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点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 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5、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6、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或由总到分,或由分到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7、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判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
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 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
8、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 回复:语文答题公式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
2.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 (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 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例如: (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 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 (1)什么叫信息? (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 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 (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 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 (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 (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象要流下来似的〉。 二、实词与虚词 1.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 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
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 “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 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
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 形容词 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 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
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 代词 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 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 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 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
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
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5. 数量词 一座30里高的瑶山。
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一尺多宽。 第一座难走的山。
五、八军团。 歇了一下。
上面加点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 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
上面加—的词,都是表示单位的量词。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前者较多,有表示个体的,。
3.【高分悬赏】初中语文教材有关语法、修辞知识
1、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1)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
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2)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
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3)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2、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1)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2)不同点 ①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②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③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3、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1)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2)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4、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1)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3)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5、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1)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例1是反问,能明确肯定“美”的意思,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例2是设问,问句本身不能明确什么意思,句末只能用问号。
4.初中语文语法知识总结,大侠帮帮忙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归纳 字 形声字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字的意义,另一部分表示自的读音 表示字义的部分叫形旁(义符);表示字音的部分叫声旁(音符) 同一个形旁和不同的音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意义相关、表示属于同一类事物的字 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结合,可以构成许多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字 (象形字) 用概括的线条描画实物形状 (会意字)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配合成为一个新字以表示一个新意 (指示字) 用象征性并具有指示作用的笔画来表示意义 同音字 形体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1、读音相同字形相似;2、读音相同字形不同 形似字 在形体上较为相近的字:1、笔画不同,字形差异细微;2、部首偏旁不同,字形差别明显 多音多义字 一个字不止一个读音、不止一个意义 词 实词 名词 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 表示1、人名;2、处所;3、时间;4、方位;5、事物;6、抽象概念 动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 表示1、动作行为;2、存在变化;3、心理活动;4、可能、意愿;5、趋向;6、判断 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 表示1、形状;2、性质;3、状态〔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 数词 表示数目:1、确数;2、概数;3、序数 常连用构成数量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 量词 表示单位 表示:1、事物的单位(1)个体(2)集体(3)不定量(4)度量衡;2、动作、行为的单位 代词 起指示(或替代)作用的词 包括:1、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2、疑问代词:提出问题;3、指示代词:区别人或事物 虚词 副词 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 连词 起连接作用;表示:1、并列关系;2、选择关系;3、条件与副词配合使用 介词 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助词 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分为:1、结构助词;2、动态助词;3、语气助词 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可在句子的前、中、末,语句的意思不变 拟声词 摹拟声音 词汇 单义词 只表示一个意义 多义词 表示几个互相联系的意义 一个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有一个是最初的常用的基本义;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是比喻义 同义词 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反义词 表示的意义或者相反,或者相对的词 短语:词和词组合起来,构成短语(也称词组)。组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学语文”是两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是三个词,“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就是四个词。
词和词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学校管理”和“管理学校”;也可以借助不同的虚词组合成不同的短语,如“父亲的母亲”和“父亲和母亲”。 一、短语的种类词和词组合成短语,主要有六种类型: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主谓短语和介宾短语。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词与词之间是平等的联合关系,没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短语称为并列短语。例如: 报纸杂志 老师和同学 调查研究 唱歌跳舞 2、偏正短语偏正短语是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在它们前头起修饰作用的词组成的。
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定语、状语与中心语的关系,是偏和正的关系。(用()表示定语,〔〕表示状语。)
例如: (我的)老师 (清晰的)字迹 (一个)顾客 〔激动地〕说 3、动宾短语有的动词单独使用就可以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不及物动词);有的动词还要在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才能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及物动词),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其中受动词支配的词是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用~~~表示宾语)例如: 吃晚饭 卖豆浆 夸奖我 4、动补短语动补短语是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处所等。
有些补语前头要用结构助词“得”,有些补语不能用“得”。(用〈 〉表示补语)例如: 盛〈满〉 吓〈跑〉 洗得〈干净〉 睡〈在床上〉 和动补短语相类似的,还有由形容词和补语组成的短语,补语对形容词表示的性质、状态起补充说明作用。
例如: 暗得〈很〉 大得〈多〉 冻得〈麻木〉 5、主谓短语两个词之间是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这种短语叫主谓短语。(用 表示主语, 表示谓语)例如: 养分多 举止稳重 天气好6、介宾短语介词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组合成介宾短语。
起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的作用,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等。 二、句子及句子成分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
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单句的类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大类。
复句分为单重复句和多重复句两类。 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可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几种成分。
5.语文语法知识
一、主语 谓语(一)主语的构成材料 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
名词性主语由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充当。谓词性主语由动词、形容词、谓词性的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充当。
(二)谓语的构成材料 谓语:对主语起叙述、描写或判断的作用,能回答“怎么样”或“是什么”等问题。 谓语通常由动词性词语充当,还可以由名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主谓短语充当。
(三)主语和谓语的意义类型 主语的语义类型有: 施事主语:所指事物施行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大妈切牛肉。
受事主语:所指事物承受谓语所表示的行为。如:菜买来了。
用事主语:所指事物具有提供使用的内涵。如:这些土豆烧牛肉。
于事主语:所指事物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如:墙上挂着一幅画。
断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断定的对象。如:这幅画是我的。
描事主语:所指事物是谓语所描写的对象。如:这个孩子很机灵。
二、动语 宾语(一)动语的构成材料动语和宾语成对,它决定宾语的性质。动语由动词性词语构成,包括:动词、动词+时态助词、中补短语、动词性联合短语(二)宾语的构成材料 宾语的构成材料有:名词性词语、数量短语、“的”字短语、名词性联合短语、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形容词性联合短语、主谓短语、复句形式。
(三)宾语的意义类型1、受事宾语:宾语表示直接或间接承受行为活动的客体事物。包括:对象宾语(挖土 挖野草)目标宾语(挖地道 挖红薯) 2、施事宾语:宾语表示可以施行动语行为的客体事物。
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3、断事宾语:宾语表示对主语有所断定的客体事物。
如:我姓李。4、于事宾语:宾语表示行为发生的位置。
如: 到达北京。 进入二十一世纪。
5、反身宾语:宾语表示人物动作返回自身的某个部位。如: 耸了耸肩膀。
紧闭着眼睛。三、定语(一) 定语的构成:实词和短语大都可以做定语。
(二) 定语的意义类别1、限制性定语:数量、处所、领属。2、描写性定语:性质、状态、特点、用途、质料、职业。
(三)定语标志“的”的作用 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有的要用“的”,有的不用“的”,有的用与不用语法关系或语义不同。下面从语法结构、语义联系和语用色彩三个角度考察“的”的作用: 举 例 语法结构 语义关系 语用色彩一 1 骑自行车人 不成立 无义与有义对立 无用与有用对立 骑自行车的人 偏正短语 2 这桌子 偏正短语 有义与无义对立 有用与无用对立 这的桌子 不成立 3 修理汽车 动宾短语 支配与修饰的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修理的汽车 偏正短语 二 4 牛脾气 偏正短语 描写性与领属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牛的脾气 偏正短语 5 三斤鲤鱼 偏正短语 限制性与描写性语义对立 语用对立 三斤的鲤鱼 偏正短语 三 6 中国历史 偏正短语 语义不对立 语用对立 中国的历史 偏正短语 (四)多层定语1、分析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词语修饰右边所有的词语。
2、定语次序:领属、时处、指示代词或量词、动词性词语和主谓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范围类别的动词或名词。四、状语(一)状语的构成:副词、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介词短语、量词短语等。
(二)状语的意义类别限制性状语表示时间、处所、程度、否定、方式、手段、目的、范围、对象、数量、语气等描写性状语描写动作状态,指向谓词性成分或名词性成分。(三) 多层状语原则:以左统右,即左边的状语修饰右边的中心语。
次序:条件、时间、处所、语气、范围、否定、程度、情态。五、补语(一) 补语的构成: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介词短语充当。
(二) 补语的意义类别:1、结果补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与中心语有因果关系。2、程度补语:表示达到极点或很高程度,限于用“极、很、透、慌、死、坏”。
3、状态补语:表示由于动作、性状而呈现出来的状态。中心语和补语之间都有“得”。
4、趋向补语:表示动作的方向或事物随动作而活动的方向。用趋向动词充当。
5、数量补语:表示动作的次数,由动量短语充当。6、时间处所补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点、处所、动作终止地点。
用介词短语充当。7、可能补语:表示动作结果能实现不能实现。
(三) 补语和宾语的顺序1、补语在宾语前 如:我们走进了张老师的办公室。(趋向补语+处所宾语)2、补语在宾语后 如:他去过北京两次。
(处所宾语+动量补语)3、宾语在两个趋向补语中间 如:他拿出一本书来。(四) 补语和宾语辨别1、作宾语的一般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补语的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介词短语、主谓短语。
2、物量短语只充当宾语,动量短语只充当补语。3、表示时间的数量短语可以作宾语,也可以作补语。
数量短语能转换成主语的是宾语,不能转换的补语。4、助词“得”是补语的标记。
六 中心语 中心语:是偏正(定中、状中)短语、中补短语里的中心成分。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补语中心语。
七 独立语 独立语:是句子里的某个实词或短语,跟它前后别的词语没有结构关系,不互为句子成分,但又是句意上所必需的成分。包括:插入语、称。
6.初中上语文基础知识知识归类
一、语文基础知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 “知识是智能的基础,记忆是思维(智力之核心)的基础”,可见掌握“双基“的重要。
“语文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凡语音、字词、句法、修辞、标点符号、文化文学常识、写作常识、诗文背诵等,都包括在内。 为学习方便,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记忆型、应用型。
从高考考纲考点考题上看,记忆型的知识,起码有字词的音形义(历年第1第2等试题),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和填空(如1996年第9题、30题),名言佳句的填空(第Ⅱ卷),文言文实词的比较(1996年12、13、14题)等。应用型的基础知识,如标点符号、近义词和成语的选择、病句的诊断、古今诗文的理解和赏析,几乎覆盖所有考题。
二、学习掌握“双基”的有效方法 1、强化记忆的“秘诀” 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这里根据心理科学,总结强化记忆的五条诀窍。
①首记:“一飞冲青天,旷世不再鸣”。这是说对首次记忆的新内容,一定要“不惜千金买宝刀”。
心理学表明:10分钟能记住的东西,要再有5分钟,变换着方式(默想、默写、诵念等)去记忆,效果最佳。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
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②复记:“悬虫低复上,斗雀堕还飞”。
反复记忆才能相对克服遗忘。对较复杂、深奥信息的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
心理实验证明:凡自己默诵的东西,三小时后遗忘10%,三天后遗忘25-30%,时隔越长,遗忘率越高。我们重点中学的学生,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
首记可在讲课当天晚自习;二轮记忆在临新课前一天自习,或其它时间;三轮则在课前几分钟,用过电影的方式再现。事实证明,各轮复记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绝对可行。
③化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对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化简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记得牢、多、快。
这里介绍三种化简法。第一,抓共性化简。
如很多形声字、会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构字部件是“人”和“手”的变形。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变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变形。
抽出变形“人”和“手”,能帮我们区分很多汉字的形和义。如“陷”左上为人凡īan 韵者皆从“xiàn”(“陷”之古字),“舀”上为手,凡ao韵者皆从“舀”。
“舁”下为手,当“举”讲,不是“鼻”的下部。“祭”上以“又(手)”取“月(肉)”,表示恭敬,不是“登”的上部(张开的两只脚)。
“牧”以“牛”、“人”会意。“秉”乃以“手(彐)”撮禾,所以有“秉烛夜读”之用,“兼”乃以手撮双禾,所以解为同时取得、同时、再加上、还有等。
第二,举“例句”化简,如通过“狼吞虎咽”掌握“使动”;通过“歌喉甜润”掌握“形容式”通感;通过“我有个姐姐在北京读书”和“我有理由反驳你”,掌握“有”字带起的“兼语式”和“连动式”等等。第三,编“歌诀”化简。
如学习了逗号的多种用法,可自编自己能领悟的歌诀:句子当中常停顿,要用逗号来分清:复句中,分句间;单句中,很关键–主谓长,或倒装,动词后,宾语长;状语在句前,句中又较长;称呼应对序次后,插入成分在两旁;复杂并有停顿,用逗用顿细思量。 ④强联:“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要善于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抽象与具体之间、杂乱与条理之间,进行识记内容的联系与转换,这是强化记忆的有效方法。如果发现不了上述联系,宁可根据个人体验或外部的、偶然的联系,“强行自制”一种联系,不怕“变形易色,随风东西”。
如《为了忘却的纪念》岂不《南腔北调》?《论雷锋塔的倒掉》,乃一《坟》堆;“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正是〈战国策〉;“莫(摸)里哀”作茧自缚〈吝啬鬼〉。又如记忆古代的人名与字,如没有“互补”、“互反”关系,都可用以上方法。
⑤札记:“闲云一片不成雨,黄叶满城都是秋”。“闲云”飘来荡去,“一片”不能成雨。
一定要准备一两个袖珍札记本,按基础知识的纲目分类,随时摘记或剪贴各种基础知识。这里参考考纲考点和考题,提供一个分类纲要:容易读错的字(如形、义也易出错,不妨就地记录,下列各项也可照此处理):容易写错讲错的字词、成语;近义词和反义词;不易掌握的关联词语;语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辞;标点符号;古今文化常识;古今文学常识;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实词;写作常识;写作素材。
关于以上内容,有不少现成的汇编书刊,还用自己作札记吗?用,因为一般汇编是针对普遍情况而录辑的,使用起来不切合每个人的情况,浪费时间。应将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录出来,以免复习时作无用功。
很多同学因为时间紧,没空作札记,或者集中突击抄录、背诵,结果还是“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仍是一笔糊涂账。 2、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靠途径 高考《语文科说明》强调:“语言知识着重于应用,不考名词术语。”
这和《大纲》中“不要用名词术语考学生”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