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对知识进行迁移和内化
一 、怎样的教学情境更具有教育教学价值 1.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相联系。
或者说与学生的已有经验相联系(课标中的要求),使学生有的可想,有的可分析,可引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活动。课程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不仅仅是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关注,更主要的是将教学情境中的现象或问题,与学生的已有经验产生联系,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信息,促使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2.与核心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有的教学情景很有意思,能够短暂吸引学生的关注,但是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这是目前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现状。
大多数老师能够用生活中的事实或现象直接引入教学内容,然后“纯粹地”讲解化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大大消减了教育教学价值。学生不但不关注,而且也不能让学生将化学知识与实际建立联系。
教学情境应该与核心的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促使学生建立生活背景中的化学知识形态。 3.良好的教学情境应该能够使学生产生问题。
有些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也知道,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 二、对于物质性质类知识可以创设比较性的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比较,新知识所特有的性质作为引起问题的出发点来创设问题情境,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轻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识。
如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时,我利用三只相同的气球内充氧气、二氧化碳、氢气,做成等大,创设比较情境,放手后,上升的气球内盛什么气体,性质如何?下降的气球内的气体性质又如何?再把下降气球放入大烧杯中,向里充二氧化碳,通过比较现象,二氧化碳的密度自然揭晓,用途也应蕴而生。入情入理,便于掌握,又体现了过程性。
三、针对有关化学原理、定律类知识可创设过程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设计从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来猜想与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金属的性质——金属活动性一节中,我创设了:“师傅老赵外出,临走交待刚来学徒的小李把散落在地面的锌片、铜片、铁片分类归拢一下,而小李也正想借此表现一下。
但没上几天学又缺乏社会经验的小李迅速收拾好了某金属片,而其它两种一时竟束手无策,你能通过所学猜他整理出来的是哪种金属吗?你还能帮他一下吗?说出你的理由、方案并准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知识迅速判断出小李整理出的金属片(意见很多,但都有理),又通过引导、学习、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了若干种方案,再经共同交流予以论证,最后再进行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方案,巩固了所学,并在学习、讨论、交流、实验中又产生了其他的问题,使得学生开拓了视野,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兴趣盎然,效果较好。
四、加强实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潜移默化。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
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必先要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若没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将难以顺应时代的要求。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必须在学生中树立创新榜样,尤其是在普通中学中,教师就更有必要这样做。例:在CO2与H2O作用生成H2CO3、H2CO3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通过对比实验用食醋、盐酸,从而得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实验的创新,增强了探索性,养成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习惯,既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堂实验奇、新、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创设实验情境在奇、新、变上做文章,力求注意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
例:在演示“物质溶解扩散过程”的实验,我们采用了化学投影仪,这样同一个实验变化实验手段,既增大了实验的可见度,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五、对于物质的制备、除杂类、计算类复习性之类的知识可创设经验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做到“量体裁衣”和“因需而设”,选择与教学内容学习主题直接相关的基础性经验问题,增强经验性问题情境的针对性,同时要注意其有效性。
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首先通过复习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思路“药、方、装、严”,来引导学生制定出二氧化碳的制取思路,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很自然的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并非所有的知识都予以问题化,都进行情境设计,那样会完不成教学任务,甚至会喧宾夺主,空摆花架子,没有实效性。
教师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知识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抓住重点和难点。
一般来说,那些能建立起广泛联系、迁移性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知识,。
2.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的机制有哪些
一 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1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后果。
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该观点认为,进行官能训练是,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与训练的形式,因为某些内容经常容易我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2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首先在知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并通过实验,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而任何一种官能的改变也只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训练某一官能并不能保证自动的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伍德沃斯后来讲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 经验类化理论贾德以水中打靶的实验说明了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
对原理学习的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4 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化得迁移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苛勒认为,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而对关系的发展、理解又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机制。5 分析—概括说前苏联心理学家谢.列.鲁宾斯坦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解释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
前一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二 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的中介,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组织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1 符号性图示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提出了符号性图示理论。当原有的表征与新的表征相同或相似时,即产生迁移,图示匹配或表征相同是迁移的决定因素。
2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和一种动作表征,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
3 结构匹配理论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时间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4 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三 学习迁移的整合机制从迁移的实质来看,我们认为它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我们的迁移理论,总称为经验整合说。整合是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整合通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同化、顺应与重组。1 同化性迁移例:已经掌握的“金属”概念对学习新概念“铝”的影响。
同化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上而下。2 顺应性迁移例:“铜、锌、铝”等概念的掌握对形成“金属”这种概念的影响。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3 重组型迁移重组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三人行考研辅导班提示:欢迎转载,但需要注明来源。
3.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一 早期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1 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心理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后果。
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
该观点认为,进行官能训练是,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与训练的形式,因为某些内容经常容易我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2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等人首先在知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并通过实验,认为学习中训练某一官能未必能使它的所有方面都得到改善,而任何一种官能的改变也只限于一定的活动范围。训练某一官能并不能保证自动的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联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伍德沃斯后来讲相同要素改为共同成分,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3 经验类化理论贾德以水中打靶的实验说明了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
对原理学习的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就越好。4 关系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化得迁移理论进行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苛勒认为,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越普遍。而对关系的发展、理解又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顿悟是迁移产生的机制。5 分析—概括说前苏联心理学家谢.列.鲁宾斯坦认为,概括是迁移的基础,概括本身是解释本质联系的那种分析的结果。
前一发生的内在机制是对两个课题的分析与概括。二 现代有关迁移机制的观点认知结构是迁移得以产生的重要的中介,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组织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
1 符号性图示理论以霍利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为代表,提出了符号性图示理论。当原有的表征与新的表征相同或相似时,即产生迁移,图示匹配或表征相同是迁移的决定因素。
2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着重研究了认知技能的迁移问题,提出了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产生式法则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法则包括一种条件表征和一种动作表征,条件表征用于再认情境中的特征模式,动作表征用于形成一种符号性信息。
3 结构匹配理论以金特纳等人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结构匹配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时间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若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
4 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为代表,提出了迁移的情境性理论,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三 学习迁移的整合机制从迁移的实质来看,我们认为它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我们的迁移理论,总称为经验整合说。整合是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整合通通过三种方式实现:同化、顺应与重组。1 同化性迁移例:已经掌握的“金属”概念对学习新概念“铝”的影响。
同化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上而下。2 顺应性迁移例:“铜、锌、铝”等概念的掌握对形成“金属”这种概念的影响。
顺应性迁移的根本特点是自下而上,原有经验结构是下位结构,新的经验结构是上位结构。3 重组型迁移重组指重新组合原有经验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这种经验的整合过程即重组性迁移。 ※三人行考研辅导班提示:欢迎转载,但需要注明来源。
4.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并概括其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习的基本理论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首先打出行为主义心理学旗帜的是(D )。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华生
2.以下心理学家不属于认知心理学派的是( )。
A.苛勒 B.斯金纳 C.布鲁纳 D.奥苏伯尔
3.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 )。
A.建构法 B.发现法 C.顿悟法 D.接受法
4.程序性教学实际上是( )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A.学习的操作性条件作用 B.观察学习 C.认知学习 D.认知同化
5.加涅的信息加工系统中的第二级是( )。
A.感受器 B.感受登记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6.苛勒在研究黑猩猩的学习时采用的实验是( )。
A.迷箱实验 B.迷津实验 C.叠箱实验 D.“三座山”实验
7.建构主义的理论流派中,在皮亚杰的思想之上发展起来的是( )。
A.社会建构主义 B.激进建构主义 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主义建构主义
8.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特点具有( )。
A.主观性 B.客观性 C.普遍适应性 D.永恒性
9.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属于( )。
A.机械学习 B.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10.在发现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 )。
A.促进者和引导者 B.领导者和参谋 C.管理者 D.示范者
11.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母亲对其不予理睬,这是(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惩罚 D.消退
12.以下心理学家及其理论匹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奥苏伯尔——认知发现说 B.苛勒——完形一顿悟说
C.托尔曼——认知目的说 D.加涅——信息加工理论
13.学生学习体操动作,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语言联结学习
14.学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后再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并对它们关系进行分析,这种学习属于( )。
A.信号学习 B.连锁学习 C.辨别学习 D.规则或原理学习
15.小敏原来很怕生人,上幼儿园后这种行为消失了。按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在小敏身上发生了( )学习
A.智慧技能 B.认知策略 C.态度 D.言语信息
16.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现象中属于学习的是( )。
A.蜜蜂采蜜 B.猴子攀爬 C.病症导致的行为改变 D.儿童模仿别人的行为
17.学生将茄子、白菜、青菜等归纳为“蔬菜”,这样的学习属于( )
5.怎样学习
迁移问题历来是学习理论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学习迁移的实质是什么?学习如何向新的情境迁移?怎样才能最有效地促进迁移?这些问题是探讨学习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的关键。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几种经典的迁移理论对这些问题所作的回答。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对学习迁移现象的最早的系统解释,它的心理学基础是欧洲从古代到近代一直比较流行的官能心理学。
(二)相同要素说
早在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士就用实验方法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挑战。詹姆士同他的几个学生一道采用实验法探讨记忆训练的迁移问题。他最后得出结论: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方法的改善。詹姆士的实验还比较粗糙,但为以后的实验工作开辟了道路。
根据这一理论,学校的课程应该列举在学校外或者在以后的课程中比较重要的种种情境的各个方面,并教学生们应付每种具体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