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教学目标的简述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实践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教师把音乐课教学目标的重点放在了音乐知识的认知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在某些人看来,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掌握多少乐理知识,唱会多少歌谱?而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我们从教育学、心理学角度,从该学段的学生特点、教学大纲要求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审视中小学音乐教育时,显而易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才是小学音乐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因此,认知活动和技能训练活动不应该成为其主要内容,培养学生音乐耳朵才是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核心。 开放的音乐教学目标是指音乐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我们当然决不排斥音乐知识与技能,而是指能在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又能关注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不是仅仅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
以前,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比如音乐欣赏,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2.音乐教学目标的目标的功能有哪些
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遵循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开始把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基础目copy标和发展目标。
基础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向学生提出学习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发展目标是在保证达到基础目标的前提下扩展开的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的。学生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其中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
对于这类学生的教学,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过分强调这方面的训练,可能会使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热情消耗殆尽,对音乐产生厌倦感。这时,教师就要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
比如音乐欣赏,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
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zhidao用。
3.如何确定音乐教学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如果我们把教学目标表述为“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与歌唱能力”,就等于把目标的行为主体定位于教师而不是学生,因为是教师想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事实上,判断教学效果的直接依据是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获得情感体验与切实的进步,而不是教师的主观愿望能否实现或教学任务是否完成。
2、行为动词必须是具体、明确、可测评的,而不是笼统、抽象、模棱两可的。如果我们学唱了一首歌唱雷锋的歌,就把目标定位于“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不仅是主体定位的错误,而且也无法就“把学生培养成雷锋式的好少年”和“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测评,因为通过学唱一首歌,根本无从测评学生提高了多少。
3、行为方式必须是灵活、多样、可操作的,而不是单调、乏味、缺少情感与活力的。如果我们的教学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其行为方式也必定会不合适宜,只有真正熟悉、理解、研究学生的教师,才能制订出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与实际水平的行为方式。否则就会出现没有教学效果的盲目的教学活动、浮躁的不贴切的行为方式。
4、行为程度必须是面向全体的最低底线,而不是个别尖子生才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如果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最基本、最普通、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我们的教育也就不是面向普通人的基础教育了。因此,行为程度要适当,既符合多数学生的实际程度,又能让那些接受快的学生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例如:“至少能记住歌词或音乐主题”、“能基本正确地演唱歌曲”、“感受音乐作品浓郁的地方风格”、“体验创编活动的快乐”等众所能及的标准与层面。
4.如何达成音乐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维目标是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统一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把握一个“精”字。 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要把握一个“润”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是唐诗中的美好境界,还应是教育的重要法则,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 三、实现过程与方法上要把握一个“活”字。 要摈弃音乐课堂教学表面的热热闹闹,克服教学形式的花里胡哨,除去学习心态的浮浮躁躁,教师要真正用启发性的问题及活学生的思维,用坚韧的教学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真正让学生用主动探究的心理、科学的方法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如何理解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如何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从实际音乐教学来看,教育工作者对此不仅存有争议,而且往往会陷入一些认识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影响到“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为割裂。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对新课程“三维目标”进行分解的倾向,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忽视了“三维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使“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被人为割裂。(2)顾此失彼。要么是固守“双基”阵地,忽视“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么是矫枉过正,过于突出后面两个维度的目标。在前一种观念下,“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只有在应付上级检查或上公开课时才受到重视,平时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在后一种观念下,过分关注和突出“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课堂教学堂堂求新,势必会影响“双基”目标的实现。(3)平均对待。表现为教学设计时“三维目标”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三个维度的目标在地位上完全平等,教学时间也是平均分配。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达成三个目标,往往陷入为了方法而讲方法,为了说教而空洞说教的怪圈。 为了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有效达成,应该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多维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一方面,三个维度的目标各有其本体价值,并因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而各有侧重,每一个维度的目标都可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时也可作为达成其他二维目标的辅助和凭借;另一方面,“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维度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2)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如前所述,“三维目标”可以理解为各门学科总的课程目标的框架,它给各门学科制定课程和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规范要求。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学科等之间的差异,在遵循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总体框架下,应该允许教师有所侧重,不宜“一刀切”、“齐步走”。试想,如果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带着整齐划一、面面俱到的“三维目标”走进课堂,这样的课显然是无法上好的,也不符合音乐教学艺术的原理。(3)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统一。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明显性和确定性,较多地表现为可客观测量的外显行为结果,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也有些渗透于外显行为结果之中。这两者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为依托和中介,反之亦然。因此,“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4)横向关联与纵向层次的统一。“三维目标”不仅具有横向上的相互关联性,而且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性。从横向看,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理想境界的“三维目标”应该是水乳交融,并贯穿于每一门学科之中。同时,纵向的层次性也蕴涵于“三维目标”之中。比如,像爱国主义教育、“学会学习”等,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内涵和深度是不同的。
5.如何达成音乐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维目标是指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
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各自的内涵和特性,它们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统一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上要把握一个“精”字。
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要把握一个“润”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仅是唐诗中的美好境界,还应是教育的重要法则,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
因此它更多的是靠在一个比较长的阶段,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 三、实现过程与方法上要把握一个“活”字。
要摈弃音乐课堂教学表面的热热闹闹,克服教学形式的花里胡哨,除去学习心态的浮浮躁躁,教师要真正用启发性的问题及活学生的思维,用坚韧的教学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真正让学生用主动探究的心理、科学的方法去探求知识的奥秘。如何理解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如何有效达成“三维目标”?从实际音乐教学来看,教育工作者对此不仅存有争议,而且往往会陷入一些认识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影响到“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为割裂。为了便于理解和把握,中小学教师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表现出对新课程“三维目标”进行分解的倾向,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忽视了“三维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最终使“三维目标”的整体性被人为割裂。
(2)顾此失彼。要么是固守“双基”阵地,忽视“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么是矫枉过正,过于突出后面两个维度的目标。
在前一种观念下,“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只有在应付上级检查或上公开课时才受到重视,平时基本处于缺位的状态;在后一种观念下,过分关注和突出“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课堂教学堂堂求新,势必会影响“双基”目标的实现。(3)平均对待。
表现为教学设计时“三维目标”一个都不能少,而且三个维度的目标在地位上完全平等,教学时间也是平均分配。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一节课分成三大环节,分别达成三个目标,往往陷入为了方法而讲方法,为了说教而空洞说教的怪圈。
为了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整体、有效达成,应该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1)多维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一方面,三个维度的目标各有其本体价值,并因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而各有侧重,每一个维度的目标都可成为学习的目标,同时也可作为达成其他二维目标的辅助和凭借;另一方面,“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个维度之间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
(2)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统一。如前所述,“三维目标”可以理解为各门学科总的课程目标的框架,它给各门学科制定课程和教学目标提供了一种基本的规范要求。
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校、教师、学生、学科等之间的差异,在遵循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总体框架下,应该允许教师有所侧重,不宜“一刀切”、“齐步走”。试想,如果每位教师每节课都带着整齐划一、面面俱到的“三维目标”走进课堂,这样的课显然是无法上好的,也不符合音乐教学艺术的原理。
(3)显性目标与隐性目标的统一。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相对来说具有明显性和确定性,较多地表现为可客观测量的外显行为结果,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对具有潜隐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生成性,也有些渗透于外显行为结果之中。
这两者互为补充、协同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为依托和中介,反之亦然。
因此,“三维目标”的落实,决不意味着对学科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弱化,而是体现了对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深度理解和融会贯通。(4)横向关联与纵向层次的统一。
“三维目标”不仅具有横向上的相互关联性,而且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性。从横向看,新课程“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理想境界的“三维目标”应该是水乳交融,并贯穿于每一门学科之中。同时,纵向的层次性也蕴涵于“三维目标”之中。
比如,像爱国主义教育、“学会学习”等,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但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其内涵和深度是不同的。
6.如何拟定音乐课教学目标
课前精心备课,选择合适的教学过程。
一堂课成功与否,与课前准备工作的好与坏有直接关系。教师应做好充分准备。
如查阅各类信息资料、储备丰富的相关知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准备合适的教学手段和用具,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应变能力,积累处理学生生成问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掌握一定的地理技能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创造性地整合、加工、运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学学生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7.浅谈如何达到音乐教学的目标
音乐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结果和标准。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我认为音乐教学目标的确立和表述是每一位音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自主行为,必须根据音乐内容来设计切实可行的目标。不必过于追求统一,千篇一律;因为音乐教学本身就是艺术,而艺术是需要个性的,没有个性就形不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践,应该是三个维度的整合,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所以新课标指出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三维目标各有各的规定性,我们要把它统一成有机的整体,来加以关注。
比如《太阳出来喜洋洋》一课,教学目标的两种设计表述,第一种:1、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会用高亢弹性的声音演唱。2、以组织学生为歌曲选择节奏型参与合奏的形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音乐体验。3、以组织学生即兴创作音乐剧的形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第二种:1、情感态度目标:分析了解作品的形成环境,感受民歌魅力,并能喜欢这些民歌。2、过程与方法:乐于参与小组活动,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现音乐作品。3、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四川民歌的特点,以及传统民族音乐的相关知识。
可以看出,同一课目标的设计表述完全不同。第一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第二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第一种第一条是知识目标,二三条是过程与方法。第二种三个维度有机结合,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第一种属于传统音乐教学目标,强调共性,过于追求标准化与规范化,而眼下我们的音乐新课程则首先关注一个“新”字,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表述必然会精彩纷呈,焕然一新。
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必须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以“音乐为本”,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审美,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从而科学的整合教学目标。
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师生情感的交融中,一定能愉快地完成音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