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消费 任建新
作为独立顺风车平台中的绝对老大,嘀嗒出行的业务表现,也成为顺风车这种出行模式的缩影。
2024年6月上市以来,嘀嗒经历了最灰色的一年,业务和业绩表现持续下滑。今年上半年,尽管车主和用户数量持续增长,但其顺风车业务量下降30%,GMV下降接近35%。
顺风车,没人坐了吗?一方面,随着宏观消费环境的变化,整个移动出行市场都遭遇增长压力;另外,网约车整体价格下降等原因,也挤压了用户对顺风车的积极性。
作为顺风车平台,纯靠抽佣的业务模式,能够保证盈利,但无法维持增长。而且,随着各类对手对顺风车市场的降维打击,嘀嗒的压力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是,当竞争对手们正在押注下一代出行平台,偏安于角落的嘀嗒出行,如何赢得自己的未来?
业绩压力巨大
2024年6月,嘀嗒出行(02559.HK)作为顺风车市场亚军,登陆港股市场,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一时风光无两。
然而,谁也没想到,仅仅一年之后,嘀嗒出行的业务和业绩,就迎来了全面下滑。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2.86亿元,同比下降29.1%;净利润1.35亿元,同比下降86.0%。作为其核心的顺风车业务,更是全面承压。
尽管,嘀嗒出行的注册用户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6月底、2024年12月底、2025年6月底,分别为3.68亿、3.72亿、3.95亿;注册车主数量持续增长,同期分别为1770万、1890万、1990万。不过,并未带来持续的业务增长。
2025年1-6月,公司订单量4320万,同比下降30.0%,整体交易额26.08亿元,同比下降34.9%。
下滑的首要原因在于,因为宏观消费环境的变化,今年上半年,网约车市场整体遭遇收缩。截至2025年6月,中国网约车用户规模5.11亿元,环比下降、同比增速下降,网约车用户的使用率45.6%,为2023年底以来的最低值。
同时,网约车市场整体价格下降,各大品牌Robotaxi入场,以及公共交通和私家车渗透率的不断提升,都在影响顺风车的使用率。
好在,这项纯靠佣金来获得收入的业务,盈利能力仍然相当可观。今年上半年,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毛利率同比下降了7个百分点,仍然高达67.2%;同期,顺风车业务收入2.75亿元,分部利润高达1.72亿元,净利率高达62.5%。
嘀嗒出行不仅有顺风车,还有智慧出租车业务。截至6月底,公司在9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较2024年底减少1个城市。这项新业务收入贡献不大,且一直侵蚀嘀嗒出行的盈利能力。
今年上半年,公司智慧出租车业务收入249.7万元,同比下降19.4%;分部毛利率-42.3%,而上年同期为-76.7%;分部利润-158.0万元,亏损幅度较上年同期的-411.7万元大幅收窄。
即便公司旗下有广告这个纯粹的流量变现业务,但体量太小,上半年仅有920万元,同比下降22.1%,自然无法对冲核心业务的下滑和创新业务的亏损。
遭遇降维打击
2014年初,嘀嗒出行创始人宋中杰在北京国贸开会,散会后遭遇晚高峰打车难。他看到路上行驶的私家车基本都有空位,顺风车的雏形概念应运而生。
那时候,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如火如荼,网约车概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但顺风车尚无人涉足。
宋中杰2010年从Google大中华区销售总监的岗位上离职,创立团购网站嘀嗒网,最终无奈成为“全团大战”的炮灰之一,急需转型。
2014年下半年,他拉着自己在Google时期的班底,创立顺风车平台嘀嗒出行。
创立之初,嘀嗒拿到IDG资本的300万美元A轮融资——即便IDG投给嘀嗒团的数百万美元最后打了水漂;2014年底,宋中杰认识了李斌,达成投资意向,随后蔚来资本、易车等实体投出巨资,成为嘀嗒出行仅次于创始人团队的第二大股东;除此之外,公司的投资者还包括崇德投资、高瓴、京东及携程等。五轮融资,嘀嗒共从一级市场拿到20亿元。
其实,最早的时候,能最大限度节省交通资源的顺风车,才是共享出行行业的初心代表,而不是网约车。
只不过,传统出租车在运力、价格和服务上,越来越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高涨的出行需求,市场才最终选择了网约车作为移动出行的主要形态。
在全行业鏖战网约车,而顺风车市场出现真空的那个阶段,嘀嗒在这个边缘市场悄然发育,最终成为独立顺风车平台老大,“共享出行第一股”。
可一旦市场恢复正常状态,连移动出行市场的各大边缘赛道都挤满了巨头的时候,嘀嗒所遭遇的降维打击便无法避免。
网约车头部平台滴滴、高德,以及其他的移动出行平台哈啰、小拉、花小猪等,甚至美团、携程等,都有自己的顺风车业务。
而且,这些行业巨头顺道实施布局的边缘业务,却是嘀嗒出行的核心。在这场不对称的战争中,嘀嗒倍感压力。
车主和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价格、服务体系,在这些关键的竞争点中,嘀嗒并没有特别明确的优势,反而在出行场景化上劣势明显。
嘀嗒很早就明白单一出行业务平台的不足,早在2017年便开始谋划智慧出租车业务——让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呼叫出租车。正是在这次业务扩张后,嘀嗒拼车更名为嘀嗒出行。
在网约车渗透率逐步提高的这些年,传统出租车体系确实有互联网化的必要。但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自建平台效率低下,分工合作才是终极目标。
大家已经看到,原来还略显高傲的传统出租车体系,已经开始接入主流网约车平台,成为后者的运力之一了。
最近几年,随着移动出行市场的平稳发展,以及聚合模式的出现,传统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关系,从最早期的竞争,逐渐转向合作。
嘀嗒出行帮助传统出租车互联网化,这条路线,并非市场主流。2025年上半年,已经有1个城市与嘀嗒出行终止了相关服务,公司也不再披露签订战略合作的城市数量。
嘀嗒用顺风车业务的盈利,来补贴一条看起来没有未来的第二曲线,并未得到市场的认可。
多重因素影响下,公司股价持续承压。2024年6月发行价6港元,如今股价下降至1.32港元/股,市值仅13.44亿港元(8月26日收盘)。
总体来说,嘀嗒出行是一家偏向于稳健、保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行业中最早实现稳定盈利,业务扩张偏向于保守,一直主张在不增加额外运力的前提下,尽可能实现挖潜和增效;直到现在,这家GMV数十亿元的公司,员工也仅有300多人。
不过,当互联网市场逐步过渡至存量时代,各大垂直赛道的市场集中度提升趋势无法阻挡,二线小巨头只能各显神通来强化护城河。
在整个移动出行市场,传统竞争变得不再性感,巨头们押注的下一主题,集中在差异化服务和无人网约车。
在此背景下,嘀嗒如何在保持细分赛道竞争力的前提下,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方向,已显得非常急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