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数学的直线与方程的有关知识
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参见图一) 。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当(参见图二)时,k>=0 ;当(参见图三) 时,k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参见图五)注意下面四点:(1)当 x1=x2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① 点斜式: y – y1 = k(x – x1) 直线斜率k,且过点 (x1,y1)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 斜截式:y = kx+b ,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③ 两点式: (参见图六) 直线过两点(x1,y1)(x2,y2) , ④ 截矩式:(参见图七)其中直线l 与 x轴交于点(a,0) ,与y 轴交于点(0,b) ,即l 与x 轴、y 轴的截距分别为a,b 。⑤ 一般式:Ax + By + C = 0 (A,B不全为0)注意:1 各式的适用范围 2 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y = b (b为常数); 平行于y轴的直线:x=a (a为常数); (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① 平行直线系 平行于已知直线 (A0,B0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A0x+B0y+C0 = 0(C为常数)② 过定点的直线系(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y-y0 = k(x-x0) ,直线过定点(x0,y0) ;(ⅱ)过两条直线 l1: A1x+B1y+C1 = 0,l2: A2x+B2y+C2 = 0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 (A1x+B1y+C1) + E(A2x+B2y+C2) = 0 (E为参数),其中直线l2 不在直线系中。
(5)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 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6)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当 l1: y=k1x+b1,l2: y=k2x+b2 时,(参见图八) ; 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7)两条直线的交点 l1: A1x+B1y+C1 = 0,l2: A2x+B2y+C2 = 0 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 的一组解。方程组无解 (参见图十) ; 方程组有无数解 l1 与 l2 重合(8)两点间距离公式:设 A(x1,y1),B(x2,y2)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则 (参见图十一)(9)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P(x0,y0) 到直线l1:Ax+By+C=0 的距离 (参见图十二)。
2.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三章直线与方程的主要知识点
俺读高三,最近刚好复习到这块,给你讲讲吧。
(1) 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
失策啊!右边那坐标忘标 X、Y,给我们数学老师知道一定给骂一顿。
红色那就是倾斜角,。要说具体概念,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记概念不理解也没用,
数学不考概念。
还要注意倾斜角的范围。 0°≤α
(二)直线的斜率:
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钝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锐角;
而当k = tanα=0时, 倾斜角α是0°.
(三) 直线的方程
1、一般式:适用于所有直线
Ax+By+C=0 (其中A、B不同时为0)
2、点斜式:知道直线上一点(x0,y0),并且直线的斜率k存在,则直线可表示为
y-y0=k(x-x0)
当k不存在时,直线可表示为
x=x0
3、斜截式:在y轴上截距为b(即过(0,b)),斜率为k的直线
由点斜式可得斜截式y=kx+b
与点斜式一样,也需要考虑K存不存在
4、截矩式:不适用于和任意坐标轴垂直的直线
知道直线与x轴交于(a,0),与y轴交于(0,b),则直线可表示为
bx+ay-ab=0
特别地,当ab均不为0时,斜截式可写为x/a+y/b=1
5、两点式:过(x1,y1)(x2,y2)的直线
(y-y1)/(y1-y2)=(x-x1)/(x1-x2)(斜率k需存在)
可能会遗漏了一些内容,要是还学要补的话,请你给予意见,我定完善。
3.高中数学直线方程公式
⑴点斜式 已知直线斜率为k,经过点(x0,y0) 则直线方程为:
y-y0=k(x-x0)
⑵斜截式
已知直线斜率为k,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b, 则直线方程为:y=kx+b
⑶截距式:已知直线与x轴交点 横坐标为a,与y轴交点纵坐标为b,
则直线方程为:x/a+y/b=1
⑷两点式:已知直线经过点(x1,y1),(x2,y2)
(y-y1)/(x-x1)=(y2-y1)/(x1-x1)
⑸一般式 Ax+By+C=0
4.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数学2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需要运用到哪些知识呢
高中数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3.1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 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 0°≤α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 k = tanα 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 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 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 4、直线的斜率公式: 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 斜率公式: k=y2-y1/x2-x1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 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3.2.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l经过点),(000yxP,且斜率为k )(00xxkyy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为),0(b bkxy。
5.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的所有相关知识
.cn/upload/zydir/19/z2009113_1124_9378.doc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与结论分类解析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 , 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 或 ;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 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对于含有 个元素的有限集合 ,其子集、真子集、非空子集、非空真子集的个数依次为 4.“交的补等于补的并,即 ”;“并的补等于补的交,即 ”. 5.判断命题的真假 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6.“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7.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注意:命题的否定是“命题的非命题,也就是‘条件不变,仅否定结论’所得命题”,但否命题是“既否定原命题的条件作为条件,又否定原命题的结论作为结论的所得命题” . 8.充要条件二、函 数 1.指数式、对数式, , , , , , , , , , . 2.(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 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 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 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 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 的子集”.(2)函数图像与 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 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 3.单调性和奇偶性(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注意:(1)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务必先判定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确定函数奇偶性的常用方法有:定义法、图像法等等.对于偶函数而言有: .(2)若奇函数定义域中有0,则必有 .即 的定义域时, 是 为奇函数的必要非充分条件.(3)确定函数的单调性或单调区间,在解答题中常用:定义法(取值、作差、鉴定)、导数法;在选择、填空题中还有:数形结合法(图像法)、特殊值法等等.(4)既奇又偶函数有无穷多个( ,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任意一个数集).(7)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
(即复合有意义)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1)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推广一:如果函数 对于一切 ,都有 成立,那么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由“ 和的一半 确定”)对称.推广二:函数 , 的图像关于直线 (由 确定)对称.(2)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直线 ( 轴)对称.(3)函数 与函数 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推广: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曲线 关于直线 的对称曲线是 .(5)类比“三角函数图像”得:若 图像有两条对称轴 ,则 必是周期函数,且一周期为 .如果 是R上的周期函数,且一个周期为 ,那么 .特别: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若 恒成立,则 .三、数 列 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 项和公式的关系: (必要时请分类讨论).注意: ; . 2.等差数列 中:(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2) ; .(3) 、也成等差数列.(4)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5) 仍成等差数列.(6) , , , , .(7) ; ; .(8)“首正”的递减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 “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 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9)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的中项.(10)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11)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 3.等比数列 中:(1)等比数列的符号特征(全正或全负或一正一负),等比数列的首项、公比与等比数列的单调性.(2) ; .(3)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 成等比数列.(4)两等比数列对应项积(商)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比数列.(5) 成等比数列.(6) .特别: .(7) .(8)“首大于1”的正值递减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大值是所有大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首小于1”的正值递增等比数列中,前 项积的最小值是所有小于或等于1的项的积;(9)有限等比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与“公比”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