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变换的知识点

1.六年级图形变换重点

、圆的半径是3厘米,直径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

4.圆的周长是28.26米,它的直径是( )厘米,半径是( )厘米。

5、一台时钟的分针长6厘米,它走过2圈走了( )厘米

6。一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如果用圆规画这个圆,圆规两脚的距离是( )厘米。7、一个圆环,外圆半径是3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这个圆环的面积是( )8、圆心角是90度的扇形面积是所在圆面积的( )分之( )

二.判断

1、两个圆的周长相等,它们的直径也相等( )

2、圆的周长总是该圆直径的∏倍。( )

3.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4、大圆的直径是小圆半径的4倍,那么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4倍。( )

5、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6、圆的半径扩大2倍,它的直径也扩大2倍,它的周长将会增加一倍。(

2.函数图像的变换的知识点`急

函数变换是个难点,但只要你自己好好推导一次,认真体会过程就行了.

一、先说对称变化,关于直线对称.设函数Y=f(x),求它关于y=kx+b对称的函数表达式.设P(x,y)是所求函数上任意一点,刚P关于直线的对称点P1(x1,y1)在原函数Y=f(x)上.我这里不计算了,只说方法吧.P与P1的中点在直线上,这是一个方程;PP1的斜率与对称轴直线斜率之积为-1,这是第二个方程。分别用x,y的代数式表示x1,y1,把x1,y1代入已知原函数表达式,解出来x,y就行了。因为具体题算数时比这个好算,再说在这打字还行打字符就不好玩。

这是通法,适用于所有函数对任意直线。

当然,函数特殊时,特别是直线特殊时,也不用这方法了。

比如关于X轴对称,就把原表达式里的Y换成-Y,化简就行了。关于Y轴对称,就把原表达式里的X换成-X,化简就行了。关于Y=X直线对称,就是把X换成Y,把Y换成X就行。这个也好记吧,你要是记不住,自己画个图体会一下,可以用一个点记。设P(a,b)点,关于X轴对称点为(a,-b),关于Y轴对称点为(-a,b),关于Y=X直线对称点为(b,a)。

二、关于点成中心对称。

这与一类似,也是设P(x,y)为所求函数上任意一点,对应的P1(x1,y1)点在原函数上。因为对称中心,所以,用中点坐标公式,就建立起x与x1,y与y1的代数关系了。解出x1,y1,代入已知函数表达式,化简就行了。

三、平移

函数,y=f(x),你记住“加左减右,上加下减”这一句就行了。

比如,把y=f(x)向左平移2个单位,就变成了y=f(x+2).

把y=f(x)向下平移3个单位,就变成了y=f(x)-3.

要看好,加在了哪里。左右平移时,是加在了x跟前,上下平移时,是加在原来的y上了。

再比如,函数y=f(x),做一个向量(-5,2)的平移,分析向量,是向左平移5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所以函数变成了y=f(x+5)+2.

很长,你看吧。主要是你出的题目比较大,下次最好就事论事,别再这样难为别人了。

3.函数图像的变换的知识点`急

函数变换是个难点,但只要你自己好好推导一次,认真体会过程就行了.一、先说对称变化,关于直线对称.设函数Y=f(x),求它关于y=kx+b对称的函数表达式.设P(x,y)是所求函数上任意一点,刚P关于直线的对称点P1(x1,y1)在原函数Y=f(x)上.我这里不计算了,只说方法吧.P与P1的中点在直线上,这是一个方程;PP1的斜率与对称轴直线斜率之积为-1,这是第二个方程。

分别用x,y的代数式表示x1,y1,把x1,y1代入已知原函数表达式,解出来x,y就行了。因为具体题算数时比这个好算,再说在这打字还行打字符就不好玩。

这是通法,适用于所有函数对任意直线。当然,函数特殊时,特别是直线特殊时,也不用这方法了。

比如关于X轴对称,就把原表达式里的Y换成-Y,化简就行了。关于Y轴对称,就把原表达式里的X换成-X,化简就行了。

关于Y=X直线对称,就是把X换成Y,把Y换成X就行。这个也好记吧,你要是记不住,自己画个图体会一下,可以用一个点记。

设P(a,b)点,关于X轴对称点为(a,-b),关于Y轴对称点为(-a,b),关于Y=X直线对称点为(b,a)。二、关于点成中心对称。

这与一类似,也是设P(x,y)为所求函数上任意一点,对应的P1(x1,y1)点在原函数上。因为对称中心,所以,用中点坐标公式,就建立起x与x1,y与y1的代数关系了。

解出x1,y1,代入已知函数表达式,化简就行了。三、平移函数,y=f(x),你记住“加左减右,上加下减”这一句就行了。

比如,把y=f(x)向左平移2个单位,就变成了y=f(x+2).把y=f(x)向下平移3个单位,就变成了y=f(x)-3.要看好,加在了哪里。左右平移时,是加在了x跟前,上下平移时,是加在原来的y上了。

再比如,函数y=f(x),做一个向量(-5,2)的平移,分析向量,是向左平移5个单位,向上平移2个单位,所以函数变成了y=f(x+5)+2.很长,你看吧。主要是你出的题目比较大,下次最好就事论事,别再这样难为别人了。

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图形的变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3. 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说明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结合本单元的学习, 还安排了数学游戏“设计镶嵌图案”。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 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探索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

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本单元教材先设计了画对称轴,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活动,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探索新知识。

2.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图形的旋转。 本单元联系具体情境,让学生观察钟表的表针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再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 通过大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对称和旋转变换,增强空间观念。 本单元不仅设计了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等操作活动,而且注意设计需要学生进行想像、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让学生判断几个图案分别是由哪种方法剪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要根据图案的特征,不断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并将最后的结果与下面的剪法对应起来。

而且还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剪法”,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教学建议 1. 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探究。

由于本单元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关于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安排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想像、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出来。因此,教师要切实组织好学生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要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2. 本单元内容可以用4课时进行教学。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2~11页) 1. 主题图。

教科书第2页,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设计出的许多美丽的事物和图案,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目的是从现实生活的事物引入,让学生在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根据图形的变换把这些图形分成几类,教师可从此处引出本单元内容的学习。

到本单元内容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再让学生观察这幅主题图,用所学的图形变换的知识对这些图形的设计进行分析,体会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2. 例1上面的内容及例1。

教材通过例1上面的内容,让学生画对称轴的活动,帮助学生复习已有的关于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在“例1”中,首先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活动,使学生由观察“松树”这个轴对称图形,进一步观察两个“小草”图形成轴对称,从而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接下来,再引导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松树)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小草)的对应点与对称轴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并为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做准备。 教学时,可以分三步进行。

(1)复习旧知。 让学生独立画出例1上面图形的对称轴,帮助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教学例1。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松树”和“小草”图案有什么特征。

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松树”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图中的虚线是它的对称轴(教师也可以先不出示这条虚线,让学生画出它的对称轴。)进一步学生会发现,如果沿虚线折叠,两个“小草”图案,也将完全重合。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出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概括出轴对称的特征。 (3)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基本性。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