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逾期债务1400多亿元,房企都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据澎湃新闻报道,8月31日,碧桂园(02007.HK)发布公告,截至6月底,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合并范围内涉及标的金额5000万元以上的未决诉讼、仲裁案件344宗,标的金额合计约464亿元。

经碧桂园控股梳理统计,截至6月末,其合并范围内共计存在逾期债务1419.78亿元,此外,合并范围内还存在442.05亿元债务因触发交叉违约条款而可能被债权人要求提前还款。

%title插图%num

三十年前,寻常百姓有个1000多元的债务,都会感到压力巨大,想到这些债务就会睡不着觉。虽然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钱的含金量下降了,债务给人的压力也在下降。尤其是广大居民的承债能力提升,千元的债务确实不再算是债务。

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身上背着债,还是不太舒服。特别是房奴,绝大多数都是感到有不小的压力的。如果出现诸如失业、收入下降等问题,心理压力会陡然上升,有的甚至出现心理崩溃现象。

然而,对于房企来说,负债似乎成了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几百亿、上千亿、数千亿、上万亿的负债,企业经营者、特别是实际控制人,也像没事人一样,心理的恐惧与不安,大多没有普通居民十几万、数十万的债务强。

这就让人不得不说,原来世界上真的存在债多不愁现象。尤其是那个曾经的首富,不仅债多不愁,反而在负债累累的情况下,瞒天过海,以分红的方式转移了数百亿的资产,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碧桂园,曾经业界的示范企业之一,不仅规模大,布局广,而且建造的房屋质量也比较好,信誉有保证,受到了购房者的普遍好评。

没有想到的是,竟然也陷入了债务泥潭。殊不知,在恒大发生危机的初期,业界还呼吁碧桂园收购恒大物业,以帮助恒大度过危机的。原来,这场房地产市场危机,波及的不只是恒大,所有曾经的高大上房企,都在这场危机中举步维艰,乞求着不要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

回头看看,十多年前“不差钱”的房企,原来从起步开始,就是“最差钱”的主。只是,市场的过度火爆,让这些“最差钱”的主自我装扮成“不差钱”了。就像一名叫花子,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穿上油光发亮的皮鞋,就成了富人一样。实际上,就是一名叫花子,比一般叫花子还要可怜的叫花子。

那么,房企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呢?很多人一定会说,大环境,是大环境让房企一个个从“富豪”变成了“负翁”。

真的只是大环境问题吗?

我看不是,至少不全是。为何华为没有进入房地产行业?为何娃哈哈没有转型为房地产企业?还有很多很多从事实体产业的企业,他们没有进入房地产,而是深耕实体经济。

不是他们不想赚快钱,而是他们更喜欢实体产业,更懂得实体经济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更有深耕实体经济的初心和决心。

看看那些快步走向房地产行业的人,几个不是投机心理极强的人,几个有耐心做实体产业,又有几个初心是发展产业。因为,实体企业需要一分钱一分钱地赚,从每一件产品的收益中积累。特别是生产配套产品的企业,一件产品有时候只能赚几分钱。把这样的几分钱积累起来,多累,又多难,多么需要时间和毅力。

房地产行业不一样,是一把钱一把钱地拿、一捆钱一捆钱地提、一车钱一车钱地收。从土地上拿钱,从银行拿钱,从施工队手中拿钱,从合作伙伴手里拿钱,从购房者袋里掏钱,从股市中捞钱,他们的钱,都不是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所以,花起来根本不心疼。为什么奢侈品在中国一度很疯,与房企的钱来得太容易也不无关系。

所以,房企有今天的结局,除了大环境之外,更多的还是进入房地产的投资者,绝大多数都是投机分子。但凡他们有一丁点实体企业经营者的决心和毅力,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结局。今天还算过得不错的房企,一定是实体也做得不错是的,是有实体产业初心的企业家。纯粹的房企,没有一家不是负债累累,也没有一家不曾经花钱如流水。

说实在的,碧桂园能够撑着,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如果他们也能像万科一样,有一家可以不断给其注入现金流的国企,或许过得会舒服一点。但是,也绝不能让企业倒掉。如果碧桂园倒掉,产生的负面影响比恒大更大。原因就在于,恒大的今天,从许家印搞足球、搞汽车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只是,没有知道许家印的胆子那么大。碧桂园总体还是比较规矩的,没有把产业触角伸得太离谱,如果能够顺利度过难关,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中国经济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所以,希望碧桂园能够处理好与债权人的关系,最大力度地销售住房,避免资金链完全断裂,避免出现更大问题。(编辑/谭浩俊)

责任编辑:钟齐鸣_NF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