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文言文常用通假字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表示某字可通假作某字,“”表示两字可互相通假) A 爱哀 印→昂、仰 敖→嗷、傲、熬、邀 骜→傲 B 罢→疲 班→颁、斑 苞→葆、包 葆→保、宝 被→披 倍→背 辟→避、僻、阏、譬 敝→罢、蔽 弊→敝、蔽 辨 辩→辨 秉→柄 并→傍 伯→霸 不→否、丕 E 蛾→蚁 鄂→愕、谔 尔→耳、迩 而→能、如 F 反→返、翻、叛、贩 方→并、仿、旁 妃→配 匪→非、斐、彼 冯→凭 拂→弼 府→腑、俯、浮 傅→附、敷 G 盖→盍 感→憾、撼 更→经 共→拱、供、恭 固故→痼 关→,弯、贯 贯→惯、弯 广→旷 归→馈 H 害→曷 合→洽、答 很→狠 衡→横 红→工 还→旋、环 皇→遑、惶、况 惠→慧 或→有、又、惑 M 霾→埋 谩→慢 萌→氓 密→宓 命→名 莫→漠、幕 缪→谬、穆 N 耐→能、奈 内→纳 本消息来源于中国语文网。
2.【文言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师说.前赤壁
(1)古今异义. 而未始知西山这怪特 古义 未尝 今义 没开始 攒蹙累积 古义 重叠、积压 今义 积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古义 这样以后 今义 转折连词 游于是乎始 古义 从此,从这时 今义 递进连词 醉则更相枕以卧 古义 更换交替 今义 更加 到则披草而坐 古义 拨 今义 覆盖在肩背上. 颓然就醉 古义 接近 今义 就是 然后知吾向之末始游 古义 从前 今义 朝 故为之文以志 古义 记 今义 志气、志向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2)一词多义 始指异之: 称奇 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 独特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特别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超出一般 余自为像人: 成为 故为之文以志: 为(表目的) (3)通假字: 僇,通“戮”,这里是遭贬调的意思. 趣,通“趋”,往.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3.通假字是什么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多。 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wtp=tt
4.通假字的由来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
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参考地址: /view/67812.htm?fr=topic。
5.求 山市 文学常识 通假字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 成语
字词解释
1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恒:经常 2 、奂山 :山名。旧淄(zī)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3.、邑:县。按书上的 4、孙公子禹年 :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5、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经常是多年不出现一次。恒,经常。 然,但是。数年,许多年 。见,同“现”出现。 6、同人:同业的人 7、饮:喝酒。 8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9、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10 、念:想。 11 、近中:近处。 12、禅院 :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13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14、碧瓦飞甍(meng):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 飞甍:飞檐。甍,屋檐。两端翘起的房脊。 15、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6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17 、高垣睥睨: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18、连亘 :连绵不断。 19、居然城郭 :竟然像一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20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21、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22 、坊若者 :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23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4 、以:用。 25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这里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26 、依稀 :隐隐约约。 27 、既而:不久,不一会儿。 28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 29 、危楼 :高楼。危,高,高耸。 30、直接:一直连接。 31、霄汉 :云霄与天河。 30、窗扉 :窗户。 32、皆:都。 34 、洞开 :大开 35、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假字),通“才”,仅仅。 36、黯然缥缈 :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37、而:连词,表并列。 38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39、或:有的。 40、凭 :靠着。 41 、不一状 :姿态不一。 42、逾时:过了一会。逾,过了。 43、舍:平房 44、倏忽:突然。 45、遂:终于。 46、人烟市肆 :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 47、孤 :孤零零。 48、耸 :耸立。 49、惊疑 :惊奇,疑惑。 50、碧 :青绿色。 51、然:但是。 52、数:几。 53、明(出自文中“则明愈小”):光亮。 54、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 。 (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55、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56、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57、孤塔耸起:意思是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 58、直接霄汉: 古意: 无限接近于天河,形容山高。 今意: 直直的插入云霄与天河,比喻山高景色美。
通假字
裁如星点:裁通“才”,仅仅,只有,刚刚。 一切乌有:以前乌通“无”,没有。现在它并不是通假字。 既而风定天清:以前清通“晴”,晴朗。现在它并不是通假字
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洞:像洞一样,名词作状语)。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名词作状语依次译为: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巷)。
古今异义
恒: 古义:经常。 今义:永久。 顾: 古义:看。 今义:注意。 悟: 古义:明白。 今义:了解。 始: 古义:才。 今义:开始。 危楼: 古义:高楼。危,高耸。 今义:危险的楼。 直接: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或: 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者。 睥睨: 古义:城上的矮墙。 今义:眼睛斜着向旁边看,形容傲慢的样子。 居然: 古义:竟然。 今义: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
一词多义
然: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连词,但是,然而(表转折)。 (原文:尘气莽莽然)助词,……的样子。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量词,几,几个。 (原文: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动词,计数。(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多 以: (原文:以亿万计)用。 (原文:可以为师矣)凭借。 (原文:仁以为己任)把。 为: 是。 (原文:仁以为己任)当做;作为。 被 (原文:为之怡然称快)为了。
6.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几
一、通假字 1. 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名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4.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5.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6.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7.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8.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9.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10. 则或咎其欲出者. (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1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14.往往有得.( 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三、特殊句式 1、文言固定句式: (1).有怠而欲出者. (有一个……的人.) (2).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3).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2、省略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2).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3).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4).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6).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7).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3、判断句: (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此余之所得也 (4).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5)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4、倒装句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四、一词多义: 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2. 道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④文过饰非(掩饰)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6. 其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7. 观 (1)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2)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五、古今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
7.论语的整理,包括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蔫,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志,有杀身以成仁
8.古文中为什么有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用一个字代表几个意思,并不是别人想用通假字,而是当时还没有代表这个意思的字或者是经过时间的发展这个字的意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的意思已经完全不同了。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
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 “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
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
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
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
“读”音dú,“逗”音dòu。
9.人教版 七上、下 文言文文学常识、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虚词
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坐: ) 反归取之(反:) 略无阙处(阙: )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 ) 人皆伏其精练(伏: ) 2、古今异义 至之市,而忘操之(操: )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及: ) 是吾剑之所从坠(是:指示代词,这儿,今是判断动词)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 至于夏水襄陵(至于: ) 沿溯阻绝(沿: 溯: )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方为秋田之害(方: ) 岁以大穰(岁: ) 但逐层布板讫(但: ) 匠师如其言(如: ) 3、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奔: ) 不以疾也(疾: ) 每至晴初霜旦(霜: ) 匠师如其言(如: ) 七年级下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处决如流(处决: ) 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龌龊: ) 既薨(既: ) 普明日复奏其人(明日: ) 普颜色不变(颜色: ) 卒用其人(卒: ) 非显者刺(刺: ) 池中奇峰绝壑(绝: ) 3、词类活用 亦荆吴形胜之最(最: 副词用做名词,最美的地方??) 富人于五所园也(园: ) 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下: ) 你可以去书店买配套练习来做 文言文常见字、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
(养) 2、卑 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 犹得备晨炊( 准备) 4、被 被于来世( 影响) 皆被绮绣( 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 尽) 群响毕绝( 全部) 7、薄 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 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 记录) 束手无策( 计谋) 9、长 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 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 长远) 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 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 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出酒食(拿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出(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8、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19、道 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 伐无道,诸暴秦(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20、得 二者不可得兼(能够) 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21、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 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 22、敌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23、吊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 人皆吊之(慰问) 24、度 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 关山度若飞(过,越过) 25、端 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 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 26、恶 恶能无纪(怎么) 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 27、发 有时朝发白帝(出发)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 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 28、凡 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 凡三往(总共) 29、方 方七百里(见方) 有朋自远方来(地方) 长方形(方正) 30、分 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 31、奉 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 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 32、否 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 陟罚臧否(恶、坏pǐ) 33、夫 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 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 夫鼾声起(丈夫) 罗敷自有夫(丈夫) 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34、扶 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出郭相扶将(挽扶) 35、拂 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 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 以手拂之(轻轻擦过) 36、福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 37、富 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 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 38、更 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更相庆(互相) 更上一层楼(再、又) 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 39、苟 苟富贵(如果) 故不为苟得(苟且) 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 40、固 固以怪之矣(本来) 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君子固穷(安守,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