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露节气养生需要了解的10大小常识有哪些
关于寒露节气养生需要了解的10大小常识的解答如下: 寒露时节是深秋的开始,天气越来越冷,那么寒露节气如何养生呢?“寒露脚不露”,寒露养生首先要做好足部保暖,饮食要防燥养胃……下面为您介绍寒露节气养生的十个小常识,做好养生保健就能好好度过寒露! 寒露节气养生的十个小常识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
”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市民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 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适时添衣 另外,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
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
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猜你喜欢: 寒露节气吃什么好 寒露养生喝枸杞菊花茶 寒露吃白果南杏生鱼汤 寒露养生食谱 寒露节气有什么习俗 3、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
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
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4、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的论段,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
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5、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 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
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猜你喜欢: 寒露节气吃什么好 寒露养生喝枸杞菊花茶 寒露吃白果南杏生鱼汤 寒露养生食谱 寒露节气有什么习俗 6、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
苏所长表示,寒露时节养生跟秋分不一样,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饣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7、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 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
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
2.“寒露”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气象局气候科的高级工程师李德萍说,寒露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加强,随着渐入深秋,气温将进一步降低,昼夜温差加大。今晨的气温只有11.5℃,是近一段时间来的最低值。
9日到10日,还将有一股较强的冷空气影响青岛,将带来大幅降温。不过,寒露过后雨水减少,有利于秋收。
《百姓说事》智囊团的养生保健专家于俊生提醒市民,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秋燥虽然减弱但依然存在,从中医上来讲,养阴的同时也要增补阳气。 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宜多吃芝麻、萝卜、百合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等水果。 在这节气里,最容易患上感冒发热,要充分防范,加以警惕。
3.寒露节气养生有哪些小常识
寒露节气养生的十个小常识: 1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
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市民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2时添衣 另外,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
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
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3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
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 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
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4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 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段,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
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 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5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
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6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
苏所长表示,寒露时节养生跟秋分不一样,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饣品。 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7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
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8适量运动 在秋季的时候,要是我们可以坚持一个比较适宜的身体锻炼,不单单是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调养肺气,还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自己身体上的组织器官带来的免疫功能受损,或者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一些外部的气候寒冷刺激时候,可以更好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4.寒露是什么节气 寒露的由来与习俗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每年的10月8日前后(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时为二十四节气的寒露。“寒露”的意思是此时期的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二十四节气”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亚洲重要的创意设计展示、交流平台北京国际设计周于2017年面向全球公开征集了“二十四节气”标识系统设计。合众美华教育则作为青少年板块主办单位,面向中国全国中小学开展了“二十四节气”标识创意设计征集活动,引领广大青少年在课堂上用设计思维,以寓教于乐的方式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露
5.寒露节气有哪些注意事项
寒露时节,天气由凉转寒,俗话中的:”寒露脚不露”,就是指寒露以后,要 特别注重脚部保暖,不可赤脚,以防寒从脚生。
人的两脚距离心脏最远,因此,血液供给量较少,而脚部的脂肪层较薄,保温性能也较差,一旦受凉,就会引起毛细血管收缩,从而使纤毛运动减弱,进而 造成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 所以,在深秋季节和寒冷的冬季,要采取必要的 御寒措施,保护双足,以防寒邪侵体。
另外,在这个时节,自然界的阴气渐生而未盛,阳气渐减而未变,人体肌理处于紧致与疏泄交替之时。这个时候,适当地接受一些冷空气,适当地“冻冻”, 即所谓的”秋冻”,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锻炼人的生理能力,提高人体的肌肉关节 活动能力,同时也顺应了秋天阳气内收、阴精内蓄的养生原则。
但小孩、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不适合‘‘秋冻”,更不可勉强受冻,要随着天气 的变化适时地增减衣物。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以防发生腹泻。
秋季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劳逸结合。虽然这个时节天气较冷,但也不能为了防感冒而紧锁门窗。
应该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 气新鲜,有条件的可以在居室或其周围种植绿叶花卉,这样既可以净化环境,又 有利于身体健康。 此外,秋季可以通过到公园、郊外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来增强 体质。
6.寒露时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寒露: 1、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
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粘些 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 青果、小枣、核 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 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 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观红叶 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 秋季出游的重头戏。秋风飒飒,黄护叶红。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红叶,学名黄梢,是观赏树木,主要看叶,为历代文人青睐。事实上,人们在观赏红叶的时候,不仅仅是黄护,还有乌柏、丹枫、火炬、红叶李等树种。
漫步在通幽曲径上望山坡。便会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红叶,色彩斑斓的美景。
满山遍野的红叶是秋天最为壮丽的自然景观。 在中国诗歌中有两首诗是写红叶的杰作,一首就是唐代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料,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不过,适合寒露观红叶的是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河以北。
我国幅员辽阔,跨越纬度范围比较大,各地的红叶在辽阔的大地上呈现的时间是不同的。 正所谓演戏的开幕时间是不同的,只有按时才能看上精彩的演出。
3、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寒露习俗之登高 4、斗蟋蟀 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蟋蟀儿,致使一只好蟋蟀儿价至数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儿,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5、秋钓边 在我国南方,这个时节告别炎热,阳光和煦,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可赏花,流行吃 螃蟹、钓鱼。 寒露时节,气温下降迅速,深水处太阳已晒不透,鱼儿游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所以有“秋钓边”之说。
6、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 养肝、明目、健脑、延缓 衰老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