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① 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② 宋朝的农村出现了定期的”集”和”墟’ ③ 指南针的发明,加强了宋朝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和贸易④ 开封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⑤ 互相交换的商品增多,营业时间长,打破了昼夜的限制经营。
1、宋代的商品生产的发展首先是农业品,如茶、糖的商品化,其次是各种原料生产的手工业,如坑冶业等都大大扩充了规模。日用品的作坊手工业也普遍发展,如糕点、衣服冠帽、家用杂物等制作都有专门的作坊。2、宋代手工业中,官办手工业仍有相当重要地位。宋代官办手工业组织比唐代更为庞大,宋代的官办手工业的劳动力来源多是通过所谓的“团会”(即行会的组织)召募而来,付给报酬,普遍实行工役制。这就意味着劳动力的进一步解放。 3、北宋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开始发展,北宋官府对商业活动的干涉和管制减少。住宅区与商业区的界限逐渐消失,夜市开始出现。《东京梦华录》中所描写的汴梁是北宋都市的代表。汴梁有许多十分繁华的大街,大街上“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的大商店,而且有晓市、夜市、酒楼、饭馆、货摊、小贩及定期的庙会。
2.跪求高中历史关于宋代所有知识点,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成就
一、经济:1、精耕细作技术成熟,南宋时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东、西北得到发展。2、制瓷业享誉世界,涌现一批名瑶(五大窑: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瑶)。3、商业繁荣,打破市坊界限;商业交换品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出现;世界上最早钱币交子出现并推广;海外贸易发达。
二、政治:(兵)军事上:收精兵,充实禁军;(权)行政上:派文官、设通判,地方政权分州县,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相权;(财)财政:(制钱谷)地方赋税留一部分开支,其余归中央。
三、文化:形成了宋明理学。
3.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知识框架
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1)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2)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3.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2)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贰长蹿短讷的寸痊丹花荣的时代[注,儒家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道之风,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
4.简述宋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业的发展。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元朝时,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大量农副产品成为商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明清时期,统治者实施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5.宋朝经济发展的举例说明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农业 宋代大兴水利,大面积开荒,又注重农具改进,农业发展迅速。许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现,例如梯田(在山区出现)、淤田(利用河水冲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边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铺泥成地)等。
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积。至道二年(996年),全国耕地为三百一十二万五千两百余顷。
到天禧五年(1021年)增加到五百廿四万七千五百余顷。各种新的农具在宋朝出现,例如新式水车龙骨翻车和筒车。
代替牛耕的踏犁,用于插秧的鞅马。新工具的出现也让农作物产量大幅成长。
一般农田每年可亩收一石,江浙地区一年可达到二至三石。北宋时宋真宗从占城引进耐旱、早熟的稻种,分给江淮两浙,就是后来南方的早稻尖米,又叫占城米、黄籼米[1]。
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农业发展迅速。一些北方农作物粟、麦、黍、豆来到南方。
棉花盛行种植于闽、广地区。茶叶遍及今苏、浙、皖、闽、赣、鄂、湘、川等地。
种桑养蚕和麻的地区也在增加。南宋时太湖地区稻米产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平江府(今苏州)为代表,有“苏湖熟,天下足”(指苏州和湖州)或“苏常熟,天下足”(指苏州和常州)之称。
甘蔗种植遍布苏、浙、闽、广、等省[2],糖已经成广泛使用的食品,出现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制塘术的专著:王灼著《糖霜谱》[3]。手工业 宋朝哥窑——米色釉贯耳瓶北宋的主要矿产包括金、银、铜、铁、铅、锡、煤等。
北宋时期金属矿藏达到两百七十余处,较唐朝增加一百余处。仁宗时期,每年得金一万五千多两、银廿一万九千多两、铜五百多万斤、铁七百廿四万斤,铅九万多斤、锡卅三万斤。
宋朝的丝、麻、毛纺织业都非常发达。西北地方流行毛织业,四川、山西、广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织业非常发达。
到了南宋时期,广东雷州半岛地区和广西南部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两浙和川蜀地区丝织业最发达。
宋朝政府还在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设立织锦院,也就是官办的丝织作坊。而相关的印染业也因此发达起来。
宋朝官窑、民窑遍布全国。时有河北曲阳定窑、河南汝州汝窑、禹县钧窑、开封官窑、浙江龙泉哥第窑、江西景德镇景德窑、福建建阳建窑等七大名瓷窑,和分布在各地的许多大小瓷窑,所产宋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如日本、高丽、南洋、印度、中西亚等地区。
宋朝时期,主要的造纸材料包括丝、竹、藤、麻、麦杆等。四川、安徽、浙江是主要的造纸产地。
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麻纸、竹纸,安徽的凝霜、澄心纸、粟纸,浙江的藤纸等都闻名于世。甚至还有纸被、纸衣、纸甲等。
纸张的大量生产与活字印刷术为印刷业的繁荣提供了基础。宋朝的印刷业分三大系统,官刻系统的国子监所刻的书被称为监本,而民间书坊所刻的书被称为坊本,士绅家庭自己刻印的书籍属于私刻系统。
东京、临安、眉山、建阳、广都等都是当时的印刷业中心。当时坊刻书中以浙江最好,称浙本,四川次之,称蜀本。
福建的刻书以量取胜,称建本,其中尤以建阳麻沙镇最多,世称麻沙本。社会上流行刻书的风气。
其中以临安国子监所刻的书品质最好。宋朝的刻书以纸墨精良、版式疏朗、字体圆润、做工考究、传世稀少、价值连城而闻名于后世。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
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一艘宋代古船,有13个隔水仓,一两个隔水仓漏水,船也不会沉。隔水仓技术,经马可·波罗介绍,传入欧洲。
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虔州、吉州、温州、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
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
临安府(今杭州)、建康府(江宁府,今南京)、平江府(苏州)、扬州、湖州、泉州、广州、潭州、衡州等成为新的造船中心。广州制造的大型海舶木兰舟可“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仗,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
南宋时代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金融商业 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
太宗时期,每年铸币八十万贯。到神宗熙宁六年,已达六百余万贯。
由于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铜钱、白银外流,造成硬通货短缺。真宗时期,成都十六家富户主持印造一种纸币,代替铁钱在四川使用,是为交子。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
徽宗时期,改交子名为钱引,并扩大流通领域。南宋于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改为官办“会子”,会子主要有东南会子(也叫行在会子),湖北会子和两淮会子。
但是为防止铜钱北流,宋朝政府规定在与金交界处仍然只能使用铁钱。与交子不同,会子是以铜钱为本位的,面值有一贯(一千文)、两贯和三贯三种,后增印两百文、三百文与五百文小面额钞票。
干道五年定为三年一。
6.列表概括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农业
(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手工业
(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2)铁、铜等金属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商业(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海外贸易(1)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2)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3)宋代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
7.请你简述宋朝在经济方面发展的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先进的生产工具得到普及改进和发明。曲辕犁更加广泛的使用,同时还出现了踏犁、铁搭、秧马等工具。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得以解放出来。宋朝大量兴修水利,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成果卓著,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完善,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增加了粮食产量。在手工业方面,纺织、造船、制瓷等技术、工艺和规模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条件。
二是灵活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政策。
在农业方面推行不抑兼并的政策。一方面自唐朝以来,实行“不以人丁为本,唯以财产为宗”的赋税政策,至少从法律上减轻了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的负担。虽然土地兼并严重,但与之相适应的是租佃制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租佃关系。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土地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不至于因为缺乏必要的生产资料而导致土地荒芜,也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在商业工业方面,一是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种变化带来的是市场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遵循着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服务性的商业机构如柜坊,氐店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便于流通的纸币“交子”。
另一方面宋朝对外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与辽西夏签订看似屈辱的盟约之后,宋辽,宋夏之间的榷场贸易发展起来。从而为宋朝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这种频繁的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和平贸易不仅维护的边疆的稳定,也推动了宋朝商业的发展。而这只是宋朝贸易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贸易则是来自于远洋贸易。宋朝海上贸易十分发达。一方面政府鼓励中外商人贸易的往来,另一方面政府强化规范对外贸易,设置了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这样中国大宗的丝织品、瓷器、茶叶、药材等深受海外市场的欢迎。这种海外贸易不仅给宋朝带来丰厚的财政收入,更是有力的推动着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达与繁荣。
在政治制度方面,宋朝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列政策强化了中央集权经济上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军事上实行更戍法,并推行将兵分离,重文轻武,饥荒之年推行养兵政策。行政上中央分割相权,地方上知州通判相互牵制等一系列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物质基础。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