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知识体系

1.高中数学知识整个体系脉络或框架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第一部分 集合(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3)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等);⑨导数法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5.函数的奇偶性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⑵ 是奇函数 ;⑶ 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6.函数的单调性⑴单调性的定义: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⑵单调性的判定1 定义法: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③复合函数法(见2 (2));④图像法.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7.函数的周期性(1)周期性的定义: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2)三角函数的周期① ;② ;③ ;④ ;⑤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① 或 的周期为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2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⑻其它常用函数: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2 函数 ;9.二次函数:⑴解析式: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③零点式: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⑵图象变换: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3 伸缩变换: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4 对称变换:ⅰ ;ⅱ ;ⅲ ; ⅳ ;5 翻转变换: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注: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12.函数零点的求法: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14.(理科)定积分 ⑴定积分的定义: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② ;③ (其中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 3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1.⑴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 弧度 , 弧度, 弧度 ⑵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2.三角函数定。

2.高中数学知识整个体系脉络或框架

高考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部分 集合 (1)含n个元素的集合的子集数为2^n,真子集数为2^n-1;非空真子集的数为2^n-2; (2) 注意: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 的情况。

(3) 第二部分 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 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 ;②配方法 ;③判别式法 ;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 ⑤换元法 ;⑥利用均值不等式 ; 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 、、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 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 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 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 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 与外函数 ;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 的定义域是内函数 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 是奇函数 ; ⑶ 是偶函数 ; ⑷奇函数 在原点有定义,则 ;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6.函数的单调性 ⑴单调性的定义: ① 在区间 上是增函数 当 时有 ; ② 在区间 上是减函数 当 时有 ; ⑵单调性的判定 1 定义法: 注意:一般要将式子 化为几个因式作积或作商的形式,以利于判断符号; ②导数法(见导数部分); ③复合函数法(见2 (2)); ④图像法。

注:证明单调性主要用定义法和导数法。 7.函数的周期性 (1)周期性的定义: 对定义域内的任意 ,若有 (其中 为非零常数),则称函数 为周期函数, 为它的一个周期。

所有正周期中最小的称为函数的最小正周期。如没有特别说明,遇到的周期都指最小正周期。

(2)三角函数的周期 ① ;② ;③ ; ④ ;⑤ ; ⑶函数周期的判定 ①定义法(试值) ②图像法 ③公式法(利用(2)中结论) ⑷与周期有关的结论 ① 或 的周期为 ; ②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 周期为2 ; ③ 的图象关于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2 ; ④ 的图象关于点 中心对称,直线 轴对称 周期为4 ; 8.基本初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⑴幂函数: ( ;⑵指数函数: ; ⑶对数函数: ;⑷正弦函数: ; ⑸余弦函数: ;(6)正切函数: ;⑺一元二次函数: ; ⑻其它常用函数: 1 正比例函数: ;②反比例函数: ;特别的 2 函数 ; 9.二次函数: ⑴解析式: ①一般式: ;②顶点式: , 为顶点; ③零点式: 。 ⑵二次函数问题解决需考虑的因素: ①开口方向;②对称轴;③端点值;④与坐标轴交点;⑤判别式;⑥两根符号。

⑶二次函数问题解决方法:①数形结合;②分类讨论。 10.函数图象: ⑴图象作法 :①描点法 (特别注意三角函数的五点作图)②图象变换法③导数法 ⑵图象变换: 1 平移变换:ⅰ ,2 ———“正左负右” ⅱ ———“正上负下”; 3 伸缩变换: ⅰ , ( ———纵坐标不变,横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ⅱ , ( ———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伸长为原来的 倍; 4 对称变换:ⅰ ;ⅱ ; ⅲ ; ⅳ ; 5 翻转变换: ⅰ ———右不动,右向左翻( 在 左侧图象去掉); ⅱ ———上不动,下向上翻(| |在 下面无图象); 11.函数图象(曲线)对称性的证明 (1)证明函数 图像的对称性,即证明图像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仍在图像上; (2)证明函数 与 图象的对称性,即证明 图象上任意点关于对称中心(对称轴)的对称点在 的图象上,反之亦然; 注: ①曲线C1:f(x,y)=0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2b-y)=0; ②曲线C1:f(x,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曲线C2方程为:f(2a-x, y)=0; ③曲线C1:f(x,y)=0,关于y=x+a(或y=-x+a)的对称曲线C2的方程为f(y-a,x+a)=0(或f(-y+a,-x+a)=0); ④f(a+x)=f(b-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特别地:f(a+x)=f(a-x) (x∈R) y=f(x)图像关于直线x=a对称; ⑤函数y=f(x-a)与y=f(b-x)的图像关于直线x= 对称; 12.函数零点的求法: ⑴直接法(求 的根);⑵图象法;⑶二分法. 13.导数 ⑴导数定义:f(x)在点x0处的导数记作 ; ⑵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① ;② ;③ ; ④ ;⑤ ;⑥ ;⑦ ; ⑧ 。

⑶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⑷(理科)复合函数的导数: ⑸导数的应用: ①利用导数求切线:注意:ⅰ所给点是切点吗?ⅱ所求的是“在”还是“过”该点的切线? ②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 ⅰ 是增函数;ⅱ 为减函数; ⅲ 为常数; ③利用导数求极值:ⅰ求导数 ;ⅱ求方程 的根;ⅲ列表得极值。 ④利用导数最大值与最小值:ⅰ求的极值;ⅱ求区间端点值(如果有);ⅲ得最值。

14.(理科)定积分 ⑴定积分的定义: ⑵定积分的性质:① ( 常数); ② ; ③ (其中 。 ⑶微积分基本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⑷定积分的应用:①求曲边梯形的面积: ; 3 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 ;③求变力做功: 。

第三部分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 1.⑴角度。

3.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框架

数 学 公 理体系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数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庞大的学科,经典的数学部门已经建立起完整的体系:数论、代数学、几何学、数学分析。

数学家开始探访一些基础的问题,例如什么是数?什么是曲线?什么是积分?什么是函数?……另外,怎样处理这些概念和体系也是问题。经典的方法一共有两类。

一类是老的公理化的方法,不过非欧几何学的发展,各种几何学的发展暴露出它的许多毛病;另一类是构造方法或生成方法,这个办法往往有局限性,许多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构造。尤其是涉及无穷的许多问题往往靠逻辑、靠反证法、甚至靠直观。

但是,哪些靠得住,哪些靠不住,不加分析也是无法断定的。对于基础概念的分析研究产生了一系列新领域—抽象代数学、拓扑学、泛函分析、测度论、积分论。

而在方法上的完善,则是新公理化方法的建立,这是希尔伯特在1899年首先在《几何学基础》中做出的。

4.如何构建高中数学知识体系

数学不好提高成绩,就是因为内容多,题多,所以构建知识体系相当重要。怎么办呢?

第一,熟悉课本知识。到什么程度算是熟悉了呢?就是翻开目录,能说出每一章节内容,概念,公式,定理,重要例题。这是结果。到底怎么办怎么做?没好法儿,只有一条就是多看书。开始时,一节课看一章,越来越熟悉,后来就能一节课看一本书。因为熟悉的东西不用细看了,所以就快了。要永远记住的一条就是,记忆永远是学习的最重要环节和过程,不论什么方法不都是为了记住吗?只有记住了,才谈到理解。不要说记不住,没有记不住的东西。想一想,乘法口诀怎么那么熟练呢,因为当时你下的功夫多呀。

第二,课本掌握后,先是分散开来的知识,现在要综合起来,串起来。用什么串?那根金线是什么?在哪里?那金线是“一题多解”,用题解把不同内容联系起来。比如,证明三点共线,你有几种办法?可以用向量,可用距离,可以用斜率,可以用直线方程等等,往下就想,每种办法里面,是有什么什么条件才行的?到这,就考察你的第一步课本知识掌握的好与差了。

第三,高中数学,就是集合、向量做为工具,来研究函数和几何,你就这样简单想就行了。在战略上蔑视敌人。

第四,“闻过则喜”,做错的题对你来说比做对了更有益处。做错题,一定要弄明白哪里错了,原因是什么,写出准确的原因,写在题的边上。不要每次简单地写上“马虎”“公式没记清”等词句,这样词多了,你就得又回第一步去了。

第五,学会放弃,两不做。承认有不会做的题。老师也有不会的,要老师全会,他当年也不至于考师范院校了。太难的题,不做;太巧的题,不做。

第六,厚脸皮。不会就问,不论别人说什么,只要你不懂,你就问,哪怕很简单,要脸皮厚一点。当然,问问题也要有技巧,不要问概念问公式这类课本上有的只是你没记住的东西,要问的是题,具体的题目,当然是你做了以后才问,别老师问你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都不清楚就问,那样不仅没面子还会自己觉得白痴。有问题尽量问老师,有老师就问老师,别等老师走了问同桌,老师讲题一定比同学讲的好讲的多。还有就是,别老师在教室转了好几圈你也没事,他刚到办公室你就屁颠似的追去了。长点眼睛,别在他黒着脸生气时还不知趣就行了。哈哈,说的远了点。

第七,当读完题,你能记住题意,想到是什么内容,相关公式定理一下子就从脑海里闪现出来了,在这部份做错过多少题(当然不是要你想起个数来)跌过多少跟头,被老师白眼过几次,说明你差不多了。比如,立体几何题,读完题,脑子里要有图,边、角、及各种关系都清楚,当然具体数据可不用记住,但哪个是已知总得记住吧。

第八,第七条说是差不多了,那怎么才成功了完完全全好呢,只要你不上大学,在高中永远不行。这就是所谓“只缘身在此山中”。

吹了半天牛,关键还在于你是否用功了。用句名言吧: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5.高数的体系基本体系是啥

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高等”的数学。广义地说,初等数学之外的数学都是高等数学,也有将中学较深入的代数、几何以及简单的集合论逻辑称为中等数学,作为小学初中的初等数学与本科阶段的高等数学的过渡。通常认为,高等数学是将简单的微积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深入的代数学,几何学,以及他们之间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微积分学,其他方面各类课本略有差异。

(以上是网上的资料,下面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一般国内高校讲授的高等数学课程主要包含这么几个方面:

1.微积分(极限、微分或者导数、积分作为三大支柱,与高中所学的函数和数列联系比较紧密,尤其是三角函数应用很广泛。对极限的理解至关重要,而且与中学的思维模式很不一样)

2.线性代数(n维欧式空间、向量、矩阵、线性方程(组)的求解、二次型、线性空间的空间结构理论等等,这方面知识与中学知识相别比较大,需要有一种全新的思维)

3.空间解析几何(内容相对较少,旨在用极限和微分的知识求解一些几何问题,与中学知识联系紧密,但不是重点)

4.级数(初看像是数列的延伸,其基础确实是数列,但是处理的问题更加复杂,而且与极限等问题联系紧密)

5.常微分方程(利用微积分基础知识求解含微分表达式的方程,与中学知识无关)

大的模块就这几方面,其中微积分是重中之重的核心,而微积分的核心就是极限理论。

6.高一数学必修五数列的知识体系

数列 一.数列的概念:数列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的特殊函数,数列的通项公式也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

如 (1)已知 ,则在数列 的最大项为__ (答: );(2)数列 的通项为 ,其中 均为正数,则 与 的大小关系为___ (答: );(3)已知数列 中, ,且 是递增数列,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答: );(4)一给定函数 的图象在下列图中,并且对任意 ,由关系式 得到的数列 满足 ,则该函数的图象是 () (答:A) A B C D 二.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差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 或 。如 设 是等差数列,求证:以bn= 为通项公式的数列 为等差数列。

2.等差数列的通项: 或 。如(1)等差数列 中, , ,则通项 (答: );(2)首项为-24的等差数列,从第10项起开始为正数,则公差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答: )3.等差数列的前 和: , 。

如 (1)数列 中, , ,前n项和 ,则 =_, =_ (答: , );(2)已知数列 的前n项和 ,求数列 的前 项和 (答: ).4.等差中项:若 成等差数列,则A叫做 与 的等差中项,且 。提醒:(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 、、、及 ,其中 、称作为基本元素。

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 …(公差为 );偶数个数成等差,可设为…, ,…(公差为2 ) 三.等差数列的性质:1.当公差 时,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是关于 的一次函数,且斜率为公差 ;前 和 是关于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2.若公差 ,则为递增等差数列,若公差 ,则为递减等差数列,若公差 ,则为常数列。

3.当 时,则有 ,特别地,当 时,则有 .如 (1)等差数列 中, ,则 =____ (答:27);(2)在等差数列 中, ,且 , 是其前 项和,则 A、都小于0, 都大于0 B、都小于0, 都大于0 C、都小于0, 都大于0 D、都小于0, 都大于0 (答:B)4.若 、是等差数列,则 、( 、是非零常数)、、,…也成等差数列,而 成等比数列;若 是等比数列,且 ,则 是等差数列. 如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25,前2n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n和为 。(答:225)5.在等差数列 中,当项数为偶数 时, ;项数为奇数 时, , (这里 即 ); 。

如 (1)在等差数列中,S11=22,则 =______ (答:2);(2)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 中,奇数项和为80,偶数项和为75,求此数列的中间项与项数 (答:5;31).6.若等差数列 、的前 和分别为 、,且 ,则 .如 设{ }与{ }是两个等差数列,它们的前 项和分别为 和 ,若 ,那么 ___________ (答: )7.“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法一:由不等式组 确定出前多少项为非负(或非正);法二:因等差数列前 项是关于 的二次函数,故可转化为求二次函数的最值,但要注意数列的特殊性 。

上述两种方法是运用了哪种数学思想?(函数思想),由此你能求一般数列中的最大或最小项吗?如 (1)等差数列 中, , ,问此数列前多少项和最大?并求此最大值。(答:前13项和最大,最大值为169);(2)若 是等差数列,首项 , ,则使前n项和 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是 (答:4006)8.如果两等差数列有公共项,那么由它们的公共项顺次组成的新数列也是等差数列,且新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原两等差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公共项仅是公共的项,其项数不一定相同,即研究 .四.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1.等比数列的判断方法:定义法 ,其中 或 。

如 (1)一个等比数列{ }共有 项,奇数项之积为100,偶数项之积为120,则 为____ (答: );(2)数列 中, =4 +1 ( )且 =1,若 ,求证:数列{ }是等比数列。2.等比数列的通项: 或 。

如 设等比数列 中, , ,前 项和 =126,求 和公比 . (答: , 或2)3.等比数列的前 和:当 时, ;当 时, 。如 (1)等比数列中, =2,S99=77,求 (答:44);(2) 的值为__________ (答:2046);特别提醒:等比数列前 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为此在求等比数列前 项和时,首先要判断公比 是否为1,再由 的情况选择求和公式的形式,当不能判断公比 是否为1时,要对 分 和 两种情形讨论求解。

4.等比中项:若 成等比数列,那么A叫做 与 的等比中项。提醒:不是任何两数都有等比中项,只有同号两数才存在等比中项,且有两个 。

如已知两个正数 的等差中项为A,等比中项为B,则A与B的大小关系为______(答:A>B) 提醒:(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和公式中,涉及到5个元素: 、、、及 ,其中 、称作为基本元素。只要已知这5个元素中的任意3个,便可求出其余2个,即知3求2;(2)为减少运算量,要注意设元的技巧,如奇数个数成等比,可设为…, …(公比为 );但偶数个数成等比时,不能设为… ,…,因公比不一定为正数,只有公比为正时才可如此设,且公比为 。

如有四个数,其中前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后三个成等比数列,且第一个数与第四个数的和是16,第二个数与第三个数的和为12,求此四个数。(答:15,,9,3,1或0,4,8,16)5.等比数列的性质:(1)当 时,则有 ,特别。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