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诗要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押韵、对仗与平仄 绝句为134句押韵 律诗为2468句押韵,1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无所谓对仗与否 律诗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韵的。 平仄就无所谓了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5 12:58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
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
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
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
2.高分跪求:写诗的基础知识,
初学古诗
写诗和写小说不同,写诗更多的是需要天赋和灵感。不是找到方法很努力很刻苦态度很端正,就可以做诗人的。
精神最重要吧,要有一颗感情丰富的心(其实我最想在这里用的词是多愁善感,忍了),培养自己观察世界体会世界的习惯。这几天就多看些有感染力的文章或者电影什么的,让心处于一种全面的感受状态,保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
要不就拿诗集来看,猛看,各种各样的都看,多留心所谓的意象,到时候就拿来用。我们要相信,所有样式的好诗,祖宗们已经写过了。现代人再怎么创新,总会有让人联想起某首古诗的痕迹。所以偶尔直接拿来用也没什么。。。@_@#
规则:
一,分清古风与近体诗
1,常见的近体诗包括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四联)、排律(十句以上);分五言(一句五字)、七言(一句七字)。
2,近体诗讲平仄(四声之中,— / 为平声,v \ 为仄声),是以五言绝句为基础的,有两种情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其实就是把第一种的两联对调。
绝句双用为律诗。
七言绝句不过是在五言之前加双仄或双平,如下: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双数字必须讲平仄,单数字可放宽,有“1、3、5不论”之说。
但要避免一句的后三字全平,否则为“三平调”,大忌!
3,近体诗讲押韵,双数句押平音韵,单数句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它要避韵。
4,律诗的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偶(最简单的理解是:词性相对,短语类型相对)。
5,排律除首尾两联,中间不管夹了多少联,都必须对仗。
6,古风即古体诗,不做这么严格的要求,很灵活,李白的作品大多是古风,如《侠客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二,多读,多模仿,是写诗词的第一步;多观察,是创作的开端。不要怕出丑,把写诗当成一种乐趣,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一种文人间的交流。希望更多的人尝试写古诗词,让这一璀璨文化重放异彩!
这几个网址也都有较详细的说明的
3.诗歌基本知识怎么写
【古典诗歌的体裁】 我国的诗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古典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现代诗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出现的新诗体,包括新体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诗。古典诗歌中的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指唐朝以前的诗歌体,又称“古诗”“古风”,其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押韵较宽,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广义的古体诗还包括乐府诗,如“歌”“行”“吟”,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不讲究平仄和对仗。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古体诗。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因在音韵格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又称“格律诗”。
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一句五字)和七律(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八句,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绝句有五绝(一句五字)和七绝(一句七字)之分,每首四句,二、四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歌体,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
根据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在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限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有“小令”“套数”之分。是在宋金时期形成的新诗歌体。
与词相比,曲可以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情达意。【古典诗歌的题材】1.写景:一般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感情、表明志向或感慨时事,如,王维的《山居秋瞑》,以物芳表明志洁;刘禹锡的《石头城》在对古城萧条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对国运衰微的感慨。
2.记事(咏怀):通过叙述具体事件来抒写胸臆,表达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杜甫的《春望》、陆游的《书愤》、李白的《行路难》和《将进酒》等。
3.咏史(怀古):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多表达对古人的缅怀和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只叙述和做对比而不加议论的。
咏史为题的诗歌以东汉班固的《咏史》和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代表作。之后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等。
4.咏物: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趣和情怀。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咏物诗的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朝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5.山水田园:通过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来表达清闲恬淡的心境,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朝时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6.边塞: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生活的诗歌,或表达对塞外风光的热爱,或表达戍边将士的卫国豪情,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都是边塞诗的佳作。7.送别:送别诗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
古人很重视送别,士大夫送别,不光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激励劝勉,或表达深情厚谊,或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伴,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等。8.哲理: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和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
有的哲理诗点明主题,有的则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9.爱情:就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开始,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相思之苦。
如,李商隐的《无题》、秦观的《鹊桥仙》等。【解题规律】 对于古典诗歌的考查,《考试大纲》有两点要求: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类试题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分析形象1.分析人物形象:抓住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独”“佳节”“遥知”等词塑造了一个漂泊异乡、思念亲人的游子形象。2.分析景物形象:抓住景物的特点、色彩、空间、气势等来判断诗中描绘的是哀景还是乐景。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了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场景。分析景物形象还要抓一些特殊意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
4.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言古诗是汉、魏时期形成的一种新诗体。它没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也相当自由,但句式——每句五言却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它既不同于汉代乐府歌辞,也不同于唐代的近体律诗和绝句,故称五言古诗。
唐代的五言古诗虽源于汉、魏,但决不因袭模拟,呈现出自己的面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初陈子昂、张九龄等力追建安风骨,通过自己的感遇,表现出自己的性格,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继后李白、杜甫勃兴,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而王维、孟浩然等又以其清谵婉约的作风参与其间,是繁星丽天的盛唐诗歌,闪烁着耀眼的光彩。中唐时期,又出现了韦应物、柳宗元等名家,也都能各以自己的品格启迪后人。
例如:
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今朝此为别,何处不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5.古诗词基础知识有什么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6.作诗要的基础知识有哪些
押韵、对仗与平仄绝句为134句押韵 律诗为2468句押韵,1句可押可不押。
绝句无所谓对仗与否律诗的三四、五六句式需要押韵的。平仄就无所谓了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5 12:58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
(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的平声韵。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
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
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言里,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让初学者一看就觉得头晕,以致于把格律看成为表达内容的镣铐,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律诗的格律,本来就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其实,律诗的格律很简单,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怎样交替呢?请听我慢慢说来。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
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
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
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
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
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
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
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
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
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
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