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识分子论》读后感(一)
从葛兰西的角度,知识分子为数众多,并且葛兰西把在社会中履行知识分子作用的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传统的知识分子,第二类是有机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论》读后感(一)。
而班达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则是一小群才智出众、道德高超的哲学家—国王,他们构成人类的良心。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斥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
萨义德是支持班达的观点的,知识分子是极少数的精英,同时他也吸收了葛兰西观点中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是社会中具有特定公共角色的个人,不能只化约为面孔模糊的专业人士,只从事他/她那一行的能干成员。对于萨义德而言,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众以及“为(for)”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讯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
世上毕竟凡夫俗子多,他们感兴趣的是物质的利益,个人的晋升,而且可能的话,与世俗的权势保持密切关系,读后感《《知识分子论》读后感(一)》。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物质,完全生活在象牙塔中。知识分子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公共领域的,因而与社会联系是不可避免的,他们不可能完全孤立地活着。只能说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远离这些,尽可能让自己不被这些淹没。
然而很多知识分子并没有做到为公众服务,他们让自己服务于政治、权势,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很大程度上并没有以自己的行为回馈社会,并没有履行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知识分子必须尽可能给社会生活价值评判提供一种向导,给人们以警醒。
知识分子若只是一时冲动地从公众的角度表达观点,这并不稀奇。这贵在一份坚持,有人倒在半途中,坚持到底的人屈指可数。固有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的束缚,消磨了他们的耐性、坚持。
〔《知识分子论》读后感(一)〕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2.写一篇《致新知识分子》的读后感
1905—1982)是20世纪美国最为知名的、小说和论著卖出册数最多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之一。她既是小说家,又是哲学家。其最具挑战意义的哲理小说《阿特拉斯耸耸肩》,被誉为“继《圣经》之后对当代美国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作为哲学家,她的“客观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致新知识分子》是安·兰德对现今盛行的哲学教条以及因之而生的“负罪、痛苦、绝望、厌倦以及无处不在的逃避氛围”的挑战。
作为知识界最具争议的人物,安·兰德是一种理性的私利主义伦理学的倡导者,与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这种道德观的基础——“一种现世生活的哲学”——正由本书以洪亮的嗓音宣布出来。
读了安·兰德的《致新知识分子》和《理性的声音》,我就生出这样的仁爱之心兰德所赞成的“私利”和“资本主义”是一个铜板的两面。她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政府和经济的分离,只有“把人的经济活动、生产、交易从任何形式的政府干预、胁迫、强制、管制或控制中解放出来”,资本主义才得以实现。然而她承认,这种纯而又纯的资本主义只是一种理想,因为工业革命以来,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始终存在,政府行为削弱并扭曲了自由市场的动作,所谓的资本主义经济无非是混合经济、半自由经济。如果资本主义经济有什么弊端的话,它们都是由政府的干预、管理(包括控制、补贴和特许经营等)造成的。兰德估算,在19世纪某个时候(约1810年左右),资本主义接近完美,以后每况愈下,那段历史,肮脏丑陋,臭不可闻。在美国,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都是一路货色,都以不同方式要求政府加强控制。人们名义上拒斥社会主义(或极权主义、集权主义),实际上却认可了它的利他主义道德前提:公共利益。罗斯福的“新政”、杜鲁门的“公平施政”、肯尼迪所号召的奉献和自我牺牲精神、约翰逊的反穷困计划和种种福利立法,都使美国滑向社会主义,“剩下的不过是个时间和程度的问题了”。
我明白了谁将成为新知识分子?“就是那些乐于思考的任何男人女人。所有那些明白个人的生活必须仰赖理性指导的人,那些珍视自己的人生,因而如同不愿将这个世界交付给黑暗时代和暴徒的统治一样,不甘屈从于在这个现代的玩世不恭的虚无的丛林中对绝望的崇拜的人。”本书集中体现了“为希望获取关于存在的总体认识的人们而作”的安·兰德哲学的精华要义,在同名论文中,她分析了西方文化,讨论了其进步、衰落及其现今破产的原因,并指出一种通往知识分子复兴的道路。我认为
安·兰德是一种理性的私利主义伦理学的倡导者,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伦理学形成最为尖锐的对抗。这种道德观的基础——“一种现世生活的哲学”——正由《致新知识分子》以洪亮的嗓音宣布出来。
3.知识分子论怎么样
读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以下简称《论》),有一种莫名的紧张感,不仅是因为其中呈现了许多知识分子,还因为书中对知识分子的描述,常使我联想萨义德本人的人生经历。
萨义德有三重身份: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美国人、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这个接受英国式教育,获得美国高等学府学位的东方人,从1967年的中东战争开始,结束学术与政治分离的生活,以文字和行动介入巴勒斯坦民族自决的政治斗争。
因此开始(beginning)、再现(representations)、帝国主义、东方主义、刻板印象、抗拒、民族性与普遍性、流亡者或边缘者、权势与真理、宗教与意识形态、世俗性等成为其著述的讨论范畴。这些范畴,萨义德本人用“复杂性和同时性”来连接 。
复杂性,指事物的两面性,如“帝国主义”、“东方主义”、“刻板印象”、“抗拒”等词汇,同时性指人类努力创造的历史,包括“世俗性”、“批判意识”等。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萨义德将这些问题凝聚在知识分子这一观念,或者知识分子这一身份上,我想这也就是本书给人紧张感的原因所在吧。
《论》一书试图告诉我们,在西方殖民话语宰制和专业化压力的时代,知识分子“再现”什么以及如何“再现”。“再现”(representations)这个提法,在我看来包含了理念和行动两个层面。
译者在序中也提及这一提法的两层含义:为民喉舌,代表普遍的价值;知识分子的言行举止。 书中所及的普遍价值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反对“东方主义”的化约主义和刻板印象、反对干涉民族自治、固守有关人类苦难与迫害的真理标准、站在普遍立场上反对双重标准、不代表权势和诸神(宗教和意识形态)。
其“再现”的方式,是一种流亡、边缘的生活状态和心灵状态,以业余者的身份“直接参与”。相对于科塞而言,萨义德更侧重把知识分子理解为一种“活生生的整体经验” 。
首先这是一种生活状态,像过客旅人那样不受拘束,而不是寄生者、征服者或掠夺者,“知识和自由之所以具有意义,并不是以抽象的方式……,而是以真正的生活体验。知识分子有如遭遇海难的人,学着如何与土地生活,而不是靠土地生活……” 。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心灵状态,即使不是事实上的流亡者、边缘者,也具有流亡者的心灵:“流亡就是无休无止,东奔西走,一直未能定下来,而且也使其他人不能定下来。无法回到某个更早、也许更稳定的安适自在的状态;而且,可悲的是,永远无法完全抵达,永远无法与新家或新情境合而为一。”
最后,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心灵空间,“开放给怀疑以及部分的警觉、怀疑的反讽——最好也是自我反讽”,更是一个建立信念与实践的过程:“是的,你有信念,下判断,但这些信念与判断来自工作,来自于他人、其他知识分子、基层运动、延续的历史、一套真正生活的联系感。” 从这三个层面来理解“再现”,我们就可以理解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的认识了:“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本身所代表的以及那些观念如何向观众代表——总是关系着、而且应该是社会里正在进行的经验中的有机部分:代表着穷人、下层社会、没有声音的人、没有代表的人、无权无势的人。
这些都是同样的具体而且正在进行;把它们转型然后僵化成教条、宗教的宣言、职业的方法,它们就无法存活。” 这种理解无疑是对狭隘的知识分科、所谓的知识权威、政治权势和市场的奖赏等专业压力的反抗。
理念和行动共同整合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生活中,这是萨义德对知识分子生活的理解,而他也践行着这种理解。所以,“业余者”反而成为解构教条和意识形态的安全称谓,为永远批判、流亡的知识分子提供合法的身份,使沟通两种以上的文化、同情和关切人类的苦难和压迫成为可能。
如果说科塞笔下的“理念人”,要抵制的是完全整合与彻底退却的双重诱惑 ,那么萨义德笔下的知识分子则更直接地是一个业余专家和专业知识分子。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行动中的知识分子的理想类型,处处充满紧张:意图与行动、专业与业余、诱惑(金钱、权力)与坚守等等,但书中并没有很好地分析。
另外,在对抗与解构背后,萨义德建立沟通与联系的努力更值得注意。
4.关于《知识分子的鸦片》的读书笔记
五十年前,在经受了一系列的家庭悲剧后,雷蒙.阿隆出版了《知识分子的鸦片》。
对于阿隆个人,这是一本有着特别意义的书:“我有一个感觉,或者一个错觉,即《知识分子的鸦片》治好了我的病,救了我的命。我对这本书受到的攻击几乎满不在乎。
我走出了黑暗,或许我终将与生活和解。”然而,在与生活和解的同时,阿隆却不得不面对法国知识界的挞伐。
左派知识分子如其一贯表现的那样,毫不吝啬地在阿隆身上大量消费着“叛徒”、“小丑”之类词语,以自身的癫狂表现,给阿隆的书作了最好的注脚。 由写作背景观之,《知识分子的鸦片》一书具有论战的性质,但与阿隆的其它著作一样,它始终围绕着其关心的历史和哲学问题。
弗朗索瓦?菲雷称它“既是战斗的书,又是哲学著作”。全书九章,而为后来者所津津乐道的“鸦片”一词,直至第八章行将结束时才出现:“革命为他提供了麻醉自己的鸦片”。
在我看来,虽然更切合书名的乃最后三章,但书的核心部分应该是第二编,即论述历史的三章。正是在这部分内容里,阿隆揭示了“鸦片”的生产机制,以及知识分子嗜吸 “鸦片”的深层原因,而这些都与一种无视人类社会复杂性的决定论有关。
法国的那些“同路人”,皆醉心于历史的终极意义,却无法对现实世界中的行动作出正确判断。 阿隆在七十年代初,于法兰西学院的课堂上就历史解释问题讲到过亨佩尔-德莱大论战。
亨佩尔认为,解释一事件,惟在其前件与后件的关系可用一个普通命题推导出来时,此解释才是科学解释。德莱则认为解释必须参考人类的动机与意图,故历史解释不同于科学解释。
阿隆更倾向于德莱的观点,并认为对历史的感知具有多相性。如果仅仅如此,阿隆与萨特、梅洛-庞蒂等人也无甚差别了。
后者对意志优先的坚持,同样能够得出历史感知具有多相性的结论。阿隆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它可以为人们所随意解释”,历史认识依旧为人类共同生活的总体事实所限定,虽然这种限定不能够将历史导向惟一的目标。
而持此类观点的人从认识的相对性出发,却又将历史综合为一个整体。这样的综合不建立于事实之上,倚靠的是主观愿望,从而具有信仰的性质。
这种对整体世界的无条件信仰——意识形态——便成了知识分子的鸦片。对于意识形态,阿隆有过专门的解释:“不是指随便哪个思想,哪个思想和价值观的总合,而是指所谓整体阐释历史世界的具有包容性和系统性的特殊形式。”
萨特等人为克服存在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中,意志自由与历史规律间的矛盾,借革命、阶级斗争之类概念以断言取代事实,为追求一种哲学上的永恒而丧失政治判断力,并无视现实中自由的沦陷,以历史的名义为极权主义辩护。然而,阿隆却通过历史经验揭穿了左派、革命、无产阶级之类概念的神话,这些让知识分子血压升高的词语并不具恒定的本质。
比照国内就革命话语展开的一些论争,双方往往纠缠于空洞的革命话语,却不去揭示隐藏在革命背后,真正有讨论价值的东西,就知道此类论争是多么不着边际。 一旦吸食了意识形态的鸦片,对未来的期待与现实情况之间的距离被无限压缩,知识分子便失去了常识,或者用以赛亚?伯林的说法,就是丧失了“现实感”。
同伯林一样,阿隆既用价值多元为自由留出余地,又不放弃人类生活中的共享价值,并反对将习俗性的东西上升到哲学和普遍真理的高度。“我们在判定一种社会秩序时,必须以价值的多元性为基础。
这种价值的多元性并不要求人们作出根本选择。人们放弃具有充分的多样性的习俗,同时为了理想去要求一种普遍的有效性,而经济制度或政治制度就处在这两者之间。”
阿隆以“意识形态时代的终结?”作为全书结语,通过这个问号,我们或许也能够看出他的审慎。阿隆关于意识形态的讨论影响深远,使该主题得到多次阐发。
丹尼尔?贝尔将自己的著作直接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终结》,并以此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职。李普塞特甚至和阿隆一样,用“意识形态终结了吗?”来结束他那本《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并同样有所斩获——普利策奖。
知识分子要戒除意识形态的鸦片,并不容易。要保持理智的清明,健全的政治判断力,更是难于上青天. 附录:原书 的 序 言 在这几年里,我有机会写了多篇文章。
这些文章更多涉及的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亲共人士”(les communisants),即那些虽未入党,但对苏维埃世界予以同情的人。我决定把这些文章汇编成册,并动手写了一篇导言。
这本文集后以《论战》为书名问世,而那篇导言则发展成本书。 知识分子对民主国家的缺失毫不留情,却对那些以冠冕堂皇的理论的名义所犯的滔天大罪予以宽容。
我在力图解释知识分子的这种态度的过程中,首先遇到了这些神圣的词语:“左派”、“革命”和“无产阶级”。对这些词语的批判促使我对“历史”的崇拜进行了反思,继而又对社会学家们本应关注,却尚未予以关注的一种社会类别——知识分子——进行了考察。
由此,本书一方面探讨了所谓的左派的意识形态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探讨了法国以及世界上的知识分子的处境。本书试图解答除了我本人,其他人亦必定曾经。
5.大学生读后感《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
一、弘扬民族自尊、自信和增强的精神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我国加入wto后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青少年要有高昂的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大力弘扬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
二、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坚持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坚持“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的统一。
三、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要继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努力学习和工作,在艰苦创业中报效祖国。
6.一本关于历史的数的读后感,1000字左右,拜托,一天之内,拜托
历史上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读资治通鉴有感
最近,我有些浮躁,心境不好.于是,找出资治通鉴一读,聊以解闷.
偶尔读到唐纪,对一个人发生了兴趣.此人名叫徐文远,系隋末大儒,是农民起义领袖李密的老师.大儒,现在讲就是大知识分子.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隋末是支强大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兴洛仓,进逼东都(洛阳),连当时的李渊都尊称李密为兄长.
徐文远这时大概觉得隋朝要灭亡了,赶快出东都去见他的学生李密,进行政治投机.李密看见老师求见非常客气,赶快出门迎接.”文远倨坐,密望而拜之.”徐文远态度十分傲慢,李密却对他十分客气.不久,李密由于在军事上决策失误,被王世充击败.王世充收编了瓦岗军,领大丞相总理内外,威逼隋帝,不可一世.这时徐文远马上重回东都,又搞政治投机,开始了他丑陋的表演.资治通鉴有精彩的描述:”文远即入东都,望世充,必拜.或问,”君倨见李密而敬王公,何也?”对道,”魏公(李密),君子也,能善待名士.王公(王世充),小人也,能杀故人.何敢不拜?”.”
王文远说出了心里话,也说出了知识分子的丑恶面.就是见风使舵,顺水推舟的个性.谁得势就依附谁,然后因人而宜,适当处置.说白了,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总之,要保证自己的富贵和安全.隋末还有一个例子,此人名叫裴矩,史书上说他”佞于隋而谏于唐”.就是说他在隋朝佞事隋炀帝,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可到了唐朝却对唐太宗数次进谏,受到唐太宗的表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裴矩知道隋炀帝骄奢淫逸,听不得反对意见,谁提反对意见就杀谁.所以,他就捡隋炀帝喜欢听的说,来保全富贵.而唐太宗呢?喜欢听反对意见,罢黜奸佞.所以,他就秉直进谏.也是为保全富贵.虽然,方法不一样,的到的结果是一样的.不管你怎么朝代兴替,我总能保全富贵.
追古抚今,今日之知识分子何尝不是徐.裴二人的孝子贤孙呢!不能共患难,可以同富贵.这就是知识分子的劣根!
7.怎样才算是知识分子 写它的读后感要怎么去联系马克思知识呢
河海水文的飘过……我们都是苦逼的孩子……
文章里说“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他必须为追求观念问追求观念”,是不是可以看做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要有纯粹的追求,就比如说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然后文章中还提到“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这个应该可以联想到凡事都是有两面的,两个方面辩证统一,即使是真理也有值得我们去怀疑的地方,这个的话可以结合什么么马克思中的什么矛盾的两重属性啊啥的说几句吧……
好吧,我憋不出什么玩意儿了……河海的人都伤不起啊!
人家华政的考马克思还开卷呢!我们一群理工科的孩纸在这边纠结闭卷……
8.求读后感五篇
《庄周买水》本文运用故事新编的形式,活用了《庄子》中的典故和人物形象,从“濠梁观鱼”和“涸辙之鲋”里生发新意,赋予其时代的内容。
熔荒诞、正经于一炉,化历史、现实为一体。一是以“古事为据,与古事若即若离”,二是追求荒诞的艺术效果,做到离其形而传其神,使本文到达深层次的思想领域和完美的艺术天地。
内容不仅讽刺了商品流通领域以权谋私、哄抬物价、凭空暴富的丑恶现象,而且深入表现了老百姓的艰难、忧虑以及他们对社会风气好转久望不来的强烈不安和知其必来的坚定信念。正是从一般人思考止步的地方起步的,因而课文的思想性显得尖锐、深刻、不同凡响。
因此,老杂文家严秀说:“愤怒揭发‘官倒’和买空卖空的投机发财行为的文章,何止千万篇,但刘征的一篇《庄周买水》何其优秀特出!”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人们纷纷经商去了,知识分子处境尴尬。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确实有些知识分子放弃了社会责任。
庄周看到涸辙之鲋,他心情怎样?庄周们看到人民的艰难时,他们的灵魂是不是重新回归了?信息时代,阅读学习既要“善假于物”,又要“善假于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谢谢各位评委,我的课说完了,再见。
9.文学类名著读后感1200字左右,四大名著除外的都可以,高中及以上人
我是猫:作者:(日)夏目漱石。
类型:现实。本文作者:愿咸与恒。
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主人公是一只猫,借一只猫的视角叙述了十九世纪初期以猫的主人为代表的一群知识分子的形象。这只猫呢,虽然只是一只动物而已,但在某些方面,看得比人还深刻。
比如关于人的相貌的评论,以及人类自寻烦恼的见解,都让人感到独到情节上好像没有什么可说的,都是一些日常琐事。主要写的是苦沙弥、迷亭、寒月、东风等一群看不起资产阶级,自己又寒酸,时而还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
比如书中的苦沙弥就十分羡慕那些情场老手,风流才子,虽然他自己明知道那些人不怎么道德。故事的主要线索是资本家金田想招寒月为婿,但却遭到了苦沙弥和迷亭的嘲讽,为报复苦沙弥便找了一帮学生不断骚扰苦沙弥。
最后寒月还是找了一位普通人家的女子,因为书生虽然迂腐寒酸,自有一番清风傲骨。而迷亭和苦沙弥也说寒月没娶金田家的小姐是三生有幸(挺解气的)。
尽管这帮书生有诸多缺点,但他们不向恶势力低头,不与金钱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值得肯定的。最后,善于谄媚的多多良三平娶了金田小姐。
而一只作为旁观者的那只猫,喝醉了酒,误入水缸当中,感到大彻大悟,十分感谢苍天,就此逝去。不过在结构上还是让人觉得有些松散,比如第一掌就出现的老黑家的那只猫,到后面就没有了下文,确有虎头蛇尾之感(我还一直盼着有什么伏笔呢)。
关于结尾那段结婚的议论,让人觉得作者很有先见之明。个性的发展使人变得越来越难相处,这是一种趋势,人们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虽然充满了自由,却也催生了——孤独,在现在这个社会,寂寞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病,试问有谁没有感到过寂寞呢?飞翔是一种幸福,虽然,需要付出迷茫的代价。
可以想去哪儿去哪儿,可是不知道该往哪里去走,只能原地打转,最后一事无成……叹叹。总体来说小说写的最好的地方就是关于某些哲理的评论,像关于人类相貌的,还有虚火上升之类的。
用风趣诙谐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真实而又深刻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