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过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扩展资料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里,意识是由物质产生的。产生意识的物质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一是自然世界这个物质,一是人类社会历史这个物质。所以有言:意识是自然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血缘联系、语言沟通、文化文明、生产劳动构成了一张复杂的人类关系网,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物质,才是人类意识高级于普通动物的根本原因,是意识产生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在意识产生的过程中,人类劳动是意识产生决定性因素,语言、文字等其它要素对意识的产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物质决定意识
2.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知识谈谈如何更好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观能动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认真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同时要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要树立正确的意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借鉴国外法治有益经验,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3.论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
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来看,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总之,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这深刻地说明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本质不是意识而是物质。
[提示]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②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但不能说意识来源于人脑,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不要把人脑说成是大脑。
③从性质上来看,意识有正误之分;从层次上看,意识有感觉和思维之分;从内容上看,有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有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还有对未来的预测。无论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④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其原型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不能把宗教观念中的东西在客观世界中“对号入座”。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或者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但从历史的发展以及整个人类而言,人的认识能力又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说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正确的。人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是由主客观因素制约的。客观因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应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意识反作用的含义(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提示]①人类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取得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的力量所带来的真正有益于人类的物质成果,是意识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
②立场不同包括两方面:阶级立场(阶级的利益立足点)的不同和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具体利益的差别。
③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发挥作用。
④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见认识论部分)。
⑤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前者是前提和基础,是第一性的;后者受前者的制约,是第二性的。两种这作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不承认前者,是唯心主义观点;只承认前者,否定后者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4.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及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
随着人类的所谓进步,越来越发现科技带来的危害,往往弊大于利,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比如空气、水源、食物、转基因、塑料、农药、添加剂、核武器、烟草等等,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肆意践踏,到头来还得咎由自取、自作自受、加倍偿还!故此,逐渐醒悟应该尊崇“人天合一、敬畏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长治久安之道。那么具体到真正的发展之道,就是低碳经济,尽管是提倡,但总算有个开始。
传统文化的经典“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就将物质与意识诠释的淋漓尽致,因为说到底,物质与精神是一性的。这在前沿科学已经被证实,尤其是量子科学领域。
5.有关“唯物论”的知识点
七、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理论意义:①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的客观实在,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③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不仅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而且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区别和联系。 (3)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论原则:是从物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界定哲学物质概念的。
八、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包括简单的位移、过程、人类思维运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①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
②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③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3)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九、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的关系 时空相对性、可变性;时空的无限性、有限性; (1)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具有长、宽、高三度。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的性质。 (2)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离的:一方面,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也离不开物质的运动,离开了物质运动的时间、空间同样是不存在的。
(3)时间、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越的,超越有限即趋向无限。
无限–无限大(宏观世界),无限小(微观世界),在有限之内,是对有限的超越; (4)如果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认为空间、时间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一种与物质无关的空洞形式,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相反认为空间、时间是纯粹的流逝或主观自生的,就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 21.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选择重点)主体、客体、手段。 (1)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人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实践的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进入人活动范围的客观); (2)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特点: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具有物质性的特点,但又不能把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归结为一般的物质性,它体现了一般物质实体相互作用所没有的崭新的关系,即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关系。
(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十、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选择重点) (1)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是:①客观物质性(实践三要素客观);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④直接现实性(最重要)。 (2)实践有三大基本形式: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十一、自在世界(自在之物)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为我之物)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人分的。 (1)自在世界(第一自然)又称天然的自然界。
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即先在世界和人类产生后人的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第二自然、为我之物)又称属人世界,是指人改造过的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活动的客观的自然前提,不是与人类无关的世界。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是对立统一关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3)人类世界中自然与社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成为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4)在理解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问题上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人在强大的自在世界面前无所作为;二是过度的人化自然,改变了各种自然过程,造成生态失衡。
这两种错误都会给人类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后果。 十二、意识的产生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有意识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应特性–列宁”.意识产生大体经历三个决定性环节:①从无生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