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博思创从百亿到千亿市值,还需几步?

%title插图%num

文 / 零度 来源 / 节点财经

今年夏季,全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居民用电与工商业用电需求叠加,电网负荷屡创新高。如何在用电高峰保障供电稳定、在低谷储存电能?

在这条黄金赛道上,海博思创以 “能源血液泵” 的角色占据头部位置,但行业洗牌加剧的当下,其 “储能第一” 的宝座能否坐稳,本质是对企业从 “政策依赖” 到 “市场突围” 能力的终极考验。

中电联《2024年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海博思创以国内储能系统累计装机量第一的成绩领跑行业。2025年初登陆科创板后,其市值快速攀升至230亿元。

但这份成绩的含金量需辩证看待。

政策驱动期的 “装机量领先”,更多是跑马圈地的结果。当行业进入 “近 30 万家企业同台、头部电池产能超 2100GWh” 的过剩阶段,价格战挤压利润已成常态,正如高工储能研究院院长赵小兵所言,“靠政策拿项目的时代已过,靠价值赢市场才是生存法则”。对海博思创而言,守住优势的核心,在于能否把装机量领先转化为技术壁垒与市场话语权。

在这之前,海博思创仍然面临三个问题:如何匹配市场驱动的逻辑?如何应对国内外市场的分化?技术与成本策略是否可持续?

01 “强制配储”政策退坡,海博思创的增长底气如何适配市场逻辑?

2025年2月,《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业内简称“136号文”)的发布,成为储能行业转型的分水岭——文件明确取消“新能源项目强制配储”要求,标志着行业正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过去,近30个省份的强制配储政策虽拉动了装机规模,但也导致部分项目‘为配而配’,调用率不足30%,资源严重浪费。”国网能源研究院储能研究室主任李鹏曾表示。《节点财经》看来,取消强制配储,是储能行业的 “成人礼”—— 它倒逼企业从 “政策任务思维” 转向 “市场化盈利思维”。此时,客户选择供应商的标准已从 “能否落地” 变为 “能否稳定赚钱”。

这对储能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交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海博思创的增长底气,恰是精准踩中了 “经济性、可靠性、交付能力” 三大核心需求。

%title插图%num

从经济性看,海博思创自研全时云均衡技术将电池寿命延长 20%,本质是帮客户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 在储能项目以 “利润为导向” 的当下,“帮客户省钱” 就是最硬的竞争力;从可靠性看,宽温域、高海拔适配能力,打破了地域对储能应用的限制,这不仅是技术优势,更是对国内复杂地理气候的深度适配,让其能覆盖西北风电、西南光伏等核心场景;从交付能力看,标准化产品与自动化产线压缩 30% 开发周期,在 “抢工期就是抢收益” 的市场中,快速落地能力直接决定客户合作意愿。

更关键的是,海博思创积累的 “3 年以上稳定运行数据”,成为市场驱动期的 “信任通行证”。过去企业拼项目速度,现在客户先问 “能否稳定运行 5 年”—— 这种认知转变下,已验证的可靠性比低价更有说服力,而这正是海博思创区别于中小玩家的核心壁垒。

在满足客户的需求之下,海博思创交出一份亮眼的增长答卷: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海博思创实现营业收入45.22亿元,同比增长22.66%;归母净利润3.16亿元,同比增长12.05%。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其对“三大核心标准”的精准把控。

02 “国内 + 海外” 双引擎,海博思创的战略布局能否应对市场分化?

当前,国内储能市场已从 “增量扩张” 进入 “存量博弈” 阶段,竞争维度远超 “价格战”:一方面,电池企业向下游延伸,凭借成本优势抢占系统集成市场;另一方面,传统能源巨头通过自建储能团队,减少对外购系统的依赖。这种 “上下夹击” 的格局下,海博思创想要持续增长,也需要有更有利的竞争对策。

从竞争态势看,部分同行选择 “低价换规模”,虽短期能提升出货量,但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节点财经》看来,从粗放竞争到精细化运营的路上,场景可能是储能项目的一个最佳路径。通过更具有针对性的场景服务,才能在国内的竞争中逃离卷价格的局面。

海博思创在这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行动 —— 例如在充电场站场景,其不仅提供设备,还通过 AI 云平台优化充放电策略,帮客户实现 “峰谷套利 + 动态增容” 的双重收益,这种 “设备 + 服务” 的模式,让客户更换供应商的成本显著提高。同时,与 “五大六小” 发电集团的长期合作,不仅带来稳定订单,更能通过联合研发(如定制火储联合调频系统),提前锁定未来需求,避免陷入 “同质化低价竞争”。

但需警惕的是,国内地方能源集团与社会资本项目的竞争已愈发激烈 —— 这类客户更关注短期成本,对 “长期运营价值” 的敏感度较低,这可能成为海博思创巩固国内优势的潜在短板。如何在 “高端场景保利润” 与 “中低端场景保规模” 之间找到平衡,将是其国内战略的关键。

《节点财经》看来,海博思创在国内市场的 “储能 + X” 战略,本质是 “场景深耕”。充电场站的 “峰谷套利 + 动态增容”、油田矿山的 “柴油替代减排”、数据中心的 “备用电源降本”,都是将储能与具体场景的痛点结合 —— 这种 “场景化解决方案” 比单一设备销售更有黏性,再加上与 “五大六小” 发电集团的长期绑定,既保证了国内业务的稳定性,又为技术迭代提供了应用场景。

在国内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出海”成为储能企业的共同选择。《节点财经》了解到,国内外市场逻辑差异显著:国内依赖“政策引导+大型能源集团合作”,海外更看重“本地化服务+技术适配”。

%title插图%num

在海外方面,海博思创走的是另一条路——“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

“海外市场不是‘国内业务的复制’,而是‘技术适配+本地服务的重构’。”一位接近海博思创的业内人士告诉《节点财经》。

简单理解,海外市场的突破,关键在 “精准适配”。

《节点财经》看来,海博思创针对欧洲推出模块化系统、针对东南亚优化散热效率,是 “因地制宜” 的技术策略;在德国、瑞典设分支机构、24 小时本地化运维,是 “贴近客户” 的服务策略。

这种布局下,海外业务成为 “利润高地”——35% 的毛利率远超国内 18% 的水平,印证了 “技术溢价 + 服务增值” 的海外逻辑。行业分析师指出:“欧洲、北美储能市场电价差大,且客户愿意为稳定技术支付溢价。”

中金公司在《全球储能市场竞争力分析》中预测,2025-2027 年欧洲、北美储能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 45%、38%,且两地客户对储能系统的可靠性溢价接受度较高,具备 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有望占据 30% 以上的市场份额。

海博思创与欧洲开发商 Repono 的 1.4GWh 合作、新加坡 Alpina 的 5000 套充储一体机订单,正是其切入海外高价值市场的关键布局。不过,券商也提示风险:地缘政策波动可能影响海外项目推进,例如欧洲若出台更严格的 “本地含量要求”,可能增加中国企业的准入成本,这也是海博思创需持续关注的变量。

海博思创通过“国内守优势、海外拓增量”的双格局战略,正在打开新的增长空间。但需注意,“3-5 年海外营收持平国内” 的目标虽有潜力,却面临地缘政策、本地竞争对手的挑战,能否持续突破,取决于本地化运营的深度。

03 应对 “价值内卷”,海博思创的技术与成本策略是否可持续?

随着136号文落地,储能行业竞争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头部企业开始比拼“技术创新+精细化运营”。

海博思创能否在内卷中构建护城河?《节点财经》看来,AI赋能下的效率提升、成本控制,能够将储能从功能设备,升级为能源中枢,是决定其未来增长空间的决定性因素。

%title插图%num

海博思创AI的布局思路,是贯穿整个储能周期。

前期规划:基于AI模型预测区域电价走势,为客户提供“最优储能容量配置方案”,使项目投资回报周期缩短6-12个月;

运维阶段:推出AI运维助手HyperGenie,整合200+电站维修案例与50+专家模型,支持语音交互与故障图谱联动,故障定位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

运营阶段:AI云平台实时优化充放电策略,结合电力现货价格调整输出功率,使电站年收益提升10%~15%。

简单理解,前期规划靠 AI 缩短回报周期,运维阶段靠 AI 提速故障定位,运营阶段靠 AI 提升收益 。

另外,海博思创的一个优势是,其电芯采购量稳居行业前列,通过大规模采购可进一步降低成本。2024年通过集中采购,海博思创电芯成本降低8%,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成本占营收比例稳定在91.55%,优于同行平均水平,让其在价格战中保留了利润空间。

但挑战仍存。2025年上半年,海博思创研发投入1.37亿元,占比3.03%,虽同比增长17.49%,但仍低于行业均值9.19%,且未达到科创板5%的研发费用率要求。招商证券在《储能企业研发投入与技术壁垒关联研究》中强调:“2025年头部储能企业的研发费用率若低于5%,将难以在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形成竞争力。”

在长时储能、钠离子电池等前沿领域,技术迭代速度决定未来话语权,若不能加大投入,现有 AI 优势可能被头部企业超越,短期的成本控制也将难掩长期技术壁垒的缺失。该报告还指出,2025 年上半年研发投入排名前 5 的储能企业,在长时储能技术上已实现 10 小时以上放电时长的突破,而海博思创目前公开的长时储能项目仍以 4-6 小时为主,若研发投入未能及时跟上,可能在未来的技术竞赛中落后。

结语:转型期的领跑者,能否守住“储能第一”的位置?

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储能行业正在经历“阵痛式升级”。

储能行业的 “阵痛式升级”,本质是筛选 “真龙头” 的过程。海博思创凭借产品力、双市场布局与 AI 赋能实现逆势增长,但要守住 “储能第一”,还需跨越三道坎:国内需从 “装机量领先” 转向 “市占率稳定”,在存量博弈中平衡利润与规模;海外需突破本地化壁垒实现持续增量,规避地缘风险;研发需补足短板避免技术掉队,尤其在前沿领域抢占先机。

申万宏源在《中国储能龙头企业竞争力评估》中指出,“未来 3-5 年储能全球龙头须具备三大特质:国内市占率稳定在 15% 以上、海外毛利率维持 30%+、研发投入率不低于 6%”。 对照这一标准,海博思创在国内市占率、海外毛利率上已具备基础,但研发投入仍是明显短板。

未来 3-5 年,储能行业将诞生全球级龙头,而胜出者必须具备 “短期盈利 + 长期创新” 的双重能力。海博思创已站在第一梯队,但 能否走得更远,不仅取决于当下的战略执行,更取决于能否将短期优势转化为技术、服务、品牌的长期壁垒 —— 这既是对海博思创的考验,也是中国储能行业从 “规模领先” 到 “技术引领” 的必经之路。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