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人们通过对矛盾现象的观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为阴阳范畴,并用阴阳二气的消长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2.中医都包括哪些内容
中医三个哲学观:整体观、辩证观,及新挖掘出的中医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
中医分形集 分形阴阳集分形几何中最简单的二分阴阳分形集的分形维数 五行分形集自相似、多层次的五行分形集的分形维数 数理阴阳阴阳的数理定量 分形藏象五系统五脏六腑的分形维数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科分类 分类有利于提高中医生对疾病专一的研究和治疗,也为患者问医就诊提供了方便,主要有: 一、中医内科 中医内科主要治疗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疾病。
内伤病主要指脏腑经络病、气血津液病等杂病。 二、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主要治疗包括疮疡、瘿、瘤、岩、肛门宣肠疾病、男性前阴病、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外伤性疾病与周围血管病等。
三、中医儿科 中医儿科主要治疗小儿疾病。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而治疗的方法和用药也与成人不同。
其主要表现在:小儿抗御外邪的能力差,一旦发病,证候的传变迅速,与成人有着很大差异。患儿对疾病的痛苦往往不能正确表达,加上小儿腑脏娇嫩,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力也与成人不同,因而开设小儿专科很有必要。
四、中医妇科 中医妇科主要治疗妇女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乳房疾病、前阴疾病和妇科杂病。 中医治疗妇人疾病具有一定优势,如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
五、中医针灸科 中医针灸是针刺法和炙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刺激来治疗疾病。
炙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体表的经络腧穴,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适用于各科疾病,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和传染病,以及部分器质性疾病。
六、中医五官科 主要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眼睛疾病。 七、中医骨伤科学 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防治骨关节及其周围筋肉损伤与疾病的学科。
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体”,“正骨”,“伤科”等。中医骨伤历史久,源远流长,是中华各族人民长期与损伤及筋骨疾患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丰富的学术内容和卓著的医疗成就,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华名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注重学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临床医疗技能、中药方剂学基本理论知识、与中医学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毕业生能在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能对急重病症进行初步处理。
主干学科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等。
针灸推拿学的主要课程有中医学基础、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籍、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针灸学等。毕业生主要到各级中医院、中医科研机构及各级综合性医院等部门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
中药学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中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本专业同学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为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开设中医学专业的院校有三十多所,有专门的中医学院,也有综合性的医学院,主要包括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新疆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承德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宁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海南医学院等。
开设针灸推拿学的院校主要有河北医科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广西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福建中医学院、宁夏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山西中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等。 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院校主要有首都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学院、湖南中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
3.关于中医学的知识
祖国医学认为瘀血是血液离开血脉而停留于体内,没有能够及时消散的“死血”,亦指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经脉及脏腑中的“郁血”,还包括诸如高血脂等引起的“污秽之血”。总的来说是一个证型—“瘀证”.中医所指的瘀的范围很广,包括或淤积不行的,或污秽不洁的,或离经的血液,以及久病影响到脉络时所出现的病变.
简易的方药: 山楂、桃仁、红花当归、田七、川芎、益母草 适当养阴补血:阿胶、当归、枸杞子、何首乌。用田七煲瘦猪肉鸡肉吃,一个鸡大腿,放入两粒红枣,放一点点田七,炖,一周吃一两次。按摩和热敷都对局部外淤血有很好的帮助,可以坚持一些时间,最好再口服一些活血化瘀的药,比如三七片等.
4.中医的四大经典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有人认为温病也属四大经典,但并未明确指出是哪一本温病学著作,而且就其成就而言,也无法与上述四书相提并论。《黄帝内经》乃我国第一部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发展的基础,也可说是鼎盛之作,至今仍未有可与其媲美者!《难经》在前者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其理论根源仍基于前者。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伤寒杂病论》则是东汉张仲景在深刻研究《内经》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临床著作,其中理法方药极为叙述详尽,为后世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5.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什么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 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6.关于中医的知识
中医面诊 (l)面色微黄而带红润,精神饱满,表情自然,稍有光泽 ——正常人面容。
(2)面色潮红、兴奋不安、鼻翼扇动、口唇泡疹,表情痛苦,呼吸和脉搏增快——急性病面容,如大叶肺炎、痢疾、小儿急 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传染病 等。 (3)面部浮肿,眼睑水肿苍白,眼裂小,额部有指压下凹现象,尤其是清晨较重——急、慢性肾炎、肾病等。
(4)面容憔悴、面色灰暗、两眼无神、精神萎靡——慢性消耗性疾病。 (5)颜面苍白、浮肿、眼睑宽而松弛、表情迟钝而冷淡、黑眼珠上方露白,眼球突出——甲状腺机能亢进。
(6)面容苍白、浮肿,缺乏表情。舌大唇厚。
加上声音沙哑、耳聋,全身皮肤粗糙等——甲状腺功能低下。 (7)面部浮肿、双颊暗红、口唇紫绀——多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8)头颅增大、面部变长、下颌突出、两颧隆起、耳鼻增大 ——肢端肥大症。 (9)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目光呆滞、少气懒言——伤寒病。
(10)面容发红、胖圆、状如满月,由于两颊脂肪堆积,正面可能看不到耳朵——多为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柯兴氏综合征。 (11)面部肌肉强直、言语或动作时表情无变化,似面具样——一震颤性麻痹和脑炎。
(12)面色苍白呈铅灰色、表情淡漠、双目失神、两眼凹陷、颧部突出、鼻尖峭立——多为大出血、严重休克、急性腹膜炎等。 (13)眼球结膜充血,面部及眼眶区、颈、胸部皮肤发红,压之退色——多为流行性出血热。
(14)在无黄疸的情况下,面色晦暗呈棕黑色中透青灰——多为肝硬化或肝癌晚期。 (15)口角歪向健侧,不能完成吹哨、鼓腮动作,眼裂增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多为面神经炎。
(16)面部结节状增生和斑块,并融合成大块凹凸不平的结节,眉毛、睫毛部分脱落或全部脱落,形如狮子脸——多为瘤型麻风。 (17)面部清瘦而苍白,两颊红呈胭脂色,下午明显伴有低烧——活动性肺结核。
(18)脸色枯黄、鼻梁扁平、眼呈杏状、眼睑浮肿、额有皱纹、唇厚、伸舌、神疲无力——先天性愚笨。 (19)因腹泻或呕吐,面部憔悴、眼窝下陷,鼻梁瘦削高出,颧弓隆起清晰可见——严重脱水。
(20)面部看上去像”黑人”,牙龈和颊部粘膜也有黑蓝色的色素沉积——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 (21)外伤伤口较深,数日后出现张口困难,面部肌肉痉挛,看来似笑非笑,呈特殊的苦笑面容——多为破伤风。
(22)痴笑,不断照镜子、扮鬼脸,思维特奇,情感反应幼稚,行为紊乱——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23)狂笑——精神性疾病,如反应性精神病、癔症、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狂躁症等。
(24)傻笑——多见于因染色体畸变而致先天性愚型患者,以及因母亲妊娠期受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等先天发育障碍;难产和脑炎、脑膜炎等后遗症。 (25)强笑——常为多次脑血管意外的后遗症,亦可见于多发性硬化症。
同时往往伴有强哭,发音和吞咽障碍等。 (26)诡笑、眨眼、呶嘴、吐舌、挤眉、弄眼——多见于小舞蹈病患者。
(27)呆笑,常有张口不闭、口角流涎、无意识地笑——多见于老年弥漫性脑动脉硬化症。 (28)假笑,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坠、面部歪斜——面部神经麻痹。
(29)脸色长期异常,而且精神不振的——应到医院检查治疗。 (30)脸色突然变黄——可能是患了黄疸性肝炎、胆囊炎、钩虫病。
(31)脸色发青——多半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肺气肿、肺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32)脸部逐渐变黑——可能患了肝硬化。
(33)双眼睑呈现浮肿——身体”积水”、睡眠不足;每日晨起时双眼睑浮肿更严重者——心脏或肾脏有问题。 (34)颧骨或面颊部位出现白块——可能患上白斑症或癌症。
(35)皮肤呈黄色,头发失去光泽及易于缠绕者——甲状腺分泌失调。 (36)皮肤过度苍白——可能是贫血。
(37)皮肤呈现赤红——显示红细胞含量偏高,或心脏、肝脏及肠出现问题。 (38)眼睑出现半月型乳白色斑块——可能是血液中胆固醇含量偏高。
(39)面部的痣,突然出现了变化,如颜色变黑,颗粒变大,痣边缘呈不规则线条等——可能是皮肤癌。 补充面诊部位: 1、额头上条三分之一处为心理压力区和心脑循环不良区。
2、眉毛二分之一处中间向印堂画直线以此为半径画圆为肺区。 3、眉毛二分之一向太阳穴画直线以此为直径画圆为肝区。
4、两眉中间叫脑区(血脂区) 5、两眼中间是心区 6、左右两边眼窝为胸区。 7、整个鼻子的二分之一处中间为肝区。
8、左右两翼为胆区。 9、鼻头是脾区。
10、左右两翼是胃区。 11、鼻根两侧是胸乳区。
12、人中是膀胱区。 13、整个嘴巴及周围是生殖区。
14、下巴是肾和全身有酸痛的地方;也叫疲劳酸痛区。 15、整个下巴到耳朵包括耳朵为肾区。
16、颧骨下侧到外眼角为大肠区 17、到内眼角为小肠区。 相: 婴儿的脸是洁净的,当他(她)们断奶吃食物后才显示出心、肝、脾、胃、肾、五脏的能力;随着年龄越大,在脸上表现出来的状态越多。
不外乎有痘、痔、色斑、痕、纹路;一般青少年以痘表现,一般中年人以皱纹表现,老年人以斑表现。 具体相: 1、心脑血管压力区多数长痘、斑和皱纹。
2、肝区:长鱼尾纹和斑。 3、胆区:发青。
4、肺区:发暗,下凹肺功能不好。 5、脑区:长竖纹(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