所造成的势利虚伪的社会风气。所以在我们现代社会,像“考公务员热”的温度持续不退,大家都想走向仕途。

其实追求功名也是非常正常的,是人都要食人间烟火,要生存也必须基本的经济条件。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去追求功名而不择手段,因为我们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要有骨气的,对于功名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是最基本的,相对于一般人是更加高尚的,是追求节操的,所以不能因功名这些身外之物而丧失了自己的高贵的人格品性,知识分子更应该注重自己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物质财富,既然身为知识分子,就不能过分被功名富贵所累。

我们再看学术研究的道路。传记中的王冕的形象被改造加工,写成了一个完全决意功名富贵,视功名如瘟疫、避之唯恐不及的人,依旧维持着自己藐视权贵、孤高傲视的品格。

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而吴敬梓也把这样的一个纯洁无暇、一尘不染的形象作为芸芸众生做人的标准。所以我觉得,如果一个知识分子专心搞学术研究的话最好还是不要和政治搭上边,认真钻研自己学术问题,以免被功名坏了心境。

一旦研究学术成为一种功利性的目的,它就基本远离了学术的崇高性,反而沦为了庸俗。但是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他的任务是艰巨的,他不仅要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获取一定的政治地位,从而赢得一定的经济地位,而且他真正的使命不在于这些身外之物,而是传承和发扬。

正如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中心,进而涉及教育、民生等广泛的社会问题,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晚期腐败道和没落的趋势。虽然最后宣传和实践“礼乐兵农”的政治主张以失败告终,但是有了这样的先驱者,前一个倒下,更有后来人奋起直追。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命脉,失去了命脉,民族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打破,这个民族也就毁灭了。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追名逐利,夺权夺势,能真正静下心来做学问的人可以说是已经没有了。

整个社会所弥漫的是虚伪造作的雾霾,整个社会体制也难以培养出这样精英式的人才。继2009年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以后,中国也找不出第二位这样的国学大师了,原因何在。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