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大变局,第二曲线到底怎么画?

当开发业务遭遇寒冬,运营与服务业务正成为房企穿越周期的稳压器,中国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的战略转型已全面展开。

%title插图%num
每日资本论(摄影)

文/每日资本论

中国牛市来了?房地产板块能蹦出几匹“黑马”?

随着“红八月”行情的火热,以及中国主要房地产企业半年报的陆续披露,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慧眼淘金。令人欣喜的是,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一批领先企业凭借经营性业务构成的“第二曲线”,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比如,龙湖集团2025年上半年运营及服务业务收入达132.7亿元,创历史新高,对总营收贡献占比达22.6%;华润置地经常性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已达21.7%……穆迪在此前发布的行业报告中表示,不断增长的经营性收入提升了开发商的盈利稳定性和财务韧性。在受评开发商中,华润和龙湖拥有较高的经营性收入,在过去几年中,它们在同一评级类别中表现出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更稳定的杠杆水平。

显然,中国房地产行业从增量开发向存量运营时代的大转变已经到来。在销售规模见顶、开发利润持续收窄的多重压力下,“第二曲线”的战略价值被重新定义。7月中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表示,中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8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明确提出要“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的底数,激活城市存量资源的潜力”。

简言之,无论主动或被动,过往“三高”模式造就的传统房地产开发,在地产新周期之下已经难以为继,房企转型势在必行。从目前主流趋势看,活下来的规模房企,正在从单纯的“开发商”转型为综合“运营商”,通过商业等经营性业务站稳“第二曲线”,助力企业活下去。

这种转型不仅是企业对利润下滑的防御,更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顺势而为。随着城市化进入存量时代,运营及服务能力正成为房企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谁能率先画出“第二曲线”,谁就真正掌握了穿越周期的密钥。

%title插图%num

多元化布局画好第一笔

面对行业大变局,部分领先房企不再单纯依赖开发业务,而是通过多元化业务组合去寻找新的增长点,并画出了轮廓。

比如,龙湖集团坚持“基本盘+增长盘+创新盘”三驾马车并进战略,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87.5亿元,其中由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收入达到132.7亿元,约占总营收的22.6%。

而华润置地采用“3+1”一体化业务模式——即开发销售型业务、经营性不动产业务、轻资产管理业务三大主营业务,与生态圈要素型业务联动。2025年上半年,华润置地实现经常性收入205.6亿元,同比增长2.5%,占总营收比重21.7%。

保利发展则着力打造商业、物业两条新的增长线。2025年上半年,保利发展实现资产经营收入25.4亿,同比提升13%。报告期末,其酒店、购物中心、写字楼、租赁住房等资产在营面积573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加39万平方米。

招商蛇口同样在加码资产运营业务。2025年上半年,招商蛇口资产运营业务营收34.53亿元,同比小幅增长0.64%,占比6.71%。其管理层表示,将坚定落实转型发展,在做稳开发业务基本盘的基础上,做精资产运营,做大物业服务。

不仅如此,部分领先房企已经将资源聚焦于一线和强二线城市,这些地区的存量市场潜力更大,消费基础更坚实。

%title插图%num

比如龙湖集团方面就表示,未来其会坚持聚焦高能级城市,不断提升投资的精准度,做到优中选优,在资金头寸允许的情况下,会多看一些市场好的机会。截至2025年中期,龙湖集团的土地储备合计2840万平方米,权益面积为2113万平方米,平均成本为4207元/平方米。从城市能级来看,一二线城市的土储总建面、总货值均在70%左右

需要提醒的是,在当前情况下,部分房地产企业能够实现经营性业务的发展实属不易,能顺利找到并成功画出“第二曲线”的房企并非多数,非常考验企业的提前布局及规模优势。

%title插图%num

减债与数字化赋能,必不可少

当然,除了上述条件外,房企需要通过债务优化和现金流管理增强财务韧性,这也是保障能否顺利画好“第二曲线”的必修课。

令人鼓舞的是,部分房企已经率先打了个样。比如,华润置地2024年获得华夏华润商业REIT、有巢租赁住房REIT两个公募平台,初步实现“投融建管退”资本闭环。截至2024年末,华润置地资管规模达4621亿元,同比增长346亿元,增速达8.1%。

%title插图%num

龙湖集团表现也可圈可点。2025年上半年,龙湖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58%,创历史新低。公司通过经营性物业贷置换信用贷等举措,已累计压降有息负债近400亿元。

据悉,到今年底,龙湖的境内债仅剩68亿元,负债高峰就过了。过去三年负债已降400亿元。龙湖坚持“以销定支、量入为出”的财务策略,确保现金流安全。截至报告期末,龙湖在手现金446.7亿元,为跨越周期提供坚实支撑。

龙湖管理层表示,龙湖集团的基本盘,是基于五个航道业务贡献的正向经营现金流,与不断优化的债务结构。在此之上,龙湖以运营+服务业务的四个航道坚定构成一个增长盘,共同帮助整个集团进行增长,穿越周期。

另一个重点则是数字化赋能。这是房企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典型的案例是,贝壳作为科技驱动的一站式新居住服务平台,展现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2025年第二季度,贝壳存量房业务GTV达到5835亿元,同比增长2.2%;新房业务GTV达到2554亿元,同比增长8.5%。非房产交易服务净收入占比创纪录地达到41%,业务多元化成效显现。

而作为传统地产企业代表之一的龙湖集团,在数字化转型方面也令人眼前一亮。着眼未来,以“一个龙湖直达用户”的生态价值及AI智能化赋能打造的“智创空间、智享服务”新战略构建起龙湖未来的创新盘。今年年初,龙湖推出将各航道产品及服务集成一体的“龙湖”APP,标志着“一个龙湖”直达用户、深度交互平台的诞生。目前龙湖APP已接驳购新房、租好房、逛天街、享服务等全生态场景,实现全航道协同、多功能连通的服务闭环,为龙湖新发展模式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龙湖管理层表示,今年结合AI,龙湖开始在内部做很多行业级的AI应用试水,从内部试水开始做,未来成熟了会通过龙湖龙智造的千丁数科对外输出。

%title插图%num

紧扣城市更新,穿越地产周期

敲黑板!画好“第二曲线”更为关键的则需要紧扣城市更新和存量盘活的脉搏,这是房企转型的重要方向。

日本房地产企业的转型经验为中国房企提供了宝贵参考。三井不动产作为一家租赁起家的日本地产企业,早期业务为写字楼租赁,后逐渐加大开发销售业务。

在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导致大量中小房地产企业倒闭。而大型房地产企业如三井不动产凭借租赁业务保持稳定的现金流,得以存活。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三井不动产年销售业务亏损达到781亿日元,但租赁利润为586亿日元,覆盖了大多数经营亏损,助力其穿越周期。

2003年,三井不动产明确提出要进行业务模式转型,降低杠杆率。具体在执行上,三井不动产加强租赁业务,并将发展管理业务作为新利润增长点,进而推动营业收入稳步上升。

事实上,国家层面已经给房地产界指明了方向。就在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的改造。”

%title插图%num

以北上广深为例。北京望京地区通过城市更新,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区向科技创新中心的转型。部分国内知名房企参与的望京小街改造项目,通过空间重塑和业态升级,成为北京市城市更新的标杆项目,带动周边物业价值快速提升。

上海黄浦区外滩金融集聚带通过存量商业设施升级,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和高端服务业企业入驻。房地产企业在此区域打造的写字楼项目,通过绿色建筑改造和智慧楼宇建设,实现了租金溢价和出租率的双提升。而深圳通过城中村综合整治,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城市更新路径。

可以说,房地产企业参与城市更新,既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又提升了区域城市功能,实现了多方共赢。这种依靠经营性业务穿越周期的模式,正在被中国房企所借鉴。而龙湖、华润等企业已经构建了成熟的运营、服务业务,走在转型前列。

展望未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将呈现“政策严控、需求分化、模式创新、风险可控”的格局。未来五年,房地产企业需在“政策适配”“需求洞察”“模式创新”“风险管控”四大维度重构竞争力——政策调控常态化,市场更加理性;供需结构优化,新需求带动新发展;技术应用广泛,产业升级加速;区域分化持续,差异化发展明显。

与之相对应,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房地产企业将需要围绕这四大维度重构竞争力,方能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主动。面对存量市场,龙湖、华润置地等部分领先房企在打造“第二曲线”中的创新实践以及鲜活的海外案例,也将为国内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路径。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