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机科技的知识

1.关于中国航天飞机的科学技术史的资料

中国开始红色太空长征 放弃航天飞机是正确选择

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公认的成果

“昂贵的证明”,英国《经济学家》曾用这样的字眼来报道中国的神舟载人航天计划。它的作者表达了一种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花费近190亿元人民币,来发展载人航天,对于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来说,有些太昂贵了。

苏联的崩溃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但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无疑是直接原因之一,而在当时,太空飞行的主要目的就是政治和军事。

神六到底花了多少钱?这目前还是一个秘密。但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中心的研究员潘厚任等专家透露,中国绝对是用有限的投资来取得更好的效果的,“所以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一个比较困难任务就是用有限的经费取得世界上比较公认的成果”。

潘厚任透露说,整个神舟系列飞船,也就是神一到神六,花的钱不到美国一年在太空方面整个投资的十分之一。而且,这些投资三分之二左右都留下了固定资产,以后都能用,真正消耗掉的也就是三分之一。

随着神六一同上天的,除了国人的自豪感之外,还有一些被赋予特殊寓意的东西。比如,媒体报道说,神六上将有1克来自台湾的泥土和9克取自中国大陆的泥土一同遨游太空,完成一次太空“和平之旅”。

放弃航天飞机计划

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搞“两弹一星”时的情况有了很大不同。

王希季回顾说,在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启动后,很快出现了道路之争:使用航天飞机还是飞船。“当时,美国航天飞机取得了巨大的轰动,所以国内主导意见是上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开始根本排不上号。”

在整整争论了三年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工程正式制定,提出了研制和运行以空间站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系统,而天地往返系统确定为宇宙飞船,即后来的神舟号。

当年力主飞船方案的王希季说,如果当时上航天飞机,现在载人计划恐怕早就下马了。“美国的航天飞机原来计划一年飞80次,现在的几架飞机一般只能飞三四次,每次要花五亿美元。在经济上完全是个灾难。”在两架航天飞机失事后,都出现了长时间的停飞。

随后,苏联的“暴风雪”、欧洲的“赫尔梅斯”等航天飞机计划相继下马。神舟也成为世界上20年来惟一成功的新“飞天”计划。王希季认为,中国航天的成功经验应归结为量力而行和因己制宜。

美联社在一篇报道中说:“世界不一样了。与把华盛顿和莫斯科都卷进去的、充满竞争意味的‘空间竞赛’不同,中国的人类太空之旅没有多少对抗的意味——它向它的人民以及国际社会显示,中国正作为一个现代规则的游戏者,

2.关于中国航空的知识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空间技术 1. 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

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 3. 航天器发射场。

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

4. 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

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5. 载人航天。

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应用 中国重视研制各种应用卫星和开发卫星应用技术,在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定位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研制和发射的卫星中,遥感卫星和通信卫星约占71%,这些卫星已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国家有关部门还积极利用国外各种应用卫星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1. 卫星遥感。

中国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卫星遥感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海洋、地震和城市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部分省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卫星遥感应用研究机构已经建立起来。

这些专业机构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开展了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预报、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卫星气象地面应用系统的业务化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经济损失有了明显的减少。

2. 卫星通信。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利用国内外通信卫星,发展卫星通信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

在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方。

3.关于中国载人航天飞机的科学技术史的资料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1975年11月26日,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这是参观者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图中左边的锅形物就是返回舱(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79年, “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图为在海上执行测量任务的远洋航天测量船“远望”1号(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90年7月16日,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2年12月30日零时40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2003年1月5日晚上7时许,“神舟”四号飞船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着陆,顺利回收(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1年1月10日1时0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大型光电望远镜的操作人员在发射前进行技术准备,他们将记录火箭升空时的有关数据(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2002年3月27日,记者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了解到,“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按预定轨道飞行正常,已环绕地球飞行30圈,空间科学实验进展顺利。这是飞船飞行实况模

4.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

航空航天基本知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家园是地球,而地球的外面覆盖着一层大气,如果没有水和大气以及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生物是很难生存的。

通常,在人们的眼中,“天”很高,要想冲出厚厚的大气层,进入太空非常非常困难。其实,与地球相比,大气层是很稀薄的。

人们知道,地球的直径大约为12700千米,而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 -800千米。如果将地球比作一个苹果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把大气层看成是苹果的皮,可这层“苹果皮”本身却是变化多端的。

比如最贴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叫作对流层,其高度从海平面起一直到大约11000米止,其顶界是随纬度、季节等情况而变化的,在赤道地区为17000米,在中纬度地区(如北京、天津地区)为11000米,在地球两极地区则为7000-8000米。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空气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而又称为变温层,平均而言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约下降6.5℃。

与此同时,气压也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在 5500米的高度范围内,包含了大气总量的一半,而整个对流层,大约占了全部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

由于几乎所有的水蒸气都集中在这一层大气内,再加上大量的微粒,因而,这里也是风云变幻最为剧烈的一层。从大约11000米的高度起,直到30500米左右,其大气温度基本不变,平均保持在-56.5℃上下,因此被称为同温层(实际情况是:在25000米以下,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上升。

在同温层顶,气温约升至-43至-33℃)。同温层的气温之所以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该层大气离地球表面较远,受地面温度的影响较小,并且其顶部存在着臭氧,能够直接吸收太阳的辐射热等。

同温层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大约占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一层大气内,没有上下对流,只有水平方向的风,所以又叫作平流层。

另外,该层大气几乎不存在水蒸气,基本上没有云、雾、雨、雹等气象变化的现象,这对飞行器的平稳飞行是非常有利的。不过,由于空气密度很小,飞机在这一高度层上又不适宜机动飞行。

人类的航空活动差不多都集中在对流层和同温层内。为了保证飞机和发动机的工作效率,飞机飞行的高度一般不超过30千米的界限。

从30千米到80-100千米的高度范围,被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空气的特点是:以 45千米为界,温度先升后降。

由于大量的臭氧存在,其气温先由同温层顶的-33℃提高到17至40℃左右;从45千米起,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又开始下降,一直降低到-65.5℃至-113℃。 中间层的空气已经很稀薄了,其空气质量约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3000。

在8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只有地面的五万分之一;而在100千米高度上,空气的密度仅为地面的一千万分之八。由于空气非常稀薄,并且气体开始呈现电离现象,因此,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

1967年10月,美国试飞员约瑟夫·沃尔克驾驶X-15A火箭飞机飞出了 7297千米/小时的惊人速度,创造了有人驾驶飞机速度的世界纪录。而且,他还曾多次飞到了80千米以上的高空,成为美国第一个“驾驶飞机的宇航员”。

按照美国航空航天局规定:飞行高度超过80千米的飞行员即可称为宇航员. 在中间层之上直至800千米高空的范围,称作电离层。其特点是:含有大量的带正电或负电的离子,空气具有导电性。

并且,其温度随高度的增大而迅速升高,在200千米高度时,气温可达400℃。所以,这里又被人们叫作“暖层”。

在电离层顶端之外,便是大气的最外层——“散逸层”了。由于地球引力的减弱,气体分子和等离子体与地球已若即若离。

电离层和散逸层的空气密度极低,对太空飞行器的影响已很小,因此,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它们之内(或之外)进行的。 航空与航天的区别: 航空与航天是人们经常接触的两个技术名词,两者虽然仅一字之差,却被称为两大技术门类,这是为什么呢? 您稍加注意即可发现,航空技术主要是研制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及吸气发动机,航天技术主要是研制无人航天器、载人航天器、运载火箭和导弹武器,最能集中体现两者成果的是航空器和航天器。

从航空器与航天器的重大区别上即可看出两个技术领域的显著差异。 第一,飞行环境不同。

所有航空器都是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的,其工作高度有限。现代飞机最大飞行高度也就是距离地面30多千米。

即使以后飞机上升高度提高,它也离不开稠密大气层。而航天器冲出稠密大气层后,要在近于真空的宇宙空间以类似自然天体的运动规律飞行,其运行轨道的近地点高度至少也在100千米以上。

对在运行中的航天器来讲,还要研究太空飞行环境。 第二,动力装置不同。

航空器都应用吸气发动机提供推力,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本身只携带燃烧剂。而航天器其发射和运行都应用火箭发动机提供推力,既带燃烧剂又带氧化剂。

吸气发动机离开空气就无法工作,而火箭发动机离开空气则阻力减小有效推力更大。吸气发动机包括燃烧剂箱在内都可随飞机多次使用,而发射航天器的运载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

虽然航天飞机的固体助推器经过回收可以重复使用20次,其轨道器液体火箭发动机可以重复使。

5.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

1957年10月4日

前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半年后,美国的人造卫星上天

1959年9月12日

前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为世界上第一个撞击月球表面的航天器

1961年4月12日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成为世界第一位飞入太空的人

1969年7月20日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罗”11号飞船,成为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人

1970年12月15日

前苏联“金星”7号探测器首次在金星上着陆

1971年4月9日

前苏联“礼炮”1号空间站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个空间站。两年后,美国将“天空实验室”空间站送入太空

1971年12月2日

前苏联“火星”3号探测器在火星表面着陆。5年后,美国的“海盗”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

1981年4月12日

世界第一架航天飞机—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升空73秒后爆炸

1986年2月20日

前苏联发射“和平”号空间站,服役已经超期8年,至今仍在运行,是目前最成功的人类空间站

1993年11月1日

美、俄签署协议,决定在“和平”号空间站的基础上,建造一座国际空间站,命名为阿尔法国际空间站

我国航空航天大事件: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返

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并于3天后成功回收。

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

1990年4月7日,中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国外卫星,使我国在世界航天商业发射服务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9年10月,我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顺利升空,并正常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技术领域进行的全面国际合作。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并于2003年10月16日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我国与欧洲空间局联合研制并发射了“探测一号”和“探测二号”科学卫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取得圆满成功。

2004年1月23日,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由国务院批准立项。

2005年10月12日,神六成功发射.

6.有哪些关于航空航天的知识

航空宇航学院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主机学院。

2000年10月我校进行院系调整,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原飞行器系、空气动力学系以及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教研室合并组建成为航空宇航学院。学院下设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结构工程与力学、人机与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五个系,并设有直升机技术研究所、飞机设计技术研究所、振动工程研究所、空气动力学研究所、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等18个研究机构。

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范绪箕、张阿舟、戴昌晖、王适存、杨岞生教授和陶宝祺院士等著名力学家、飞机和直升机设计专家的带领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人励精图治,奠定了以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主体,以固体力学与流体力学为两翼的优势学科专业群;并以雄厚的力学学科为基础,建立了富有特色的土木工程学科专业。 学院早在1962年就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首批获得飞机设计、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

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学科专业建设、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产生了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要成果,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基地之一, 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2000年以来,承担科研项目526项,科研经费达21690万元;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5项;在国内外重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630篇,其中SCI收录328篇,EI收录478篇;在Spinger, Prentice Hall,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国内外著名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71部。

在直升机技术、飞机设计技术、振动工程、飞行器结构强度、智能材料与结构、飞行器环境工程、空气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已形成特色和优势,自主研制了7种型号飞行器,大量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家几十个重点型号工程,参与国家几十个重点型号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共和国的科技史上创下了多个第一,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直升机、第一架鸭式布局全复合材料轻型飞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第一台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等。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江苏省科学大会奖10项;1979年以来,获国家科技成果奖26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16项。学院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领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基地。

能源与动力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其前身是 1952 年建校初期创办的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塞发动机专科和喷气发动机专科, 1956 年两科合并成为发动机系, 1983 年更名为动力工程系, 1994 年依托动力工程系成立汽车摩托车学院, 2000 年 整合 为能源与动力学院。学院设有动力工程系、能源工程系及车辆工程系,同时设有航空宇航动力研究所、脉冲爆震发动机研究所、飞 / 推综合控制研究所以及隐身技术研究中心和内流研究中心。

学院设有飞行器动力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车辆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拥有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系统仿真与控制等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车辆工程、工程热物理、机械设计及理论、系统仿真与控制等五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设有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为江苏省重点学科,飞行器动力工程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现有在校本科生 1360 余人,硕士生 350 余人,博士生 100 余人。 五秩蕴育,励精图治。

学院 始终坚持 “立足国防、服务社会;突出特色、协调发展” 的学科和专业发展观, 已成为培养飞行器动力类高水平人才和开展航空动力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面向不断拓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中,能源与动力学院也将以崭新的面貌实现历史上的又一次跨越。

自动化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前身——航空仪表制造、飞机电气设备安装与测试两个专科成立于195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年,发展至今已成为一个在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多学科的教学、科研群体。2000年10月20日新成立的自动化学院是全院教职工经过艰苦奋斗和开拓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学院下属四系一所两中心:自动控制系、电气工程系、测试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飞行控制研究所以及电子教学中心、电工教学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冯培德教授为我院名誉院长。

7.关于中国航天飞机的科学技术史

1987年,在原国防科工委的组织下,组建了“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和主题项目专家组,对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全面论证。

“863—204”专家组在1987年4月发布《关于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招标通知,以招标方式选择在技术方面有优势的单位,按要求各自论证载人航天方案。航天部、航空部、国家教委、中科院、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系统60多家科研单位参加了这场大论证,仅航天部所属的单位就有一、三、五、八等四家研究院分别参加了投标。由于是科学界里的技术概念论证,没有太多的行政干预,所以这番讨论思想相当解放,视野相当开阔,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上前所末有的。

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各竞标单位提出了11种技术方案。“863—204”专家组筛选出6种方案,要求他们在1988年6月底前,完成技术可行性论证报告,以便参加高层专家的评审。虽然1987年的方案距今已有18年之久,但是我们今天翻看它们,仍然不得不为我国科学家的大胆和卓识油生敬意。

方案一: 航天部五院508所提出的载人飞船方案。这个方案看起来不那么时髦,似乎有些落伍。它用火箭把飞船发射升空,飞船靠降落个定点返回,类似苏联使用的联盟号飞船。论证方认为,飞船是一种经济、技术难度都不很大的运输器,在时间上能保证21世纪初期投入使用,经费上不会突破国家2000年前投资的总盘子。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很长时间内航天运输的规模不会很大,使用一次性飞船的投资效益比会比可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好的多。飞船可为空间站和航天飞机进行技术探路,空间站建成后还可作为太空救生艇,即使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研制成功,飞船也可以与其大小搭配,成为其有益的补充。(神舟的雏形?)

8.科学知识

最初,人类希望能像鸟儿那样自由地在空中飞行。

后来,经过反复实践发明了飞机。而飞机能够飞,靠的是它的机翼和发动机。

飞机的机翼上面是弧线的,下面是平直的,飞机在移动时,机翼上面的空气流动快,机翼下面的空气流动慢,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升力,飞机也就平稳地飞上天了。另外,飞机里的发动机连接着螺旋桨,螺旋桨转动,带动气流,飞机也就能长时间在天上飞了。

(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网) 飞机为什么会飞起来? 飞机为什么能飞?尽管有各个部门的配合,但是最主要的是飞机有一对采用特殊剖面形状的机翼。 翼剖面又称翼型。

典型的翼型上凸下平,人们通常称流线型。根据流体的连续性和伯努利定理可知,相对远前方的空气来说,流经上翼面的气流受挤,流速加快压力减小,甚至形成吸力(负压力)而流过下翼面的气流流速减慢。

于是上下翼面就形成了压力差。这个压力差就是空气动力。

按力的分解法则,将其沿飞行方向分解成向上的升力和向后的阻力。阻力由发动机提供的推力克服。

升力正好可克服自身的重力,将飞机托向空中。这就是飞机为什么会飞的奥秘所在。

火箭是依靠反冲力飞上天的。我们吹气球的时候,如果把充满气的气球口突然放开,里面的气体就会很快喷出,这时把气球放开,气球就会向气体喷出相反的方向飞去。

这种力量叫做反冲力。火箭与飞机的飞行原理不同,飞机的确是靠空气升力飞行的,而火箭则不需要,甚至觉得空气是多余的,因为空气能产生阻力。

当火箭起飞的时候,尾部装的燃料剧烈燃烧,在尾部的口喷出,高温高压的气体速度是很快的,自然产生的反冲力是很大的,足以把火箭推上天空。火箭模型相对简单,但是运载火箭则复杂得多。

虽然航天运载火箭的燃料——酒精与液态氢产生的动力很大,但是依然无法克服地球的引力向太空飞去,因为要脱离地球引力,就必须达到第一宇宙速度——每秒7.9千米。所以,科学家又发明的级式火箭,起飞时第一级火箭点火,到了一定的高度,第一级的引擎就会熄灭,第一级火箭的舱体会脱离,而第二级火箭就点火继续飞行。

这样,有了第一级火箭飞行时的基础速度,加上沉重的火箭舱体已经被抛离,火箭重量轻了很多,要达到每秒7.9千米就不难了。 死海 Dead Sea 死海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00米,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是一个内陆盐湖。

约旦河从其北部注入。死海长80公里,宽处为18公里,湖水表面面积1020平方公里,最深处400米。

湖东的利桑半岛将该湖划分为两个大小深浅不同的湖盆,北面的面积占四分之三,深400米,南面平均深度不到3米。 死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这里是一块下沉的地壳,夹在两个平行的地质断层崖之间。

死海位于沙漠中,降雨极少且不规则,冬无冰冻,夏季又非常炎热,造成湖水每年蒸发约1400毫米,常常是湖面上雾气腾腾。约旦河每年向死海注入5.4亿立方米水,另外还有4条不大但常年有水的河流从东面注入,由于夏季蒸发量大,冬季又有水注入,所以死海水位具有季节性变化,从30至60厘米不等。

死海的含盐量极高,且越到湖底越高,在深水中达到饱和的氯化钠沉淀为化石化。由于湖水含盐量极高,游泳者很容易浮起来,水中只有细菌没有其他动植物,人们所以称之为死海。

一般海水含盐量为千分之35,死海的含盐量达千分之230到250左右。在表层水中,每公升的盐分就达227至275克,所以说,死海是一个大盐库。

据估计,死海的总含盐量约有130亿吨。在这样的水中,鱼儿难以生存,岸边也没有花草,所以人们称之为死海。

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死海湖底的沉积物中有绿藻和细菌存在。 死海简介 中国死海位于四川省大英县,是一个形成于1.5亿年前的地下古盐湖,其盐卤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誉为“中国死海”。

海水出口水温87摄氏度,含盐量高达22%,其中富含的钠、钾、钙、溴、碘等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国家权威机构验证,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肥胖症等具有显著的疗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人在死海中漂浮一小时,可以达到八小时睡眠的功效 海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由许许多多的降雨存积到地面而形成的。

在距今约46亿年前,地球上还只有炙热的岩浆海,天空也被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笼罩。后来,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开始下降,水蒸气变成云后降下雨来。

雨水进一步降低了地表的温度,温度下降后又有新的雨水降下,从而不断地周而往复。能够形成大海,可想而知当时的雨水是非常非常多的。

当时形成的大海,蕴涵着铁、铝、钠等地球上几乎所有的元素,已经和现在的大海一样咸了。

9.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知识

有关技术是属于国家机密的,小学办报也用不上,感觉主要是讲一些科普知识。推荐两个我认为比较好的网站给你。

一个是中国科普网下面的航天科普知识

另一个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的航天科普知识

航空: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为航空。

气球,飞艇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飞机则是利用与空气相互作用产生的空气动力在大气层内飞行。飞机上的发动机依靠飞机携带的燃料(汽油)和大气中的氧气工作。

航空与航天是20世纪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进程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志。 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早就产生了翱翔天空、遨游宇宙的愿望。

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都很低下的时代,这种愿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阶段。虽然人类很早就做过种种飞行的探索和尝试,但实现这一愿望还是从18世纪的热空气气球升空开始的。

自从20世纪初第一架带动力的、可操纵的飞机完成了短暂的飞行之后,人类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古老梦想才真正成为现实。经过许多杰出人物的艰苦努力,航空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飞机性能不断提高。

中国航空信息网: .cn/还有一个叫航宇,区别如下: 航空:在地球大气层内飞行; 航天:在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系内空间飞行; 航宇:在太阳系外的空间内飞行。目前严格意义上人类没有任何一艘探测器能达到这个程度。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旅行者2号这四艘探测器飞行到了冥王星轨道以外,但严格的讲,它们还只是在太阳系的外缘,并没有飞出太阳系,也没有达到航宇的程度。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