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吸取教训特别快的成语
【重蹈覆辙】蹈:踏;复: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
【惩前毖后】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覆车之辙】辙:车辙。翻车的辙迹。
比喻失败的教训。 【后车之戒】对后面跟上来的车子的警戒。
比喻以前的失败或挫折,可以作为以后做事情的借鉴或教训。 【好了疮疤忘了痛】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
【鉴往知来】鉴:审察或引为教训;往:过去;来:未来。根据以往的情形便知道以后怎样发生变化。
【前车之鉴】鉴:镜子,为教训。前面车子翻倒的教训。
比喻先前的失败,可以做为以后的教训。 【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
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生聚:繁殖人口,聚积物力;教训:教育,训练。
指军民同心同德,积聚力量,发愤图强,以洗刷耻辱。 【小惩大诫】惩:惩罚;诫:警告,劝告。
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 【引古证今】用古代的经验教训,证明现实中的事情。
【殷鉴不远】殷:指商朝后期;鉴:镜子。指殷商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为借戒。
后泛指前人的教训就在眼前。 【以往鉴来】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引以为戒】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
【九折成医】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
也指高明的医道。 【盲人摸象】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若要好,问三老】如果想办好事情,就要先请教几位有经验的老人。 【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
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守株待兔】株:露出地面的树根。
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2.形容收获很多知识的成语
受益匪浅、胜读十年书、满车而归、左右采获、仰取俯拾等。
1、受益匪浅 [ shòu yì fěi qiǎn ]
基本释义:指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
出处:现代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二十五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2、胜读十年书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 ]
基本释义: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出处:宋 程颢《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上·伊川语录》:“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白话译文:和你说了一晚上的话,感觉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3、满车而归 [ mǎn chē ér guī ]
基本释义: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
出处:明·李贽《又与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足。”
白话译文:然而林汝宁三个人,没有一个人不去的,去的时候都是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还觉得不够。
4、左右采获 [ zuǒ yòu cǎi huò ]
基本释义:左手右手都有收获。比喻研究学问,多采材料。
出处:周代 佚名《诗经·周南·关睢》:“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白话译文: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5、仰取俯拾 [ yǎng qǔ fǔ shí ]
基本释义: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形容一举一动都有收获。
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家自父兄子孙约,俯有拾,仰有取。”
白话译文:家中的父亲,兄弟和孩子们约在一起,低头拾地上的东西,抬头拿上面的东西。
3.关于吸取教训的成语
1.亡羊补牢
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语解释羊丢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成语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2.以往鉴来
yǐ wǎng jiàn lái
成语解释用过去的经验教训作抄为以后办事的借鉴。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杨阜传》:“愿陛下动则三思,虑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鉴来。”
3.引以为戒
yǐn yǐ wéi jiè
成语解释引来作为教训;警戒自己。常指用自己或别人过去的失败和错误来警戒自己;避免重犯。
成语出处清 钱大昕《士驾斋新录》:“为古之士,当百引以为戒。”
4.复蹈前辙
fù dǎo qián zhé
成语解释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度误。
成语出处《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5.惩前毖后
chéng qián bì hòu
成语解释惩:警戒:毖:谨慎;小心。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
成语出处《诗经 周讼 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4.形容“知识”的词语有哪些
1、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成语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成语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造句: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博古通今。
2、不识不知bù shí bù zhī,成语解释: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成语出处:《列子·仲尼》:“尧乃微服游于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造句:然尝闻尧舜之世,十日一风,五日一雨,百姓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所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也。
3、博闻强识bó wén qiáng zhì,成语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造句: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位博闻强识的学者。
4、不辨菽麦bù biàn shū mài,成语解释: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麦子。形容愚笨无知。后形容缺乏实际生产知识。成语出处:《左传·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无慧,不能辨菽麦,故不可立。”
造句:世间也尽有不辨菽麦的人。
5、金声玉振jīn shēng yù zhèn,成语解释: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比喻音韵响亮、和谐。也比喻人的知识渊博,才学精到。成语出处:《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造句:金声玉振,寥亮于区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