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噪音方面的知识
噪声是声波的频率、强弱变化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从生理学而言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噪音的来源很多,如,街道上的汽车声、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建筑工地的机器声、以及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都是噪声。
在通讯领域,干扰信号传输的能量场,称为噪音。这种能量场的产生源可以来自内部系统,也可以产生于外部环境。
一般人们用分贝(dB)来量噪声的强度,用信噪比(S/N)来衡量噪声对有用信号的影响程度。噪声的可能来源有飞机、汽车、工厂、建筑工地、日常生活等。
噪声是环境污染之一,各国政府一般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管制噪声。
2.有关声音的物理小常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关于声音的现象,用物理
打雷的时候窗户会震动 有时候还能很清楚的听见窗户响
音响开低音炮的时候 开大声点看看你家东西晃不 有时候隔两间房间 桌子上的水还会晃
噪音太强烈 没少被老妈批评
这两天旁边在修隧道 老放炮 我家的窗户之类的被声音给震得嗡嗡乱响 放炮轰轰的 可怜的我上晚班 为什么不晚上放炮呢
经常刚睡着轰的一声又醒了 我老做梦打仗 头上轰炸机呼呼的 蛋蛋不停的下
害人不浅啊
烧水发声严格来说不是声音传播共振现象 是气流的力作用在汽笛上发生的
3.初二物理,有关噪音的
噪声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① 音高和音强变化混乱、听起来不谐和的声音。是由发音体不规则的振动产生的(区别于【乐音】),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② 同【噪声】:在一定环境中不应有而有的声音。泛指嘈杂、刺耳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4.初二物理:有关声的知识梳理和习题
1.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有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停止
习题:放在鼓面上的玉米粒在敲击鼓面后为什么会弹起?
2.声源: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必须动过一定的物质(如空气)才能传播出去。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习题:为什么宇航员在月球即使离得很近也要用无线电交流?
4.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因为声音在其中经多次反射能量消耗)
习题:电影院的墙壁为什么会有很多孔?(题的大致意思是这个)
5.回声一定产生,但人耳不一定能听见。
6.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或更多,人耳能把原声和回声区分反之便不能区分,从而使原声加强
习题:一个人向对面的山高喊,他至少距离山多远才能够听到回声?
解:S=vt=340m/s*0.1s(参照知识点)=34m
S’=S/2=34m*1/2=14m
7.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8.空气传导:发声体振动(发声)→介质(空气)→骨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骨传导:发声体振动(发声)→介质→头骨或颌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习题:贝多芬为什么在双耳失聪后还能创作出许多巨作?
答:骨传导(大致思路)
9.声音的传播速度受温度影响
10.一般情况下(注意!),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习题:古代打仗为什么士兵要枕着XX(一个固体我不记得叫什么了= =)睡觉?
11.敲击水管(装有水),水管另一端听到3声:①水管②水③空气
敲击钢管(空),水管另一端听到2声:①钢管②空气
(两种情况前提都是:管子足够长)
12.固体可以传声,固体传声比气体好
13.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强弱】)音色
14.物理学角度:乐音:物体做规则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噪声:物体作不规则振动所发出的声音
15.物体振动的快慢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来表示,这个物理量叫做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Hz),简称赫
16.音调是由发生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高音调就高,频率低音调就低
17.音调的高低跟发生物体的形状、尺寸和所用材料的性质等多种因素都有关系
对于弦乐器:琴弦越长(粗、松)音调越低,琴弦越短(细、紧)音调越低
对于管乐器:空气柱越长音调越低,空气柱越短音调越高
18.响度跟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和人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习题:听诊器原理:防止声音扩散,增大响度
19.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和振动方式(如弹奏手法)等因素造成的
习题:闻其声知其人为什么?
20.噪声的大小可用声级表示,单位是分贝(dB)。把人们刚刚能听到的声音定为0dB,15~40dB是较好的生活环境,超过70dB就难以长时间忍受了
21.防止噪声方法: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
22.一般只有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才能引起人的听觉,高于20000Hz的声波成为超声波
23.回声定位:超声波容易被汇聚成一束定向发射,遇到物体会反射回来
习题:声呐原理
24.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差不多我记在书上的就是这么多了,习题方面可能没能帮到你
5.【初二物理第一章声音的小结
我有一单元的,这些都是我老师说的,我总结的第一章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是由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 (2)传播:1)必须在介质中传播,真空中不能; 2)声波: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声速:a.定义: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 b.影响因素:于介质有关,还与介质的温度湿度气压有关.2.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构造:人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又分为耳廓、耳道、鼓膜;内耳又分为股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迷路)又分为耳蜗、前庭、半规管 (2)骨传导:声源——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大脑 (3)膜传导:声源——头骨/颌骨——听觉神经——大脑 (4)双耳效应:(太多了我不打了,在书P18面第四行 声源——第七行双耳效应) 3.声音的特性 (1)音调:1)与频率有关; 2)人耳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集散程度有关;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4.噪声的来源与危害 (1)来源:1)物理学角度:噪音是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保角度:(P25从环保的角度看——都属于噪声) (2)等级:分贝 dB (3)危害:让人心烦意乱,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导致死亡; (4)控制:(P26最后一行) 5.声的利用 (1)声与信息 (2)声与能量。
6.物理声的知识有哪些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7.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
第一章 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音速度:声速的大小和介质、温度有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体快。
4.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多数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20000Hz 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是次声波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发声体的音色由发声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6.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如:禁鞭、禁鸣笛(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如:设隔音墙、种植树木(3)在人耳处减弱。如:戴防噪声耳罩
7.声能传递信息,如:B超,声呐、医生的听疹器的应用。声能传递能量。如: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洁牙,超声波清洗钟表
8.有关声现象的七年级物理知识点帮忙整理一下谢谢””’有回必采纳
声学
真空不能传声
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 声音靠介质传播,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真空不能传声.
声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波在两种介质的交界面处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4)人耳要想区分原声和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0.1s以上。如果不到0.1s,则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只能使原声加强。
(5)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如测海有多深,离障碍物有多远。
二、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
声音的高低。它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
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大小及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得越近,响度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色: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品质,由发声体决定。
4、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0Hz~20000Hz,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约是85Hz~1100Hz。
5、频率;
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单位叫赫兹,符号Hz。
6、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的单位是米。
三、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1、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噪声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必须加以控制。
2、声音的等级用分贝来划分,30~40分贝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声音在水中传播
固体中第一
气体排第三
另外,真空不传播声音
声音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出去的,声源振动在周围的物质中激起声波.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一切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而在真空中没有这些传播声音的介质,因此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叫声速.声速大小与物质种类有关,一般地讲,在固体、液体中的声速比空气中的大.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声源发出的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传回耳朵里就是回声.当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上,人耳就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
9.噪声的物理论文
噪声(noise) 噪声即噪音。
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音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凡是人们在某些场合“不需要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车辆鸣笛、工业噪音、建筑施工、社会噪音如音乐厅、高音喇叭、早市和人的大声说话等。 我们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把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称为环境噪声污染。
声音的分贝是声压级单位,记为dB。用于表示声音的大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区域噪声标准》中则明确规定了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 疗养区、高级别墅区、高级宾馆区,昼间50dB、夜间40dB;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昼间55dB、夜间45dB;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昼间60dB、夜间50dB;工业区,昼间65dB、夜间55dB;城市中的道路交通干线道路、内河航道、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昼间70dB、夜间55dB,(夜间指22点到次日晨6点)。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住宅区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若超过这个标准,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
那么,室内环境中的噪声标准是多少呢?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中第5条4款规定,在室内进行噪声测量时,室内噪声限值低于所在区域标准值10dB。城市环境噪声的来源 现代城市中环境噪声有四种主要来源: ①交通噪声:主要指的是机动车辆、飞机、火车和轮船等交通工具在运行时发出的噪声。
这些噪声的噪声源是流动的,干扰范围大。 ②工业噪声:主要指工业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噪声。
主要来自机器和高速运转设备。 ③建筑施工噪声:主要指建筑施工现场产生的噪声。
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种动力机械,要进行挖掘、打洞、搅拌,要频繁地运输材料和构件,从而产生大量噪声。 ④社会生活噪声:主要指人们在商业交易、体育比赛、游行集会、娱乐场所等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喧闹声,以及收录机、电视机、洗衣机等各种家电的嘈杂声,这类噪声一般在80分贝以下。
如洗衣机、缝纫机噪声为50–80分贝,电风扇的噪声为30~65分贝,空调机、电视机为70分贝。噪声控制基本途径 为了防止噪音,我国著名声学家马大猷教授曾总结和研究了国内外现有各类噪音的危害和标准,提出了三条建议: ①为了保护人们的听力和身体健康,噪音的允许值在 75~90 分贝。
②保障交谈和通讯联络,环境噪音的允许值在 45~60 分贝。 ③对于睡眠时间建议在 35~50 分贝。
我国心理学界认为,控制噪音环境,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充分的噪音控制,必须考虑噪音源、传音途径、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
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 ①控制噪声源。
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②阻断噪声传播。
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 、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
当然,具体问题应当具体分析。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噪音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的。
总之,对待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性质与不同持续时间的噪音,应有一定的区别。 噪声对人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
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
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干扰休息和睡眠、影响工作效率 ①干扰休息和睡眠。休息和睡眠是人们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维持健康的必要条件。
但噪声使人不得安宁,难以休息和入睡。当人辗转不能入睡时,便会心态紧张,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剧,大脑兴奋不止,第二天就会感到疲倦,或四肢无力。
从而影响到工作和学习,久而久之,就会得神经衰弱症,表现为失眠、耳鸣、疲劳。人进入睡眠之后,即使是40-50分贝较轻的噪声干扰,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
人在熟睡状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