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名词解释

1.知识分子的含义及特点

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把知识分子解释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

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 照罗森塔尔和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知识分子”条目,知识分子是“由脑力劳动者所构成的社会阶层。”

“工程师、技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的代表、医生、律师、艺术工作者、教师、科学工作者和大部分职员都属于这一社会阶层。”在具体操作中,我国长期以来是把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并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划定为知识分子。

在有关知识分子的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使用的概念不一样,组织部称“科技干部”,人事部称“人才”。各部门对概念的界定也往往根据自己的工作范围确定,例如统战部就把自己知识分子工作的对象界定为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党外知识分子。

有一点需要明确,并非凡是受过一定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从事脑力劳动人都是知识分子。例如,在我国,国家公务员就不属于知识分子的范畴。

国家公务员即通常所说的党政干部。由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干部知识化、专业化,这支队伍中相当多的一部分人现在已经具有大专以上的学历,其中硕士、博士也不在少数。

如果仅从他们的教育背景和掌握的专业知识水平来看,无疑同知识分子没有什么差别,而且许多人原来就是知识分子。但是,我们所说的知识分子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就是说,知识分子的工作是以创造、阐发、传播或者运用知识为核心内容的。

国家公务员虽然在工作中也要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但他们主要是管理社会,同知识分子在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上有根本的区别。另一方面,我国的知识分子主要是作为政策对象而被界定的特殊社会阶层。

就此而论,国家公务员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本身自然不能成为政策的对象。目前,我国在干部组织人事管理中,已经将公务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分类管理。

因此,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凡是党政机关纳入公务员序列或参照公务员来管理的干部,无论其具有多高的学历,也无论其在工作中涉及多少专业知识,都不在知识分子范围之内。 在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看做一种底下的标志,国家大搞“知识分子下乡”运动,他们,也叫“知青”。

知识分子的品格特征:正直、务实、宽容、谦逊、聪慧、睿智;富于同情心,知恩图报;富于责任感,忠于事业;富于爱心,会接受别人的爱,也会爱别人;充满感情色彩,能以性情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不乏理性色彩,能以达观的心态待人处世;有自知之明,能以谦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成绩。知识分子的迂腐与顽固有时候也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同时知识分子往往循规蹈矩,没有胆略,不具侵略性,甚至过于民主,不愿意影响别人也固执地不被人影响,自己没有纪律性也不想用纪律约束别人。

这些鲜明的特征是知识分子没有成功的原因,如果能克服这些弱点,也许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会更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命题是一个政治命题。

实际上,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是从不同的角度讲的。

2.文献检索的几个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知识2.文献3.信息检索4.标识5

1、知识 :zhī shí ①人类的认识成果.来自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科学理论.按其获得方式可区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按其内容可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哲学知识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知识的总体在社会实践的世代延续中不断积累和发展.②有关学术文化的:知识界|知识分子.③相识;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识的.2、文献 wénxiàn 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书籍 3、信息检索:从存贮的信息库中寻找查阅所需要的信息.信息检索从广义理解,包括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及其他资料检索等;从狭义理解,指通过电子计算机查找以及提供信息的过程.电子计算机检索由硬件(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信息库、系统管理者与信息用户五个要素构成.4、标识 :biāo shí 同‘标志’.①表明特征的记号:地图上有各种形式的~◇这篇作品是作者在创作上日趋成熟的~.②表明某种特征: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着这个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作标识.还有1个暂时找不到 还在努力中 5、。

3.知识分子这个称呼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提出的,其含义是什么呢

“知道分子”的来龙去脉

2007-8-6 南方报业 赵勇

正端着架势写一篇大文章。大文章里用到个小词,名曰“知道分子”,却不知道“知道分子”从何而来,便忙忙查资料。

这一查不要紧,原来它的发明者直指王朔。据说王朔在2000年写有一文,题目就叫《知道分子》。我从网上找来此文一读,果然有趣。他把那种“抄惯了别人的宏论”,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学者调侃一番挖苦一番之后,还嫌不尽兴,便在文章的末尾加了个“附注”,注云:写伟人传记的;为古籍校订注释的;所有丛书主编;所有“红学家”和自称鲁迅知己的,这些当然都是“知道分子”。次一等的他也没放过:好提自己念过多少年书的;死吹自己老师和老老师的;爱在文章里提他不认识的人和他刚看过的书的。最后,他干脆列出了“知道分子”的代表刊物和代表作,它们是《读书》和《管锥编》。

毫无疑问,“知道分子”在王朔那里是贬义词,但2002年之后,“知道分子”一经媒体征用,词义遂大改,词性也大变。资料表明,媒体的始作俑者应该是《新周刊》,该刊于2002年3月15日刊登“向知道分子致敬”之专题,不久又专辟“知道分子”栏目,并启动了“知道分子工作室”。2003年,《新周刊》评出“知道分子”的年度代表五位:主持《华山论剑》电视直播的清华大学美学教授王鲁湘、海湾战争期间在央视分析评论战事的张召忠、担任某著名电脑形象代言人的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的杨锦麟、《时事开讲》的曹景行。还是《新周刊》,其后的“知道分子”年度代表如下:2004年:吴思;2005年:王受之;2006年:李银河。与此同时,《新周刊》也开始行使“知道分子”的阐释权,它说:“知道分子”是对一个新的社会精英群体的指称。他们无所不知,到处发表高见,把自己的名声当做品牌经营,把知识当做资本投向市场,既向社会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也从社会获得回报。知道分子是从知识分子分化出来的,但没有知识分子那些迂气、酸气。他们通达灵活,善于合作,特别懂得如何处理头脑中的知识。显然,这个解释已颠覆了王朔的释义,“知道分子”得以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不过,以上释义似乎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媒体。在我看来,“知道分子”应该是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时代的产物。他们确实是从知识分子阵营中分化出来的,而恰恰是媒体固定了这种分化,知识分子因此也由“思想者”变成了一个能说会道的“行动者”。按照班达(Julien Benda)解释,传统知识分子是以“思”为其基本特征,以“忠实于理想”为其基本信念的一群人,这样一来,书斋很可能就是他们工作的唯一场所。然而,班达的观点却遭到了萨特的强烈批判。萨特认为,知识分子应该去征服、占领和使用大众传媒,应该为报纸写作,应该在广播或电视中发言。当然,他本人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左拉开创的知识分子新传统在他那里得以发扬光大。

这么说,萨特应该是西方“知道分子”的先驱?非也。萨特虽然深度介入了媒体,但他是为了更好地“向权势说真话”,而他那种直面现实的批判精神也确实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回头想一想我们这里的“知道分子”,他们似乎还缺少萨特的气节和豪情。所以,“知道分子”显然是具有中国风格的土特产。

但是,似乎也应该看到,“知道分子”的横空出世与西方知识分子的当代走向惊人相似。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从左拉到萨特所树立的知识分子形象受到重创,结果知识分子纷纷“转业”,开始重新寻找和调整自己的位置。随后,描述知识分子的新称呼便不断出现。它们是:专业知识分子(福柯)、阐释者(鲍曼)、专业人士(萨义德)、电视知识分子(布迪厄)。中国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积淀,分化出来的知识分子终于修成正果——他们变成了“知道分子”。这既是命名也是正名,同时还是合法拥有某种“象征资本”的标志。窃以为,这一称谓比福柯等人的说法更达意传神、更痛快淋漓,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呼之欲出。

分析从“知识分子”到“知道分子”的演变图,甚至分析“知识分子”由“褒”而“贬”或者“知道分子”由“贬”到“褒”,很可能是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因为那里面隐藏着十多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变迁的诸多秘密,知识分子的心态、状态、姿态、生态等亦可从中窥其大概。只可惜,像这种博士论文之类的题目,让我这篇小文简直不知如何下手。

那就就此打住吧。想起英国的富里迪曾写有一书,名为《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要是搁到中国,这个问题很好回答:他们都当“知道分子”去了。

(作者系北师大文学院教授)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