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教学实际中数学和谐美有哪些体现
和谐美
美是和谐的.和谐性也是数学美的特征之一.
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性.
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 —— Carus,Paul
数论大师赛尔伯格曾经说,他喜欢数学的一个动机是以下的公式: ,这个公式实在美极了,奇数1、3、5、…这样的组合可以给出 ,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此公式正如一幅美丽图画或风景。
欧拉公式:e^iπ+1=0. ,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欧拉建立了在他那个时代,数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常数之间的绝妙的有趣的联系,包容得如此协调、有序。与欧拉公式有关的棣美弗-欧拉公式是 :e^ix=cosx+isinx,e是自然对数的底,i是虚数单位。――(1)。这个公式把人们以为没有什么共同性的两大类函数――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对他们的结合,人们始则惊诧,继而赞叹――确是“天作之合”。
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
在正五边形中,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是黄金分割比。建筑物的窗口,宽与高度的比一般为 ;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约为0.618;名画的主题,大都画在画面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
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 为“神圣比例”.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与 有关的问题还有许多, “黄金分割”、“神圣比例”的美称,她受之无愧。
2.在教学实际中数学和谐美有哪些体现
和谐美 美是和谐的.和谐性也是数学美的特征之一. 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性. 没有那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的阐明自然界的和谐性。
—— Carus,Paul 数论大师赛尔伯格曾经说,他喜欢数学的一个动机是以下的公式: ,这个公式实在美极了,奇数1、3、5、…这样的组合可以给出 ,对于一个数学家来说,此公式正如一幅美丽图画或风景。 欧拉公式:e^iπ+1=0. ,曾获得“最美的数学定理”称号。
欧拉建立了在他那个时代,数学中最重要的几个常数之间的绝妙的有趣的联系,包容得如此协调、有序。与欧拉公式有关的棣美弗-欧拉公式是 :e^ix=cosx+isinx,e是自然对数的底,i是虚数单位。
――(1)。这个公式把人们以为没有什么共同性的两大类函数――三角函数与指数函数紧密地结合起来了。
对他们的结合,人们始则惊诧,继而赞叹――确是“天作之合”。 和谐的美,在数学中多得不可胜数。
如著名的黄金分割比 ,即0.61803398…。 在正五边形中,边长与对角线长的比是黄金分割比。
建筑物的窗口,宽与高度的比一般为 ;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约为0.618;名画的主题,大都画在画面的0.618处,弦乐器的声码放在琴弦的0.618处,会使声音更甜美。建筑设计的精巧、人体科学的奥秘、美术作品的高雅风格,音乐作品的优美节奏,交融于数的对称美与和谐美之中。
黄金分割比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在建筑设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达·芬奇称黄金分割比 为“神圣比例”.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与 有关的问题还有许多, “黄金分割”、“神圣比例”的美称,她受之无愧。
3.我的毕业论文是数学的和谐美在微积分中的应用,我该怎么着手写呢
这个题目是数学人文学科了,建议从微积分思想入手,开始可以从毕达哥拉斯的“美即和谐”朴素美学思想引入,讨论各种微积分概念严格化的过程,如函数、极限、导数、级数等等是怎样从直观的朴素概念发展到现代数学的严格概念,这之中体现出和谐之美的思想。
然后逐步深化,分析微积分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哲学思想包括各种矛盾的依存与转化,如曲与直、变量与常量、有限与无穷、局部与整体、近似与精确、连续与离散、量变与质变等。美学思想包括对称美、统一美、简洁美、符号美、形式美、抽象美、实用美等等,发挥吧。
至于深度,你是学数学专业的,肯定游刃有余了,不用我多说了。
推荐参考文献:
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
北大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
明清河《数学分析的思想与方法》
韩雪涛《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
E·T·贝尔《数学大师–从芝诺到庞加莱》
4.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 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它被形容为教案剧。
教师要么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走;要么虽然放手,却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让学生自己走。在这种“授哺式”、“告诉式”教学之下,学生没有参与探究问题,解析疑难的过程,知识掌握不牢,思维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意志得不到锻炼。
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只有改变“老师讲,学生记”信息传递单向化的“授哺式”传授,实行“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的自主学习方式,让学生“找一找,发现果子,跳一跳,摘到果子”,让学生的思维多方面得到发展。从充满活力的高度,富于课堂教学丰富的内涵。
那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呢?下面 结合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唤起主动意识,达到真正自主地学习。
自主原理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认识活动能否完成,要以学生认识成效为依据。
教必须落实到学上,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学习的自主权,使学生主动地进攻性地从事学习,探索新知识,发展新见解,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在课堂教学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达到真正自主的学习。我通过教学试验—-“尝试教学法”,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小组讨论,自己发现解题方法。
不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让学生的生命肌体得到解放,使我真正体会到课堂生命的活力。例如:我在教“圆的认识”是,抓住圆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几何图形这一重要因素。
首先给学生设疑问:能不能把圆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用准备好的圆形去试拼。这样,学生们先后拼出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自己分析出图形的变化前后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这一过程中,图形间的相互转换吸引了学生,他们始终处于兴趣盎然、兴奋不已的状态,并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探索新知,发现规律。通过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中求得新知识的做法,无疑是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的极好做法。
二、营造和谐民主氛围,学会尊重学生,让个体自主发展。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21世纪,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使孩子能得到全新的教育。”
应该说这种教育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教育,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首先必须尊重儿童,把尊重儿童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 现代教育学认为,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
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以平等的关系,围绕教学问题,心情舒畅的自由探索和发展见解的气氛。教育学生,首先得尊重学生,没有尊重与信任,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就谈不上学生的自主,更谈不上教育效果。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保护他们的童趣、童真、童心,理解他们的情感。
教师要经常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和鼓掌的方式鼓励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感。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教具,通过剪、拼的方法,发现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同学们都跃跃欲试。
我抓住这个契机,请一位时常被老师遗忘的后进生来回答这个问题,虽然他讲得不流畅,不完整,但我却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鼓励,使他尝到了学习的兴趣,有了信心。从此以后,在我的课堂上他都认真地听讲,积极地发言,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
可见,尊重的威力是何等的妙不可言。 其次,教师要把课堂上最好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探索。
在我的课堂上,能让学生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回答、能让学生总结的尽量让学生总结,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 老师把自己的生命活力融入到教学中,与学生一起谈、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起想、一起动手,与学生平等相处,处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经常让学生带着一个问题相互评论,展开激励地辩论,对不同意老师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多种潜能在她的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三、运用开放的教学策略,引发学习的兴趣,挖掘创新的潜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封闭,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反而回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妨碍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现代教学认为,教师除了挖掘教材中知识的内涵,利用知识的魅力引发学生参与,还必须建立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多一点耐心与宽容,爱护和调动学生的各种品质。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习兴趣,还应该进行知识的“再创造”,这是创新精神的标志。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在解题方法上求异,求佳。使他们形成很强地不断创新的内驱力,并在创新过程中发展创新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由于受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迁移,学生一般回想出用图①这种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这时,我鼓励学生去想:还有别的想法吗。
5.求一篇关于数学之美的作文1000字
“Enjoy every day” 享受每一天,这句《泰坦尼克》中的Jack的经典台词真可谓一语道破生活的真谛——把生活看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真正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孔子曰:“学有三境——知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 而这个乐又何尝不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呢?
许多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不在于付出多少努力,而在于你的智力的高低。我却不以为然,数学,是一切自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需要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也不需要人们过多的夸奖,它是一中既朴实又高超的智慧。
要想学好数学,第一步离不开勤奋,勇于实践的精神,有人把数学比作万宝山。然而它的大门却不像游览胜地那样,可以让人门自由进出,对一些学习上的懦夫懒汉来说,面对金光四射的数学大门,却犹如隔窗观花,可望不可及。至于那些畏惧崎岖山路的人,他一生只是在万宝山徘徊空叹。只有那些敢于奋进的勇士,才有可能打开数学之门,满载而归。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其性质决定了她是神秘的、深奥的,她比起其他的学科来似乎更枯燥一些、无味一些。但她又的的确确的是美丽的、耐人寻味的,她是思想与思想的大胆碰撞,是智慧与智慧的平等交流,更是情感与情感的浸润融合。 无尽的数学知识正像辽阔的海洋,那大海深处蕴含着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带着孩子们畅游其中,为这无垠海洋中数不尽的奇珍的美而陶醉,甚而我们或者我们的学生会有幸步入龙宫,见到更加奇伟怪丽、五彩斑斓的景象,一窥数学的美境。哥德巴赫猜想激励着人们不断去探索或研究,它的证明将会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奇、无穷的乐趣;数学史上的许多高峰也正等待后人们去攀登。山越高,路才越奇,越奇才越有惊美的发现。
平淡中见新奇、新奇中才有艺术。明明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未曾料到才能引人人胜,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数学的美。
我不是擅长格律的诗人,但我愿意谱写享受数学的绝妙诗歌。我不是擅长丹青的画师,但我愿意为享受数学涂抹一笔亮色。我不是擅长音律的舞者,但我愿意为享受数学狂舞亦歌。我不是热衷探险的勇者,但我愿意在享受数学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
数学知识像海洋那样辽阔,像大山那样宏伟。一个人无论天资多么高,精力多么充沛,毅力多么顽强,学习条件多么优越,也不可能把所有数学知识学到手。有的同学总想学到一切,他们希望一串串熟了的葡萄旁边又开放着朵朵鲜花,可是,事实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呀!我们必须从第一步起,一步一个脚印,脚塌实地的走下去,才有可能度过那个辽阔的大海、攀上那座宏伟的大山。
数学知识的学习,单靠认真听讲、死记硬背是不行的。相传有一个人巧遇一位仙翁,仙翁点石成金送给他,但他不要金子,而要仙翁点石成金的指头。这个人为什么要指头呢?因为他懂得,不管送自己多少金子,金子总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了点石成金的指头,那就可以随心所欲了。我常常给学生讲这个故事,但我却启发学生:仙翁的指头固然好,但那毕竟是别人的。如果我们拿来使用是否灵呢?可见,我们更应该学到仙翁的点金之术。古人说:“受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已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也就是这个道理。
6.关于赞美数学的美文
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进步;而且,数学还是一种艺术,因此,数学不但具有科学价值,还具有文化和艺术的价值。
1.数学文化的含义 《辞海》文化条: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体现社会的某种价值取向,无形的规范着人们的行动。
关于文化的定义,不管学术界的各抒己见,归根结底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形式只有彻底溶与人们的生活,它才是真正成熟的文化。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观念,如推理意识、划归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数学审美意识等也具有精神领域的功效,它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2.数学与文化素质 数学使人精微,数学使人形成的科学的思维品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大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他们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这和他们同时具有精湛的数学知识和高超的数学素质是分不开的。
柏拉图(Plato)曾在他的哲学学校门口张榜声明,不懂几何学的人不要进他的哲学学校。他学校里的所学的课程与几何知识没有多大的关系,柏拉图之所以要求他的弟子通晓几何学,只是因为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是重要的文化素质。
数学的思维,数学所形成的科学素质,体现了数学文化的丰富内涵。3.数学与人文精神 数学在提高思维素养的意义上,对完善人的精神品格,比其它的学科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
数学的严格规范,对于形成严肃认真、踏实细微、团结协作、遵纪守法的良好作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数学美、图形美、符号美、奇异美对学生进行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科学美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和解题时,学会沉着、严谨的处事品格,形成独立创新的意识。从数学的发展史观上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让学生在接受科学家在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过程中,吸取其科学献身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科学爱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以及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说道科学献身精神,不妨提到18世纪法国女数学家索非热尔曼(Sophie Germain),为了学习数学女扮男装,由于她的勤奋学习,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深得当时的数学教师拉格朗日的喜欢,并从此准许他学习数学。
正因为他热爱数学并且刻苦钻研,使她取得了第一次对费马大定理部分给予证明的优秀成果。4.数学史与文化 数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文化史,其中充满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和妙趣横生的传说。
现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中就把数学史吸纳进来了。例如,第一册(上)数列中,就介绍了古代印度关于国际象棋的动人传说,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数列求和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在讲方程时,不妨介绍丢番图(Diophantus,公元3世纪)之墓志铭:丢番享年几何?坟中安葬着丢番图,多么令人惊讶,它真实的记录了他所经历的道路。上帝给予的童年占六分之一,又过十二分之一两夹长胡,再过七分之一点燃起结婚的蜡烛,五年之后天赐贵子,可怜迟到的宁馨儿,享年仅及其父之半,便进入了冰冷的坟墓。
悲伤只有用算术的研究去弥补,又过四年,他走完了人生的旅途。这种既有数学传说,又诗文并茂的题目,一定会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研究数学的积极性。
5.数学诗词与文化 不管历史还是现在,国内还是国外,,用诗词歌赋来弘扬数学的比比皆是,他们用这种形式来赞美数学,同时也传送着一种数学文化。十七世纪英国Apope论棣莫佛(A.pe moivre),who made the spider parallels design, sure as Demoivre, without rule or line? 寥寥数语既赞美了数学家棣莫佛,又宣扬了数学的精神。
钱宝琮之论中国古代数学 水调歌头 立法渊源远,算术流更长。畴人功业千古,辛苦济时方。
分数齐同子母,幂积青朱移补,经注要端详。古意为今用,何惜纸千张!圆周率,纤微尽,理昭彰。
况有重差勾股,海岛不难量。谁是刘徽私淑?都说祖家父子,成就最辉煌。
继往开来者,百世尚流方!可见古代数学的辉煌用诗词表述出来,既歌颂了我国古代的数学家及其研究的优秀成果,又说明百世流方的数学也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结合的论述,“数与形,本是相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形数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休,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这种恰如其分的描述也充分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即形象生动又深刻简洁,使数学与文化交融到一起,把数学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这种数学的诗词歌赋将数学的文化层面推到了更高境界。
6.数学语言与文化 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综合能力是数学素质教育的最本质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的文化修养即数学文化的底蕴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如果在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时,语言丰富优美且抑扬顿挫,必能极大的感染学生,提高听课质量。
在概念的形成和定理、公式的推理过程中,能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必能效果显着。在数学。
7.文献综述
浅谈数学中的美 【摘要】:“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它们就会呈现出来,给我们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简洁美;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协调美,对称美;公式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性;奇异美等 当你倘佯在音乐的殿堂,聆听那优美动听的乐曲时,你会体会到音乐带给你的“美”的享受;当你漫步在文学的天地,欣赏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妙语句,一定能够领悟文学带给你的的“美”……其实,“那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这是古代哲学家对数学美的一个高度评价.数学中同样存在着能够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美”。
数学美的内容是丰富的,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关系的协调性、对称性;公式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性,还有奇异性等都是数学美的具体内容。下面结合初等数学谈谈我对数学美的理解。
1 数学概念的简洁美 数学中的概念许许多多,但每个概念都是以最精炼、最概括的语言给出的。如代数中因式分解的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乘积的形式。
几何中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等。如:如在《图的初步知识》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去探究过两点的直线有多少条?然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个结论,最后教师再给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短短的一句话,简练严谨,内涵丰富,充分让学生体会了数学定理的简洁之美;又如九年级上圆的定义“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若无“集合”则形成了点,构不成圆,一字之差则情况相差万里,充分体现了数学概念的简洁美。
2 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 数学知识大部分由数字和符号组成,从四则运算到比较大小,还有运算中的大、中、小括号,符号都讲究大小适中、上下左右对称。美好的数字:一是万物之始,一统天下、一马当先;二是偶数,双喜临门、比翼双飞;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纪晓岚)。
读了上面的成语、诗,每个人都明显感到,无论是数字的单个应用或重复引用或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字竟能表现出各种思想感情。 3 结构系统的协调美、对称美 数学中这种对称性处处可见,如几何中的轴对称、中心对称;代数中多项式方程虚根的成对出现,函数与反函数图像的关系(关于直线yzx对称)等都显现出对称性。
对称性能给人美观舒适之感。四边形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完美的是正方形,因为它的对称轴比任何四边形都多,而且还是中心对称图形。
这些性质使正方形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和广泛应用。如人们用边长为单位长度的正方形面积,作为度量其它图形面积的基本单位。
人们也喜欢用正方形图案美化环境。比如用正方形地板砖铺室内外地面,不仅美观大方,而且施工简单易行。
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图形在任何方向上看都是对称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根据对称设计的东西。小到一块橡皮、一只球拍,大到一架飞机、一座建筑。
著名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耸入云的上海东方电视塔;埃及金字塔的缩影;形象逼真的扇形;梅花瓣样的组合图形;铜钱式的圆中方;美丽的“雪花”图案,更显示出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 4 公式的普遍性 世界上存在着无数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三角形,但面积公式S=1/2ah适用于一切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也是数学美的具体体现。
5 应用的广泛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也越来越多的渗透到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到银行存款,会遇到利率的问题;铅球运动员应懂得应如何投掷才能取得理想成绩;足球运动员也要明白在何处出脚才最易命中对方的球门……此外,数学家把聪明给了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也使数学家变得更聪明。
一句话“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数学”。这也正是数学应用广泛性的体现,也是数学美的重要内容。
6 奇异美 奇异性就是新颖性、开拓性。我们以“√2”的出现为例。
在无理数未出现前,人们认为任何两条线段的长都是可公约的。但后来有人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和边是不可公约的。
及“√2”不能表示成两整数之比,这种奇异的结果导致数系的扩大,使人们从有理数的狭小的圈子跳出来,产生了知识的新飞跃,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数学上以奇为美。 此外,数学中的“勾股定理”“黄金分割”更是数学美的具体体现。
勾股定理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无穷的魅力,使不少人为之倾倒,现有的证法至少有370种,成为世界上证法最多的的定理。黄金分割被广泛的应用在建筑建设,音乐美术等各方面。
如五角星的各边是按黄金分割处理的;设计工艺品或日常品的宽和长时常设计成宽与长的比近似为0.618,0.618这个数是古希腊欧多克斯发现的,有趣的是,从此以后,这个数与人类有许多不解之缘:希腊女神体态轻柔优美,引人入胜。经专家研究,她的身体从脚到肚脐之间的距离与整个身高的比值,恰好是0.618。
画家、艺术家 将其引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