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TUV莱茵李卫春:面对出海两难,光伏产业如何突围?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雨辰

近日,A股上市公司2025年中报陆续披露完毕。整体来看,亏损仍是行业主旋律。尽管受上半年“抢装潮”等影响,一些头部光伏企业二季度亏损幅度有所收窄,但产业景气度并未根本回暖。

与此同时,行业“内卷”问题持续发酵。8月19日,六部委召开光伏产业座谈会,主题继续指向“反内卷”,呼吁企业转向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当“边产边亏”成为困扰光伏业的普遍问题时,一些凭借差异化的海内外产能和市场布局的企业,反而在行业低谷“显山露水”。

抢装潮过后,行业如何回归长期逻辑?在内卷加剧之下,企业如何突围?出海浪潮加速,中国光伏企业又如何提升全球竞争力?近日,《时代周报》记者专访了TUV莱茵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副总裁李卫春。他直言,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回归到长期主义。

%title插图%num
TUV莱茵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兼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副总裁李卫春

产业冷静期:政策托底,市场终归靠自身

时代周报:今年上半年,“抢装潮”推动光伏市场迎来一轮“小阳春”,部分企业亏损有所收窄。您怎么看下半年的市场行情?

李卫春:政策影响和抢装潮带来的红利都是阶段性的。从短期来看,上半年受“136号文”及抢装潮等因素的推动,企业阶段性经营得到了一定助力。然而,这些因素的影响后续将逐渐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136号文”仅作用于国内市场,对欧洲、北美、亚非拉等海外市场并无影响。因此,对企业而言,若能把握海外发展机遇,在目标市场做好布局与渗透,下半年仍有机会保持增长。

时代周报:随着“136号文”等政策的落地,市场格局和价格机制出现了新变化。您如何看待这些政策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李卫春:“136号文”意味着行业从政策驱动逐渐转向市场驱动。这促使企业重新审视商业模式,思考如何把光伏与储能、充电等应用端更紧密结合,以实现产、供、需的平衡和系统的协调,未来需要更多地从应用端出发,而不是仅停留在电源侧。

从短期来看,政策无疑会对企业和行业造成冲击和变化。然而,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促使行业冷静反思、积极创新的关键时期。事实上,中国企业在海外一直处于市场化环境中,对市场化并不缺应对经验,关键在于如何在国内顺利实现这一转型。基于我们的经验,这种变化是行业发展的常态,甚至可能迅速开启一个更广阔、更高水平的发展新阶段。

时代周报:业内一直在强调“光储一体化”,您觉得目前融合情况如何?主要瓶颈在哪里?

李卫春:光伏发电要实现平稳输出,必须借助储能。无论是光储一体化、光储充、虚拟电厂、智能微网,还是源网荷储一体化,乃至终极目标——智慧能源系统,本质都是“发电与用电结合”的需求。

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各地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在中国,电动车渗透率较高,但户用储能发展却滞后于工商业储能;而在欧洲,电动车渗透率相对较低,但由于电价机制差异,欧洲的户用储能模式较为成熟。由此可见,光储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应用场景、应用水平和技术水平。

竞争与创新:从“卷价格”到“卷价值”

时代周报:当前光伏制造环节竞争非常激烈,内卷”现象严重您怎么看?

李卫春:内卷既不能完全否认,也不宜过度放大。行业发展通常会有周期,过程中会有起伏,但最终会走向成熟。目前内卷趋势在光伏行业比较明显,储能行业也有体现。但竞争并非坏事,关键在于调整焦点——从单纯的“价格战”转向“质量竞争”“创新竞争”“服务竞争”和“品牌竞争”。未来,这些方向仍有广阔空间,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

时代周报:技术迭代速度加快,TOPCon、BC、HJT等多种路线并存。您认为未来2~3年最具商业化突破潜力的技术路径是什么?

李卫春:作为第三方机构,我们不主推某一特定技术路线。就目前而言,我认为TOPCon、BC、HJT等技术各具优势。技术突破与产业发展的成熟度和资金的投入密切相关。谁投入多,谁就跑得快。

TOPCon因前期投入较大,目前产业化成熟度较高;BC技术总体产能尚小,但在功率、效率、温度系数、热斑温度和抗遮挡等单项指标上表现突出;而HJT在理论上有优势,但因行业投入仍不足,性价比尚未完全体现。

时代周报:TUV莱茵这样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扮演什么角色?

李卫春:第三方检测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我们帮助企业确保安全和质量。近年来,我们重点发展定制化服务。许多企业希望凸显差异化,但缺乏路径。我们为其提供资源及相关配套服务,通过技术与标准支持,将企业的思路转化为定制化方案,展现其优势。即便现在行业处于低谷,我们仍坚持做好创新,体现第三方机构的价值。

此外,在新能源(如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及零部件)出海过程中,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是连接“中国制造”与“海外市场准入”的核心桥梁,其角色贯穿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一方面帮助中国企业“读懂规则、符合规则”,突破贸易壁垒;另一方面让海外市场“认可中国制造的质量和价值”,建立长期信任。

出海面临的两难选择

时代周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有观点指出光伏行业正从“内卷”转向“外卷”。对此您怎么看?

李卫春:不少中国企业正从“出口”转向“出海”,这主要基于企业的战略决策,与“内卷”并无直接关联。产品销往海外,只需符合目标市场的法规标准要求,通过相应的检测认证即可;而“出海”则意味着企业在销售地进行建厂和生产,面临的挑战大得多。这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企业既可在国内生产出口,也可在海外布局,主要取决于成本和产业链的考量。

目前,光伏、锂电池等行业仍处于出海初期阶段,不同国家建厂所面临的困难各不相同,即便企业已有出海经验,进入新市场仍需重新应对当地的法规监管要求。

时代周报:出海是否已经成为必选项?

李卫春:从产品出口到产线出海反映出技术的提高,是产能提升后,企业寻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并且由于最近几年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加速了这个进程。

这对企业来说是两难的选择:不出海,拓展更广阔市场的机会极为有限;而选择出海,前期需要大量投入。不同阶段的决策可能也会有所不同。

时代周报展望未来35年,您认为中国新能源企业最需要坚守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李卫春:长期来看,光伏行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全球“双碳”目标的实现对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光伏在新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迭代、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市场渗透率的持续提升,未来市场需求还有行业面貌应该会发生变化。

无论市场周期如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创新、品质和品牌。只要把这些做到位,并服务好目标市场与客户,企业就永远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