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教学工作的基础知识

1.德育的基本内容是

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

1、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小学德育纲要》的规定,我国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

热爱祖国的教育;

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热爱人民的教育;

热爱集体的教育;

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

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规定,我国初中德育的基本内容是:

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

劳动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3、高中德育的基本内容

根据《中学德育大纲》的规定,我国高中德育的基本内容是:

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国际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道德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

2.教育基础知识中的德育原则有哪些内容

(1)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根本原则,它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个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

我们要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学校要培养“四有”、“两热爱”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3)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

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扬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学生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优点和缺点、先进和落后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这种矛盾斗争转化的结果。

德育的规律决定了发扬优点与克服缺点必须同时进行。(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学生个人的尊重、信任和爱护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严格要求是指教育者按照党和国家规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

尊重学生就是热爱学生,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护和关怀。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他们的自尊心,相信他们的能力。

(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形成教育每个学生,又通过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集体的巩固和发展,把培养集体与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统一起来。

要培养坚强的集体,就要依靠集体,培养、教育和健全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关心集体,自觉地为实现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而严格要求自己。

通过集体建立全班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班风,以影响集体的每一个成员。教师要把集体当作教育的主体,先向集体提出要求。

引导学生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纪律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学会处理各种关系。

要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6)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向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贯彻正面教育和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积极因素,及时教育指导。在德育中要摆事实,讲道德,要以理服人。

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7)教育与学生年龄特征相一致的原则。教育与学生年龄相一致的原则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的预期效果,教育者应使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使每个学生品德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中小学生的发展大致经历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这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都各有特点,教育者必须研究掌握这些特点,特别要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特点,从而使德育要求、内容和方法在保持系统性的同时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才能使德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8)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教育影响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原则,是指学校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达到前后连贯地进行下去,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长期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与对立,而且往往前后并不连贯。

如果不加以组织则必将削弱学校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范围扩大,通过书、刊、影、视接受的信息量大大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有效地教育学生,必须加强学校对各方面教育影响的控制和调节。以便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确保学生的品德按照社会的要求健康成长。

(9)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理论对于人们的行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重于理论,即用共产主义思想及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人生观。

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要从被教育者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思想教育的系统性、开放性和针对性。

(10)循循善诱的原则。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学生的年龄小,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大道理的,教师、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遵循学生们的思想认识规律,反复地。

3.怎样理解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能增强自律意识,这样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质量也就会随着提高.反之,没有坚实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质量上不去,德育也会失去根基.换一句话说,没有学习质量作保证的德育是空的德育,应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对学生成长而言,切不能只重智育抓教学,也不可只重德育抓活动.就教师而言,当然既要做好德育工作者,又要当好教学工作者.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

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我们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了学生,以高尚的人品影响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受你的知识,否则他就不买你的帐,不领你的情,拒你的知识于门外,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难见成效.

(二)德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必须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我认为德育工作只有促进了教学,才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德育,否则只能算是假大空.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实在教学上,不能促使学生安心地学习,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材,那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何意义?这样的德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是必须抛弃的不切实际的教育.由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考虑德育教学的工作时首先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茁壮成长.如果我们的德育教育有悖于学校教学,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反而让学生产生了抵触情绪,那么这样的德育就必须有所反省,必须有所改变.所以,我认为,德育不能离开学校的实际,不能离开学生的实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现状,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及时研究,应该成为我们德育的抓手、重点,否则就是空谈德育.

德育不是空空洞洞的工作,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应是落实于教学的实实在在的工作,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认识.

4.1、如何认识德育工作是保证班级教学质量的基础

德育何至是保证班级教学质量的基础,它是一切工作、建设的基础啊。

如果没有道德准则这个基础,一切的一切全会垮掉,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无一例外。当然,班级提高教学质量,德育是基础,要使学生努力学习,先要让他们懂得为献身祖国的光辉事业而学,学习劲头就比专为自己的名利目的而学要深刻持久的多;道德品质修养如果真正为莘莘学子所理解掌握,就会热爱国家、热爱人民、遵守秩序、爱护公物、努力学习;老师也要用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全心全意把培养好下一代作为自己努力奋斗的目标,就会勤勤恳恳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所以班级教育必须重视德育工作,才能使班级的教学质量稳步得到提高。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