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必备的知识能力

1.“核心素养,关键能力”有哪六项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2.【材料一:2016年9月13日,备受社会关注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仔细分析材料可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施,其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2)依据课本知识可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使人进步:读书可以使人知义;读书可以使人高尚.(3)开放性试题,结合实际作答;如反思过去的学习经验、探讨学习的规律、方法;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寻找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增强学习能力.故答案为:(1)全面发展的人.(2)①学习可以提高品德修养.②学习可以增长才干.③学习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①反思过去的学习经验、探讨学习的规律、方法;②珍惜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③寻找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增强学习能力;④劳逸结合,文明娱乐、健康休闲;⑤保持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该学科的兴趣.。

3.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方面

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学会学习3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二、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三、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

(1)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属于国家角度,不属于青少年角度,所以描述错误;②发展“社会参与”这方面核心素养,青少年要亲近社会,正确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素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本题描述正确.(2)材料中,芸芸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她不畏挫折,用坚强的意志,努力学习,取得成功.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不畏挫折,正确认识自己,珍惜受教育的权利等.结合材料中人物事迹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1)(2分)①错误;②正确.(2)①身体残疾却不做人生的弱者,反映了芸芸珍爱生命,勇于面对挫折,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她学会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培养“自主发展”核心素养. ②学业上努力认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中考复习,反映了芸芸珍惜受教育权利,履行受教育义务(也可回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但不重复给分),理智面对学习压力,有利于她学会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培养“自主发展”核心素养.③发现自己的长处,为同学们播讲励志故事,反映了芸芸能客观认识自我,比较自信,有利于她学会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培养“自主发展”核心素养. ④总之,芸芸有责任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有利于她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培养“自主发展”核心素养.评分说明:本题考点知识(9分),正确对应自主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4分),有部分对应正确的酌情给分.。

5.教师要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原发布者:孙煜娟

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参考答案】教师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四大部分。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从教师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的态度上来体现的。具体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二、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是“本体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教什么的问题;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是“条件性知识”,主要解决教师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即怎么教的问题。三、教师的能力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此外,教师还应该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观察学生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四、职业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优秀教师所应有的心理素质,也就是教师对内、外环境及人际关系有着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条件,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人格。其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它主要表现为: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创新品质。作为一名教师,请你谈谈对“立德树人”的理解。【参考答案】“立德树人”的本意是指自身树立德业,给后代做榜样,培养人才。它强调把“立德

6.核心素养有什么内涵

核心素养的内涵:

1. 核心知识

2. 核心能力

3. 核心品质

核心素养意蕴:

从知识教育走向能力教育、素养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共同趋势。素养与知识、能力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同时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能力可以转化为素养,素养也可以生发出知识和能力,这就是三者相互联系的一面。素养不同于知识、能力。这种不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就结构而言,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素养在人的内层。也就是说,素养跟人的关系最紧密。知识、能力一般只停留在人的认识领域和范围,而素养还进入人的情意、精神,乃至于血液、神经,它和人的整个生命融为一体,变成人的天性、习惯、气质、性格,所以它会在一切场合、一切活动中自然流露、表现出来,这是素养最本质的特点。

2. 就成分而言,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一般而言,能力包含知识,而素养包含知识和能力,但值得强调的是,不是所有的知识和能力都能转化为素养,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个体知识、能力,由只在特殊情境表现出来的能力转化为具有广泛的迁移性的能力时,知识和能力才会成为人的一种素养。反过来说,最有价值的知识和能力就是可以转化为人的素养的知识和能力。

3. 就内容而言,素养具有广泛性。素养包括和涵盖除了知识、能力之外的其他非常广泛的东西,是人的整体生命气象。这其中,有的跟知识、能力关系密切,甚至互为基础互相转化,有的只有间接的关系,有的甚至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它们也是素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照样不可缺少。从这个角度讲,只停留于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总之,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指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影响、决定学生一生发展的素质,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倾其全力培养。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

值得强调的是,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关键期的特点,错过了关键期,很难弥补!中小学就是人的诸多核心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学校教育一定要有关键期的意识,错过了这个阶段就晚了。

从学校教育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从学校整体教育的高度来界定和确认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从具体学科的角度来研制和确立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内涵。两者要保持有机联系和衔接,既要把普适性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学科素养当中,也要把学科素养提炼到一般素养中去。

7.《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都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准绳,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以1:人文底蕴。

2:科学精神。3:学会学习。

4:健康生活。5:责任担当。

6: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

十八个基本要点:1:人文情怀。2:审美情趣。

3:理性思维。4:批判质疑。

5:勇于探究。6:乐学善学。

7:勤于反思。8:信息意识。

9:珍爱生命。10:健全人格。

11:自我管理。12:社会责任。

13:国家认同。14:国际理解。

15:劳动意识。16:问题解决。

17:技术运用。18:人文积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途径:1: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2:是通过教育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3: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8.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就其内涵而言,应当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就学科属性而言,核心素养并不指向某一学科知识,并不针对具体领域的具体问题,而是强调个体能够积极主动并且具备一定的方法获得知识和技能,从人的成长发展与适应未来社会的角度出发,跨学科跨情境地规定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的素养;就功能指向而言,核心素养的功能超出了职业和学校的范畴,不仅限于满足基本生活和工作需要,而更有助于使学生发展成为更为健全的个体,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能够达到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目的。

核心素养的提出:

2015年3月30日,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并将其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业界也将其称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9.《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报告》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包含哪些具体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

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

10.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如果某人语言混乱,颠三倒四,是思维的外在特征,它们俩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没有条理。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因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教养、培养,语言生动,感染力强要谈“语文核心素养”、最本质的素养,它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可以理解为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必须厘清几个概念。

什么叫“素养”?素,可以理解为本色、本质;养:“社会责任,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一个人能说会道,语言深刻犀利,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国家认同、国际理解,我们就可以说此人具有很强的语文素养,是种子素养、最主要;养、文化熏陶、生命历练、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即、审美情趣,身心健康,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如果一个人语言条理性强。就像鲁迅先生所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思维能力可整合到语言能力中?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可整合为人文修养、培养而获得的能力和修养。

人文修养为语言能力导向。“素养”,就是指个体在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上。

素,侧重先天的内在遗传基因,我认为“语文核心素养”可提炼为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文关键能力就是语言能力,个性特征,性格倾向,前言不搭后语,我们就可以说此人思维混乱,侧重后天的外在教育,受后天教育。

什么叫“核心素养”。基于这样的认识、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人思维具有条理性和深刻性。

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如果说语言能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话,那人文修养就是语文的必备品格。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