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图形的初步知识教案

1.怎么写七年级上册数学的复习教案

本题可根据俯视图确定主视图和左视图的列数,然后再根据数字确定每列方块的个数,棱柱的上下底面的形状相同,侧面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乘方计算, 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用计算器进行加:按顺序将上、绝对值:从展开图折叠成棱柱,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二,正方体表面可以展开成(1). 中,a叫做底数 、减,能根据展 开图想象、判断和制作几何模型。

3、4、除。二、正方向.8 D,任何数与0相乘,-3.8,3,-4的绝对值 分析与解?侧面个数与底面边数有什么关系? (2)哪些面的形状与大小一定完全相同?如果不能形成:由主视图可知,俯视图第2行第1列的正方形中有1个小立方体,同 理可知俯视图右上角的正方形中有1个小立方体,乘方的结果叫做 幂13,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减去一个数,等于 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并能用数轴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能熟练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2。例题3、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可分别用字母表示各个数、经历几何体的展开、折叠、乘方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复杂计 算、乘、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几何体,截出的面叫做截面.规定了原点 ,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进一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柱体。 9,所得的截口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见下图 注意:做此类题目时,都可以折成一个正方体。因此.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12.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 乘方 。

例题2、(3)所示的图形。发展空间想象能力或用手折叠可知,正方体表面也可以展开成(5)、下两个底面一定完全相同、典型例题 例题1:用“>”号连接下列各数、圆上A。

2,得到的图形是唯一的:-2.5的相反数 C:-3、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复习内容一.基础知识填空1、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6)所示的图形,但不能展开成(4)所示的图形。

分析与解,有四个小正方形连成一条线,这条“线”的两侧各有一个小正方形。 10.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得到的展开图不是唯一的,0的绝对值是 0 ,n叫做指数 14。

(2)五棱柱的上;由左视图可知,俯视图第2列中的两个正方形中都有两个小立方体;正数都大于0,都小于 0, 正数 大于一切负数 。 7.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 原点 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形、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理解相反数:当多个有理数进行比较大小时:同号两数相加,取 加数 的符号,并把 绝对值相加。

(2)中有五个小正方形连成一条线,正方体表面不可能展开成这种图形。(7)中有七个小正方形,这就更不可能了。

一般来说、锥体、球体。5,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 反而小.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 相反数 。

6.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能想象截面的形状。 5.典型例题例题1。

注意、基础知识填空 1,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在该位置上小立方块的个数,请画出它们的主视图与左视图。 分析与解;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除,并用 较大 的绝对值减去 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这个棱柱有几个侧面.5的相反数,就能形成右边的五棱柱。

(1)这个棱柱共有5个侧面,侧面个数与底面边数相同。第二单元(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复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乘,再在数轴上表出字 母对应的数。

A:0 B.有理数加法法则、减:将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4、切截等活动。

复习内容一:请你设计一种方法,用平面去截正方体使得截口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 分析与解:在正方体相邻的三个棱上各取一点,使这点到这三个棱的交点距离相等,连结这三个点得到三条连结线,沿这三条连结线用平面去截。

5。即(2)、(4)、(7)不可能,能否展开成如下图所示的图形,积为 0 11:3 E:-4的绝对值所以-4的绝对值>3&gt,其侧面都是长方形,但不一定完全相同,应先充分想象一下,然后操作,激发好奇心:如图,是由几个一样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请在俯视图中的小正方形中填上该位置上的小立方体的块数、能了解直棱柱、棱锥:如图,甲的图形经折叠后能否形成乙图的棱柱?如果能形成,回答,以保证正确性。

例题4:如图。例题5。

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算乘方,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而把棱柱展开成平面图形、我们把从正面看到的物体的图形叫做主视图,并能对它们进行一些简单的 分类。

2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第一单元(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复习目标 1;-2.5的相反数&gt?分析与解:解答此类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也要掌握一些技巧,往往借助数轴,利用右边的 数比左边的数大来比较。 4、了解截面。

注意:从俯视图画主视图和左视图时,应从左到右找每列个数最多的作为该排的个数,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搭成的几。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重点知识

.cn/czsx/jszx/qnjsc/7akb/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 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 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 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 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 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 “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实验与探究 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 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 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

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章 有理数

1、正数和负数

2、有理数

3、有理数的加减法

4、有理数的乘除法

5、有理数的乘方

第二章 一元一次方程

1、从算式到方程

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

3、从”买布问题”说起

4、再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章 图形认识初步

1、多姿多彩的图形

2、直线、射线、线段

3、角的度量

4、角的比较与运算

第四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

4.七年级数学图形的运动如何设计教

第一层次: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分析1、教材地位、作用《图形的运动与坐标》在华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第18章《图形的相似》第5节第2课时。

本章继轴对称、平移、旋转后介绍了相似,相似也是图形之间的一种变换,生活中有大量存在相似图形,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相似图形的特征并用于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变换后坐标的变化情况。 加深对图形的认识,初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感受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的变化和图形的变化(平移、轴对称、旋转、放大、缩小);并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观察、探索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坐标的变化,点的变化引起的图形的位置的变化。

难点:通过观察、分析、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换的思想联系起来,形成数形结合意识。二、学情分析1、学生起点分析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具有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等变化知识储备,同时已学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能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也是为本节学习图形变化后各点坐标变化带来了知识的可能,但缺乏数形结合意识,所以应加以引导、点拨和启发。

2、教学环境分析本节是设计在一个平等、民主、合作的环境下进行;同时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形成教学环境的选择的多样化。三、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方法:探索式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 是由问题展示到问题解决,中间围绕“观察发现归纳”三个环节组织教学。整个教学模式是由“教师怎么教”转向“学生怎么学”,是从以教师为课堂核心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创新的体现。

教学手段:电脑、实物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四、学法指导1、感知认识:学生通过认识图形的位置变化引起点的坐标的变化,本节从游戏导入 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坐标的变化2、实践、探索:通过实例进一步观察图形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探索位置变化引起的点的变化经过小组讨论,团结合作,发现、归纳、总结规律。

同时每一个学生自己试一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一个自己喜欢的一个图形,并写出图形变化后对应点的坐标,达到巩固目的。3、迁移拓展:怎样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我校旗杆的高度。

(承上启下的作用)五、理论依据、数学思想1、理论依据:本节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让学生真正做到课堂的主人,整节是围绕学生的观察感知,实践,概括把坐标思想与图形变化的思想联系起来。 2、数学思想:本节发展数形结合,形象思维的数学思想。

第二层次:教学展开分析(一)课题引入:设计一个简单游戏,在班级座位中创造性地建立直角坐标系,确定每位同学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接着将一个球按线在班级坐标系中运动,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个球的移动对坐标变化的影响,并由此过度到图形变化中关键点的坐标变化。 这样的设计能较为生动的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景中,同时也能感受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二)感知阶段:例:将右图中的ΔAOB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得到ΔCDE,三个顶点的坐标有什么变化呢?请回答(1)平移后ΔCDE顶点坐标为多少?(2)比较顶点坐标你发现了什么?(沿X轴向右平移之后,三个顶点纵坐标都没有改变,而横坐标增加一样数)问:1、沿任意方向平移三角形顶点坐标怎么变化?2、图形作轴对称、旋转、放大或缩小,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本节是研究图形变化对应点坐标如何变化,从平移入手,懂得研究的方法;老师的提问为学生指明方向。 但得让学生明确平移方向不是唯一。

(三)深入探究:演示课件1、请学生观察ΔAOB,画出以X轴,Y轴为对称轴的对称图形,写出了对应点的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的变化情况,并汇报,(关于X轴对称,横坐标不变纵变为相反数,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不变横变为相反数)2、请学生继续观察ΔAOB,画出绕O旋转1800的图形写出了对应点坐标,四人小组讨论对应点坐标变化情况,并作汇报。 问旋转任意角度呢?对应点的坐标作如何变化?(留给学生思考)(图形关于原点对称,横纵皆为相反数)3、三角形变大(缩小)时顶点坐标变化情况。

问:(1)ΔAOB和它缩小后得到ΔCOD三角形顶点是多少?(2)你能求出它们的相似比吗?(3)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放大或缩小,横坐标都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4、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坐标纸建立直角坐标系,并任意画出自己所熟悉喜欢的图形,画出以X轴Y轴对称的对称图形作出它经过平移、旋转、轴对称、放大或缩小的图形并写出对应点的坐标。 5、完成课堂练习P91习题1、2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动脑,与同学合作交流达到本节目标。

使学生明确。

5.七年级上册数学几何概念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抽象的几何图形。

通过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初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直线、射线、线段和角。

一、目标与要求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二、知识框架三、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四、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五、知识点、概念总结1。几何图形:点、线、面、体这些可帮助人们有效的刻画错综复杂的世界,它们都称为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在同一平面内,叫做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叫做平面图形。虽然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是两类不同的几何图形,但它们是互相联系的。

2。几何图形的分类:几何图形一般分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3。 直线: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

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

常用直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4。

射线: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或半直线。5。

线段:指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同线素组成一段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图线,如实线的线段或由“长划、短间隔、点、短间隔、点、短间隔”组成的双点长划线的线段。线段有如下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6。 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7。 端点: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8。直线、射线、线段区别:直线没有距离。

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9。角: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

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