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沙戈荒大基地:一个跨越世纪的中国理想

1960年11月,在内蒙古沙漠戈壁的导弹发射场中,一位不远万里而来的青年正在观察这里的一切。

这是他第一次看见戈壁沙漠。和想象中有些许不同,他发现这里也有动植物,于是一个超前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渐渐扎根。不过,那时他有更重要的任务在身,只能在工作之余了解身边这片荒漠,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

直到24年后,1984年10月,针对外国学者提出的“沙漠是地球之癌”的悲观论调,他正式提出了“沙产业理论”,将其称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目标是将不毛之地变成沃土,并强调“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守则。

后来,他不断深化该理论,还把自己获得的奖金捐献出来,用于支持沙产业发展,并以自己的名字设立了——“钱学森沙产业奖学金”。

经过长期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前景广阔的事业,目前“三北”地区的沙产业年产值已突破1200亿元!

但是,要想在沙漠中形成更多产业,难点在于荒漠化修复和稳定的能源供给。而光伏治沙可以实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其特点与荒漠治理完全契合。

今年三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通道建设”。也就是说,“沙戈荒”项目将不只是单纯的外送,在生态融合与就地消纳层面,为“沙产业”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在西方神话中,沙漠是吞噬生命的绝境。而现在的中国,我们通过科技进步正在证明:沙漠不该是文明的终点,而是可持续未来的起点。

%title插图%num

01超400GW的长期规划

所有光伏人共同关注的这场“反内卷”正在全力推动,赶碳号此前亦曾表示,除了在供给侧控产能、提价格以外,同时还要关注需求,相信国家一定还会有大动作。现在,来了!

2025年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三北” 工程总体规划》,光伏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早在2021年,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因此被媒体简称“沙戈荒”风光大基地项目。此后,作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最重要一环,风光大基地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干了4年。

2021年11月,第一批风光大基地公布,共计50个项目规划9736万千瓦,风光比例4:6。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建成9200万千瓦,完成并网规模约9000万千瓦;

2022年2月,第二批风光大基地方案落地,以光伏为主,规划总装机规模达到惊人的4.55亿千瓦,预计在2030年之前建成,并在“十四五”期间完成2亿千瓦装机;

2023年4月,第三批风光大基地项目清单公布,总装机规模约2亿千瓦,此次规划项目在沙戈荒为主的基础上,新增了海上光伏和深远海风电类型,以及包括氢能、压缩空气储能等多能互补形式。

今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林草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三北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光伏治沙规划(2025—2030年)》,计划到2030年新增光伏装机规模253GW,治理沙化土地1010万亩,相当于全国光伏总装机量的40%,力图让光伏从“补充能源”一举跃升为“主力能源”。

据行业媒体光伏們统计,目前获批待建的沙戈荒基地仍有170GW左右,“三北”光伏治沙新增规模为253GW,沙戈荒基地新增规划约150GW,内蒙古光伏治沙新增约60GW,总规模合计超600GW的沙戈荒基地将组成“十五五”新能源开发、投资的主战场,即便剔除可能存在的重合项目,明确规划的仍有400GW以上。

%title插图%num

在“沙戈荒”项目的具体建设中,‘限电’和‘电价’问题仍是经济模型中的最大风险因素。但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交汇点,沙戈荒大基地已超越单纯的光伏项目范畴,演变为集能源转型、生态治理、区域经济振兴于一体的国家战略工程。

所以行业普遍对于沙戈荒基地的未来表示看好。一方面,目前沙戈荒基地的消纳受制于特高压线路的建设,随着特高压建设的提速,“限电”问题有望得到缓解。同时,在“电价”方面,有消息称沙戈荒配套外送基地项目,电价或执行单独的价格政策。

从央国企当下的开发、投资动向来看,沙戈荒基地也成为普遍共识。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华电、华能、大唐等央国企的实证基地以及标杆项目也在纷纷落成。这些巨头的战略重心转移,无疑印证了沙戈荒基地在未来新能源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title插图%num

“十四五”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布局示意图

其中,国家能源集团宁夏腾格里基地是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双批复”的首个沙戈荒能源大基地,配套“宁湘直流”特高压工程,是沙戈荒项目标杆。填补严苛环境技术空白,为行业提供设计优化标准。

目前其光伏项目建设总容量3GW,晶澳科技为这个项目提供了40%的组件,为第一大供应商,首批组件已稳定运行近2.5年。在生态修复上,植被覆盖率从建设前的不足0.5%提升至平均20%,局部达50%,治沙面积超6.5万亩。

首创的”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模式,被国务院国资委称为”践行’两山’理念的典范”,并带动宁夏中卫市发展沙漠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1850万人次,旅游消费110亿元),形成“光-林-草-旅”产业链。

而这,只是中国光伏治沙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规划中,中国将会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北缘建设全球最大规模光伏治沙一体化工程,建一座兼具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生产功能的“光伏长城”。

02每一块“长城基石”的选择

在抵抗恶劣环境的第一线,它显示出“光伏长城”的担当,而这份底气来源于每一块“长城基石”的选择。选择一款可靠的光伏组件,不仅是项目经济性的要求,更是对生态责任的坚守。

众所周知,沙戈荒基地多处于降水少、沙尘大、风力强、温差显著且气候炎热的地区,严酷环境会加速组件材料老化与性能衰减。

对应到组件上的要求是,更高的透光率、更强稳定性、耐腐蚀性能、以及更高的硬度。

针对这些痛点,”漠蓝”组件在量产最高650W高功率(转换效率24%)基础上实现四大突破:纳米级自清洁涂层使透光率衰减较常规组件减少32%,可借助风力自清洁,有效减少组件的清洗频次;耐候耐磨性提升32%,寿命延长3-5年,强沙尘环境下功率损失减少14%。

“漠蓝”组件边框可实现正面6000Pa/背载4000Pa载荷能力,较常规组件提升超60%;温度系数优化至-0.28%/℃,50℃环境下发电量提升0.5-0.6%,工作温度降低近5℃额外增发电量1.5%。

%title插图%num

同时”漠蓝”已通过多项权威认证:获TÜV莱茵全球首张”沙漠组件”认证,通过120kWh/m²紫外照射等7项极限测试;TÜV南德测试显示,其在沙尘吹沙测试中表现优异,机器人清扫1.1万次后功率衰减仅1%。实证数据同样亮眼:蒙能乌兰布和项目中,”漠蓝”较常规组件发电量提升4.49%;100MW电站25年运维成本可节省600-700万元。

在晶澳的规划中,中国只是”漠蓝”组件的第一站,未来,它还将去往中东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为海外光伏项目提供“中国力量”。

事实上,在沙漠中建造光伏电站,不止是中国的理想。早在2009年时,欧洲就计划在撒哈拉沙漠上建立一个超大型的光伏发电站,然后再搭建几条输电网,为整个欧洲提供电源。2019年,马斯克也在推特上曾提到,如果把美国境内1万平方英里的沙漠用来建设太阳能发电厂,就能满足整个美国的用电需求。

但这些都止步于计划,目前真正践行将“不毛之地变成沃土”的,只有中国。库布其沙漠也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全球的沙漠治理提供“中国样板”。

如今,库布其模式创造的绿色经济已经创造了300多亿的生态收入,让沙漠地区10多万人彻底摆脱贫困。荒漠不但变成了绿水青山,还进一步变成了金山银山。生态修复、绿色产业和脱贫扶贫被有机地结合起来。

回到故事的开头,那个在沙漠中萌发的“理想”,成为钱学森退休后继续发光的一项伟大事业。

在1991年的沙产业研讨会上,钱老表示:“这里不光是利用生物转化太阳能,依靠科学技术,太阳能也可以直接转变利用,比如太阳能电池,还有风力发电等。所以在占我国土地面积1/6的国土上,我们是大有可为的。那么多的太阳能,我们要利用好,就可以为人民创造财富。”

在钱学森眼中,21世纪的中国沙产业是充满希望的,他多次勉励后辈利用新能源技术来改变中国。在一封信中,他写道,“看到美好的未来了,中国人就是要通过革命的实践去创造这个未来。”

%title插图%num

二十年前,我们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命题。这一理论带来了重塑中国国运的一场绿色变革。我们逐步摆正了发展与环保的辩证关系,中国也成了世界上唯一一个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国家。

我们把良好的生态环境看作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蓝天白云水清”是比GDP增速更本质的发展目标。与西方的“反复进退”不同,我们把能源转型和产业的各项目标融入一个个五年规划中并加以落实,如今我们已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是一个宏大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作为一家以“开发太阳能,造福全人类”为使命的新能源企业,晶澳的回答是:

真诚、质朴、敬畏、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