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宫廷小知识
古代有很多朝代,这些等级也都不一样啊,我已清朝为例子吧 1.宫殿:东西十二宫西六宫 储秀宫、翎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也叫启祥宫)东六宫 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乘乾宫、钟粹宫、景仁宫 2.等级:先讲皇帝后妃。
清朝皇帝的后妃,在入关之前,它属于草昧,没有严格的制度。努尔哈赤的时候,他的妻子叫“福晋”,“福晋”是满语,那“福晋”怎么来的呢?有人查了一下,是从蒙古语这么借来的。
那“福晋”本来是什么意思?有一种说法就是汉语的夫人,译成了蒙古文或者满文就叫“福晋”。这是一种说法,还有别的说法。
所以努尔哈赤的时候,他不分皇后、皇妃,就是“大福晋”,“继福晋”,这么来排顺序。努尔哈赤16个福晋,他就这么排,没有严格的后妃制度。
皇太极的时候,到崇德元年,定了“一后四妃”的后宫制度,那他才定了“一后四妃”,“一后四妃”之外的那些夫人怎么排顺序?也还没有严格的规定。顺治入关之后,吸取了明朝的后妃的制度,比较明确了一点,但是,一直到康熙朝才把皇帝后妃的制度确立下来,一直到乾隆朝逐渐地完善。
后妃等级很复杂,秦始皇据说是后宫佳丽三千,怎么排等级?汉唐的时候,后妃的等级大体上排二十四级,明朝简化了,排成十二级,清朝就又简化了,大概分这么几级:一,皇后;二,皇贵妃;三,妃;四,嫔;五,贵人;六,常在;七,答应,还有一些没有名堂的,比如学生也算,实际上是更复杂一点。它有规定,皇后居中宫,统摄六宫,就是后宫事情归皇后总管,下面就是皇贵妃,妃和嫔。
清朝的后妃分别居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这东六宫和西六宫今天仍然存在,大概顺序是这样子,东六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翊坤宫,储秀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都各有太监、宫女来服侍,分别居住。
那皇后、妃子,伺候她们的人,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宫女,一种是太监。 宫女,明朝的时候很多。
康熙他说他问过故明的太监,原来在明朝皇宫做太监的,清朝时候还在做太监。康熙说:明朝皇宫太监一万人,宫女十万人,因为供应饭食照顾不到,日有饿死者。
现在一般的学术界认为这个太监说的数字可能大了一点,可能估计过多了一点,但是说明了一个问题,明朝皇宫的宫女和太监是非常多的,大家看故宫地方很大,如果一万个太监,十万个宫女,里面住的房子大概很拥挤。清朝宫女减少了,减少到多少人呢?到康熙、乾隆的时候,大体上三千多人。
有一个说法,叫做“够不够三千六”,大体上三千多个宫女,后来逐渐减少。光绪的时候,人就比较少了,一千九百多人。
这些宫女在伺候皇后、贵妃等等都有严格地规定,有配额。皇太后宫,宫女12人,皇后宫,宫女10人,皇贵妃,宫女10人,妃嫔,宫女8人,依次递降。
3.下面讲皇帝子女,先说他的“子”,再说他的“女”。清朝皇帝的“子”分“宗室”和“觉罗”,什么叫“宗室”?什么叫“觉罗”?是努尔哈赤的父亲,以下就是努尔哈赤的兄弟,跟他的子孙,叫“宗室”,他们系黄带,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以下,子孙叫“觉罗”,系着红带子,这个是不能混的。
在清朝,系黄带子就是黄带子,系红带子就是红带子,不能混淆,个别有例外,这是“宗室”和“觉罗”。“宗室”它也分级,这个爵位分级,分十二级,头四级就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是四级,每一级都是等级森严的。
后面五、六、七、八还是四级,后面四等就是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八分”就是八份。当年在关外打仗的时候,努尔哈赤打仗的时候,打胜了之后,把那些东西分八份,一个旗一份,不入,那你不够八份,你就别参加。
后来就变成一个固定名词,“入八分”,不入八分,就是八份,这是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就是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也是四个,合一块是十二等。皇帝的皇子一般是15岁,大体上15岁就成年了,就是指婚,结婚,分府,亲王就是亲王府,郡王就是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分府,就搬出皇宫住了。
但是有例外,个别的也可以住在皇宫。比如乾隆,乾隆就住在重华宫,里面那个“漱芳斋”布置很好的,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一下。
清朝的皇子和明朝不一样,明朝皇子封了亲王等等,是一律不许留在京城,都要到外地,叫“封藩”,清朝的王一律住在北京,在北京开府,这是个很大的不同。明朝的王不能领兵,因为明朝皇帝经常闹政变,闹宫廷政变,永乐就闹宫廷政变,所以他这个王不许带兵,不许离开驻地,出城都要请示皇帝许可才可以。
清朝的王不是这样,叫“出将入相”,还可以做军机大臣,做议政王,做摄政王,那明朝没有,那么清朝这么多的王,我算了一下,清朝的皇帝的儿子是113个,这么封下去也不得了,所以他想了个办法,叫做“递降”,亲王的儿子封郡王,郡王再往下封是贝勒,贝勒儿子是贝子,一代一代往下降。因为当时他考虑到大清王朝亿万斯年,要万岁,一万年,这一万年,他这个王就不得了,所以要往下降,降到最后,叫闲散宗室,就没有爵位了,这是一般情况。
有的。
2.历史小知识
我也不知道什么是你所谓的历史小知识。这个事以前我整理的一部分资料,看看有用吗
影响中国八大事件
1、夏启夺权
这位公子是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背叛禅让制度的家伙,当然鉴于他的私生子身份我们也不必追究他不孝的责任。但是显然“家天下”是由这位公子开创的,即使不是后无来者,也是前无古人的创举,从此以后,中国的风水便一家一家的流到了**战争太子被炸死为止。同时我们也要感谢伯益为了家天下的出现作出的巨大牺牲。
2、商鞅变法
直到民国之前我们还在修改他的制度,造就了秦汉雄风和唐宋盛事的制度由此人首创。如果那个时候有知识产权什么的,这个家伙用自己名字申请各专利,我们太爷爷之前所有人都得被称为:商人。不过变法是要代价的,要付出代价就得有人倒霉,总不能秦君倒霉把?只好把你商鞅拉去分尸了,谁叫你是直接责任人?
3、孙子写书
孙武的厉害就不用说了,敢杀老板二奶那都是小事,唐朝的时候连皇帝都封他当官,得了个“武圣”的名号。虽然后来出于思想统治需要,“武圣”名号给了关羽,可是谁都知道,这第二任武圣也是得读他的书才敢带兵打仗的。相比欧洲,到19世纪了,克劳塞维茨才写出一本《战争论》,而且水平还比孙武差了不少,时间晚了1000年。从孙武写了《孙子兵法》后,历代无不以此作为武学考试基础,战争艺术达于极致。
4、百家争鸣
老子、孔子、墨子这群人都哗啦哗啦跑出来吵个天翻地覆,还四处找国家领导给自己拉票。自己吵还嫌不够还要招收学生一起吵,那个时候的中国不但政治混乱,连思想界也是硝烟弥漫。最后,随着秦始皇一统江山,各位学者们也永远的闭上了嘴。但是直到今天,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都能在当年那群老家伙的言论思想中找到根源。
5、韩非子进宫
如果这老儿隐居山林,中国现在或许不会是这样。厚黑学的大师,带着他那几车竹简跑去忽悠嬴政,居然忽悠上了,一把风头出的无人能及,秦始皇甚至愿意为他烧了天下其他所有书,他看儒生不顺眼,秦始皇就开动大军为他杀人,好好的千古一帝被他当枪使。这还是轻的。此次以后中国的官僚都成了他的徒子徒孙,法家成了官场第一秘笈,可谓“官家圣典”。
6、秦始皇称帝
这个人对统一的偏执达到了极致,文字、度量衡、道路……各个方面都来了个清一色。随后这种偏执也传给了所有中国人,于是大家都觉得:统一才是正常的。从此之后,除了那个黑脸杀猪的张翼德,再没人自称什么齐人、燕人。
7、刘邦称帝
说奇特是因为这家伙当年是平民出生,据说还是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家伙。可惜老天选人往往是瞎了眼的,偏偏选了这么一个家伙做皇帝,这家伙还选了个不怎么吉利的代号:汉(旱)。不过旱也好涝也罢,这家人总算带着中国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气,终于在内斗外打赢了野蛮民族,让被他统治的那群人的后代至今还在自称:汉族。
8、隋唐盛事
中国四大明君:隋文帝、唐太宗、唐玄宗、清圣祖。隋唐就占了三个,而隋唐那几十年间更是出了两个。那个时候中国大气到不知道自己大气,开放到不认为自己开放。当历史过去那么久,那时的学生日本反而来打劫老师,隋唐的威力才被我们察觉。汉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称呼,而唐人是世界对我们的称呼。世界文明的中心,即使现在的美国也不敢自居的地位在那个时候被我们获得了。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王朝至此完。
3.关于古代的一些常识,知道哪个就告诉我吧
五千年的货币常识不好弄 简单说一下。
1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这是明朝盛世时期的物价, 补充你的问题,在不同时期货币会出现增贬值。另外一文钱相当于现在得0.2元钱。
2 骑马日行八百里地,老百姓自己的马(就一匹)且按时休息吃饭,一天500里地。马车的话按估算不做休息当日行500里地左右。 坐船的话北京到南京3,4个月左右。 大运河流向分四个节点,每一个不一样。你可以百度百科京杭大运河查明细。(补:一里地为500米,即半公里)
3 唐朝 盛世时期 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人口9000万左右。 人口各地以“万”为单位。 县人口约均5,6万人。州府约均20—30万人。 安史之乱时期人口从6000万左右到2000万左右(史历记载,且当时乱是记载不详。)
4 青丝青衫青袍青衣,虽都有 青 字,但不是你理解的 青 是个颜色。如青丝诗歌里即有理解为黑发。(李白 朝如青丝暮成雪) 又有直意青丝为青色的丝线(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陌上桑)
青衫 青衣 指一种服饰,青在此不是青色之意。 青袍一般理解是青色的袍子。 古代青和黑是两种颜色,不混淆。另,汉代以后 青色 为“贱色”,下等人穿青色衣服。
5 金:白、乳白色系列。 木:青、碧、绿色系列。水:黑、蓝色系列。火:红、紫色系列。
土:黄、土黄色系列。
以上为本人查资料原创。
4.古代历史知识
江革经历 [公元?年至五三五年]字休映,济阳考城人。
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大同元年。幼而敏聪,早有才思,六岁便解属文。
年十六丧母,以孝闻初仕南齐。入梁为御史中丞。
弹奏权豪,一无所避。后随豫章王镇彭城。
及失守,为魏人所执,厚相接待。革称脚疾不拜,遂放还累迁度支尚书。
卒,谥疆。革历官数十年,傍无姬侍,家徒四壁。
世以此高之。革著有文集二十卷,(《隋书志》作六卷;《两唐书志》作十卷。
此从《梁书本传》)传于世。 江革简介 江革,字休映,济阳人。
江革小时候就很聪明,早早就表现出写文章的才能和情思,六岁时就会写文章。江柔之非常赏识他,说:“这个孩子一定会振兴我的家族。”
读书背景 江革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和弟弟江观一起生活在孤苦无依的贫困中,也没有老师朋友作伴,兄弟两人就互相激励,读书的精力始终没有表现出疲倦。十六岁母亲去世,他因为孝顺闻名。
服丧完毕,江革就和弟弟江观一起到太学,被增补为国子生,在考核中评为优秀等次。 为官经历 南齐的中书郎王融、吏部(官员)谢朓对他很推崇。
谢朓曾经担任皇家夜间警卫,回家时(顺路)拜访江革。当时下着大雪,(谢朓)看见江革盖着破棉被,铺着单薄的席子,但是沉醉于学习中不知疲倦(寒冷),叹息了很长时间,就脱下自己穿的棉衣,并亲手割下半片毡给江革作为卧具才离开。
因为江革由治理国家的才能,他被委以广陵太守一职。当时江革镇守彭城。
彭城失守后,江革向来不习马术,就乘船而回,结果被魏人俘获。魏刺史王延明听说过江革的才气,对他厚加接待。
江革推托脚有毛病,不向他施礼参拜。延明想杀害他,就让江革作祭彭祖的文章,江革以拘捕日久,没有心思为由推辞。
延明又反复逼迫他,他厉声说道:“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以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道这样做并不能使他屈服就取消杖刑,每天只给糙米三升,这些仅能保存性命而已。
正巧魏帝请求梁朝让中山王元略返回北方,于是就释放江革还朝。皇上下诏说:“广陵太守江革能够临危不惧,可升任太尉。”
品行正端 武陵王萧纪在东州,十分骄纵,武帝就召江革当面吩咐他说:“武陵王年少,而臧盾性情软弱,不能匡正(辅佐)武陵王,这样的事情非你不可,请不要推辞。”江革的弟子属吏多在东州,听说江革到来,都沿道迎候。
到了东州,江革不接受任何人的东西,只靠官俸过日子,吃的也很简单。会稽郡面积大、人口多,诉讼案件每天达数百件。
江革一一判断辨析,从不留下疑案悬案。江革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他的这些做法使人民安定,官吏敬畏,全城震惊。
武帝说:“江革果然很称职。”于是又任他为都官尚书。
将要回京都,老百姓都为之不舍,赠送的礼物江革一概不收,只乘坐一条小船。此船船舱偏斜,在内不能安卧,有人对他 说:“船舱不平衡,渡河就很危险,应该用重物填充船舱(使之平稳)。”
江革没有什么物品,于是就在西陵岸边搬取十多块石头放在舱内。(由此可见)他是如此清贫。
不久他又监管吴郡。当时境内荒年欠收,盗贼公行。
江革到郡上任,百姓都担心他不能清除盗寇。江革广施恩惠,明令行为,制定法令,盗贼最终被平息。
逝世 当时,尚书令何敬容掌管官吏选举,任用多非其人。江革性情刚强正直,他总好有所褒贬,因此被权贵所疾恨。
于是他推辞有病返回家乡,被任为光禄大夫,以写文饮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去世。
旁无姬女侍从,家徒四壁,时人因此都很尊敬他 [编辑本段]东汉初年人物 后汉书 卷三十九 江革字次翁,齐国临淄人也。少失父,独与母居。
遭天下乱,盗贼并起,革负母逃难,备经阻险,常采拾以为养。数遇贼,或劫欲将去,革辄涕泣求哀,言有老母,辞气愿款,有足感动人者。
贼以是不忍犯之,或乃指避兵之方,遂得俱全于难。革转客下邳,穷贫裸跣,行佣以供母,便身之物,莫不必给。
建武末年,与母归乡里。每至岁时,县当案比,革以母老,不欲摇动,自在辕中挽车,不用牛马,由是乡里称之曰「江巨孝」。
太守尝备礼召,革以母老不应。及母终,至性殆灭,尝寝伏冢庐,服竟,不忍除。
郡守遣丞掾释服,因请以为吏。 永平初,举孝廉为郎,补楚太仆。
月余,自劾去。楚王英驰遣官属追之,遂不肯还。
复使中傅赠送,辞不受。后数应三公命,辄去。
建妆初,太尉牟融举贤良方正。再迁司空长史。
肃宗甚崇礼之,迁五官中朗将。每朝会,帝常使虎贲扶侍,及进拜,恒目礼焉。
时有疾不会,辄太官送醪膳,恩宠有殊。于是京师贵戚卫尉马廖、侍中窦宪慕其行,各奉书致礼,革无所报受。
帝闻而益善之。后上书乞骸骨,转拜谏议大夫,赐告归,因谢病称笃。
元和中,天子思革至行,制诏齐相曰:「谏议大夫江革,前以病归,今起居何如?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国家每惟志士,未尝不及革。
县以见谷千斛赐’巨孝’,常以八月长吏存问,致羊酒,以终厥身。如有不幸,祠以中牢。
」由是「巨孝」之称,行于天下。及卒,诏复赐谷千斛。
5.传统文化知识
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
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
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
同时,还由于输入的商品历来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称作“海上香料之路”。
PS:希望有帮助到你。
6.古诗词和简单的国学知识学习
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按音律分 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⑴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
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
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
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⑵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
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⑶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⑷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按内容分 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⑴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 ,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⑵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⑶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⑷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
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
7.中国古代有哪些理论知识
声学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精心设计了一个声学共振实验。
他剪了一个纸人,把它固定在一根弦上,弹动和该弦频率成简单整数比的弦时,它就振动使纸人跳跃,而弹其它弦时,纸人则不动。沈括把这种现象叫做“应声”。
用这种方法显示共振是沈括的首创。在西方,直到十五世纪,意大利人才开始做共振实验。
至今,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师还使用这个方法给学生做关于共振现象的演示实验。光学 《梦溪笔谈》中记载有关于光的直线传播,沈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为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一性质。他在纸窗上开了一个小孔,使窗外的飞鸟和楼塔的影子成像于室内的纸屏上面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他生动的指出了物、孔、像三者之间的直线关系。此外,沈括还运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形象的说明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日月蚀的成因。
在《梦溪笔谈》中,沈括还对凹面镜成像、凹凸镜的放大和缩小作用作了通俗生动的论述。他对我国古代传下来的所谓“透光镜”的透光原因也作了一些科学解释,推动了后来对“透光镜”的研究。
来源——百度百科。
8.初中历史知识大全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人类在材料领域进入到钢铁时代。
电气化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七、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2、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欧洲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 北:九上P99-10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了两个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和英国、法国、俄国组成的 “三国协约”。
正是这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酿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3 知道萨拉热窝事件 北:九上P104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太子斐迪南大公参加指挥在萨拉热窝举行的一次军事演习,被塞尔维亚秘密组织成员普林西普枪击而亡,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5 以凡尔登战役为例,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北:九上P107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残酷的战役。整个战役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人,激战数月,结果法军成功地抵挡住了德军的进攻。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多的战役之一,其中法军伤亡46万人,德军伤亡30万人,共伤亡70多万人,历史上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用以形容战争的残酷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零3个月,参加这场世界大战的共有33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了战争。
战火燃遍了欧、亚、非三大洲,双方军队共有840万人阵亡,另有2100人受伤,大战中双方共支出战费2084亿美元。 八、科学与思想文化 1.牛顿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19 英国科学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造性地建立起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牛顿力学,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 2.达尔文的主要成就 北:九上P120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
完整地确立了生物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了科学的基础之上,在科学和社会领域引发了一场革命,同时也为生物学家和其他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
德 奥匈、意英、法、俄北:九上P121 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物理学相对论。 4.伏尔泰的基本主张 北:九上P115 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专臸臸度,特别是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
5.托尔斯泰主要作品 北九P125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贝多芬的主要作品 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 世 界 现 代 史 部 分 (九年级下) 一、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知道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北:九下P3 1917年11月(俄历10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成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北:九下P4 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到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新经济政策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它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北:九下P12 1916年6月,巴黎和会战胜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和约主要内容有:(1)阿尔萨斯和洛林交还法国;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交给战胜国进行“委任统治”。
(3)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臸。(4)德国应支付大量战争赔款等。
北:九下P14 1922年,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
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但没有列入中国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要求,从而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 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以“产业复兴法”为例,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北:九下P20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实行“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全国工业复兴法》主要内容: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日时数,规定工人具有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资本家必须接受的最高工作时数和应付工资额。 “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新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美国度过了危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1.了解慕尼黑会议 北:九下P36 1938年9月底,英、法、德、意四国在慕尼黑举行会议,并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协议规定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应于十天之内从上述领土撤退完毕;英法应对捷克斯洛。
9.古代天文知识可否简单点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从远古时期开始就已经对天文现象进行观察,经过世代连续不断的努力,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天文学知识,并逐渐形成了内容丰富且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文学体系。中国古代天文学在许多领域曾长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地位,在世界天文学史和中华民族文化史上,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历法,换一句话说,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中国古代历法不单纯是关于历日制度的安排,它还包括对太阳、月亮和土、木、火、金、水五大行星的运动及位置的计算;恒星位置的测算;每日午中日影长度和昼夜时间长短的推算;日月交食的预报等等广泛的课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古代历法的编算相当于近现代编算天文年历的工作。为此,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展开了一系列的观测与研究活动:譬如对历法诸课题的共同起算点——历元的选定,对一个又一个天文学概念的阐述,对种种天文常数的测算、各种天文数表的编制,对具体推算方法、天体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的抉择和改进等等。
这些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还包涵更广泛的内容,如中国古代特有的、精良的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关于宇宙理论的探讨,以及对一系列天象特别是奇异天象的长期系统的观测与记录等,它们与历法一起,组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十分丰富多彩的体系。
中国古代天文学体系经历了发生、发展、完善、没落,最终融入近现代天文学的漫长演变过程。下面我们拟分六个阶段(即如下六节)简要地加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