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强势一个月之后,近期的大A股,有点儿呈现疲态。
代表大盘股的沪深300指数,连续三天下跌超过0.5%,周三收盘4460点,相比最高点跌去了90个点;
代表成长股的创业板指数,同样从最高点2980点下跌至周三收盘的2899点;
代表科技股的科创50指数,连续两天下跌,从最高点的1367点跌至周三收盘的1306点。
那么,这两天的A股,究竟为什么下跌呢?
第一个原因,当然是短期内涨得太多了,盈利多的要落袋为安。
我们以创业板人工智能ETF(159381)这个兼具成长与科技属性的ETF为例,在8月8日收盘的时候,该ETF净值还在1.15;到了9月1日,短短15个交易日,净值已经涨至1.72,大涨了50%。
那些早期买入的人,已经赚得盆满钵满;那些意志不坚定想要跑路的,当然就跑路了。
第二个原因,融资余额创下历史新高,吓着了一部分投资老手。
A股的融资余额,说白了,就是统计所有通过正规券商负债炒股的人的债务总额。
9月1日当天,A股的融资余额达到了2.28万亿元,超越了2015年6月18日创下的历史最高点2.27万亿元。
这唤醒了许多投资老手对于2015年惨烈去杠杆的回忆——而从长期角度观察沪深300指数的点位,也确实与A股融资余额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要知道,2015年融资余额达到2.27万亿元的高点之后,A股此后如同瀑布一般地持续下跌,这让很多有“恐高症”的投资老手,倾向于选择在这个时刻落袋为安。
第三个原因,代表大盘股的沪深300指数的TTM市盈率估值达到了2021年底以来的最高,与此同时,股权风险溢价率,则创出2年多以来的新低。
TTM市盈率,代表着沪深300指数长期的估值情况——实际上,自2010年以来,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沪深300指数的TTM-PE的估值中枢,一般维持在12-13的水平,特别是2022年中国经济陷入持续通缩以来,该数据从未超过14倍水平。
但是,从上周开始该估值突破14倍的估值水平。而不管是2014-2015年牛市、2016-2017年牛市、2019-2021年牛市,过去的历史证明,每一次突破14倍估值之后,基本都是牛市的后半程了。很多人不相信这一轮的牛市的估值,能够达到2015年或者2021年的高度,所以也会选择落袋为安。
股权风险溢率(ERP)则更为重要,因为该估值,同时考虑了市场无风险收益率的情况,在过去的10多年期间,ERP估值是否到达±两倍标准差的位置,对于判断A股市场整体的高低点相当灵敏(参见:“关于A股,1张真正的“寻宝图”一文)。
就在过去几天,沪深300 ERP降至5.26%,这已经低于其过去2年平均值的-2倍标准差5.4%,这意味着A股已经呈现明显的高估状态……
第四个原因,股票换手率、参与融资交易的投资者人数等A股市场情绪,达到了2024年10月8日以来的最高点。
首先,不管是代表大盘股的沪深300指数,或者代表成长股的创业板指数,或者是代表着科技股的科创50指数,它们的换手率以及成交量数据,基本都创出2024年10月8日以来的新高。
成交量和换手率的极高水平,意味着市场的股票交易已经极其极其活跃,仅次于2024年10月8日——而众所周知的是,2024年10月8日,恰恰就是924行情之后到本轮行情启动之前,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的最高点。
其次,有融资融券负债的投资者人数,也伴随着A股的融资余额创出了历史新高,而参与两融交易的投资者人数,则是创出2024年10月8日以来的新高。
无论是前面提到的A股融资余额创新高,或者是有融资负债的投资者人数,或者是参与两融交易的人数创出新高,这都意味着,借钱炒股的人数,已经创出来2015年的新高了,而大量借债炒股的人把股市炒上去了,对于股市上涨来说,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其实,这个问题我在8月31日的“A股,市场情绪最火热时刻”一文中,已经提醒大家了。
当然,我也不是说,因为有了以上四条原因,所以断言本轮牛市就彻底结束了。
根据各种数据对照,本轮牛市最主要的驱动力,其实来自于居民部门的“存款搬家”。
2020年以来,由于疫情冲击叠加地产下行等原因,居民部门积累了较多储蓄。在2019年之前的30年间,新增存款占名义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9%~10%。但在2020~2024年,这一比重增加了2个百分点,这部分储蓄,成为了超过10万亿元的“超额储蓄”。如果超额储蓄中的一部分资金能够稳步流入股市的话,对于A股市场的流动性将形成重大支撑。
按照中国银河证券对于居民“存款搬家”的定义:
一是居民存款增速连续下降3个月以上;
二是居民存款增速。
过去7个月的金融数据,完全满足这两个条件。
2023年以来央行连续降息降准,2024–2025年存款利率下行至历史低位,理财、货基收益率也同步走低,存款边际吸引力显著下降。
与此同时,政策层不断强化股市地位,2023年开始,监管层加大了对股市分红的要求,而2024年新版“国九条”出台,强调提升资本市场定位、完善退市制度、鼓励长期资金入市,今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又提出“增强国内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凸显了资本市场在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定位升级。
2025年5月以来,随着A股指数的显著反弹,市场热度快速升温,赚钱效应凸显,机构与散户资金同步流入,当这个量累计达到一定程度,助推了最近一段时间股市的大涨。
所以,如果存款搬家这个事儿不逆转,中国经济又能够真正实现复苏的话,现在的下跌,有可能只是牛市中的调整而已。
如果你还相信牛市,那该买入什么呢?
如果中国经济实现顺利复苏,科技成长股,当然还是主线。
其实,正是因为大盘股不如科技成长股的预期,所以从2024年924行情迄今,创业板和科创板的表现一直远胜于沪深300——创业板从924的低点到现在涨幅超过90%,科创板50指数从那时起到现在涨幅超过110%,而沪深300指数相应区段的涨幅,还不到45%。
如果你觉得挑选具体的科技股有些麻烦,那么创业板人工智能ETF(159381,联接 D:021580)和科创50ETF(588000),都还是不错的选择。
风险提示:
文章中提及的品种不构成产品购买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