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联系与区别

1.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区别和联系

首要是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高中物理难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的“台阶”。这个台阶存在于物理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法与心理特点上。初中物理学习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而且常常与日常生活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大多属于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实验为依据的具体的形象思维,较少要求应用科学概念和原理进行逻辑思维等抽象思维方式。初中物理练习题,要求学生解说物理现象的多,计算题一般直接用公式就能得出结果。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比初中有了很大的增加,研究的物理现象比较复杂,且与日常生活现象的联系也不象初中那么紧密。分析物理问题时不仅要从实验出发,有时还要从建立物理模型出发,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需要学生掌握归纳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方法,特别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不,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的物理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

2.初中物理教学与高中物理教学的区别和联系的论文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与科学的不断发展,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

2003年人教版《物理》教材指出: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在中学体育教学及业余运动训练中引用物理知识进行参与教学和训练会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

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素质,促进体育与健康课目标的实现 中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中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对于中学生的成长及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将物理知识贯穿到体育教学和业余训练中,通过对一些表面现象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认清问题,并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两个学生比赛后抛铅球,一个力气大,另一个力气小,但力气大的却输给了力气小的。这时,我们就需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力气大只是铅球抛得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绝对因素,因为还要受到后抛铅球技术、自身身高等因素的影响。

要帮助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排除思想压力,从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体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 简单讲述和教授体育运动技术,教师讲得比较枯燥,学生学得也比较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

中学生处在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年龄阶段,善于探索、勇于探索是他们的长处。体育教师在教学与训练中应当挖掘并发挥他们的优点,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物理知识贯穿于体育运动技术学习和练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技术原理、练习技术的同时,很好地应用物理知识对运动技术进行分析,从而收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原地推铅球“出手角度”这一重要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斜上抛”的力学原理对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更直观、更理性地学习和掌握。如图: 铅球的运动轨迹是抛物线,通过运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学生能够明白铅球的水平位移计算公式为: S=v2sinθcosθ/g S取决于出手速度v和出手角度θ,当v一定时,θ就决定了S的大小。

根据三角函数和极值原理,当sinθ=cosθ时,S有最大值,此时,θ取45°角。所以在理论上讲,当出手角度是45度,铅球推得最远。

但是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中39°是最适宜的角度。 三、结合解剖、生理、化学等学科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在刚开始进行锻炼时,绝大多数人会感到全身或局部酸痛,这时体育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讲明白这是一种正常现象,没有必要紧张更不要轻言放弃,要鼓励学生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敢于挑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其次,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物理、生理、解剖、化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给学生讲解分析,使学生从原理上弄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例如:教师要讲解进行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大臂肌肉产生酸痛的原因,可以尝试按下面的步骤进行讲解。 1、给学生一个生理解剖模型,使学生先弄明白正握哑铃屈臂的运动原理。

2、请学生思考并用物理知识解释正握哑铃屈臂的工作原理: 正握哑铃屈臂练习时,小臂以肘关节为轴组成杠杆,L1为阻力臂,L2为动力臂,练习时遵循杠杆原理,肱二头肌肌肉收缩,给小臂动力,克服哑铃的重量产生的阻力做功。根据功能转化原理,大臂肌肉收缩做功必定消耗能量,能量从哪里来的呢? 3、运用生化原理讲解能量的来源:肌肉运动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两个部分:有氧代谢产生的能量与无氧代谢产生的能量。

无氧代谢供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储存的三磷酸腺苷(ATP),人体内储存的ATP数量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变化,当肌肉运动将人体内储存的ATP消耗完后,便完全靠有氧代谢供能。有氧代谢功能消耗的主要是人体内的脂肪,化学反应式为: 脂肪+氧气→能量+乳酸 4、脂肪分解产生的乳酸在肌肉纤维间堆积,人体便会感到肌肉酸痛。

如果继续坚持锻炼,乳酸会继续分解氧化: 乳酸+氧气→水+二氧化碳+热量 当肌肉纤维间的乳酸浓度降到一定值时,人体就会不再感觉到酸痛了。 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促进学生明确并逐步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 通过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讲解技术动作,促进学生对于技术动作的理性认识,并反作用于感性认识,增强其神经支配肌体的能力,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练习的效果,使学生明确技术方法,通过积极的练习,逐步建立并巩固正确的动作定型。

例如:在讲解“后蹬跑”由“充分蹬直”到“充分蹬伸”的发展变化时,教师就可以运用物理知识进行讲解。 1、使学生明确“充分蹬伸”与“充分蹬直”的区别与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指二者都要求“蹬”。所谓区别是“伸”与“直”的区别,“蹬伸”就是不一定要求一定要蹬直,而是要求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技术允许范围内尽力去蹬,伸的程度因人而宜,允许“屈蹬”。

蹬直则要求一定要蹬直,大小腿夹角要接近180°,忽视了。

3.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之间的联系大吗

义务教育决定了初中物理教育只是侧重于科普,并没有很好得体现物理学真正的特点,也就是缺乏理论性,而高中物理与真正的物理学较为接近。

而且因为初中阶段知识面的原因,初中物理部分知识在高中甚至大学看来都是错的(本人把高中物理、大学物理并在一起讲),所以在讲高中物理课时绝大部分概念都必须重新向学生介绍以及阐明区别。

还有从真正的物理学看来,初中“物理”的内容并不是全部都是物理学研究范围!它可以说是个大杂烩! 比如初中“物理”知识有内燃机,但是物理学家不会研究内燃机怎么造还有它的工作原理,物理学家属于科学家!内燃机问题是技术问题,是工程师干的!这就是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这意味着初中物理你能拿高分甚至满分但是不代表你擅长物理,也不代表你物理思维好!高中物理能拿高分还差不多!

其实初中很多科目都没有很好体现其自身特点,在高中就能初步体会到了。

PS:本人大学专业物理系在读,有过机构初高中物理授课经验,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4.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什么关系

一、初高中物理的区别:

1、知识内容和涵盖面上的区别:初中学的大多是最常用的、基础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高中的则是比较全面的物理学知识及其世纪应用适当渗透近代物理知识与观点,涵盖面更广;

2、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知识掌握层次要求:初中的要求一般是了解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含义,能够说出它的要点及了解物理知识的初步应用。高中的掌握要求则明显要高,如清楚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理解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规律的适用条件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应用等等;

3、学习方法的改变: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背背公式,考试就OK了”,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

4、思维能力的比较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在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所以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另外,由于受初中学生思维能力和物理知识的限制,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