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的价格决定

1.什么影响价格,什么决定价格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①商品生产要遵循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②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等价”是指交换双方商品的价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等。货币出现以后,商品的价格却由货币来衡量,表现为价格。

等价交换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应该与价值相符合,因为价格由价值决定。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 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3、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商品的价格因供求关系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引起价格高于价值,获利较多,就会扩大生产,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流入这个部门,反之退出这个部门,价值规律就是这样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的,使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大体上保持平衡的。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商品是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的,当个别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他在和别人相同的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就多,又由于同种商品出售时,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换中获利就多,反之就少,或亏本。 这样就会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来降低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由于生产条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就多,发展就快,反之,则会在竞争中失败。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2.价格决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均衡价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 在现代经济学中,价格理论是最为基础的理论,其简要表述是: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反映供求。

生产者与消费者根据价格进行决策从而影响供求,进而影响价格,然后生产者和消费者又根据新的价格做出新的决策,如此循环最终可以形成某一价格,在这一价格下生产者要想生产的数量刚好等于消费者想要购买的数量,称这一价格为均衡价格。这一理论解释了均衡价格的形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价格,却往往不等于均衡价格,甚至可以说极少有可能现实价格正好等于均衡价格。对此,现代经济学给出了另外一个理论,来解释具体价格是如何在交易中形成的,即边际效用理论。

首先,价格并不是某种商品的货币衡量,货币只是交易的媒介。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都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易,价格实际上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率。

可以用一个事例来说明边际效用理论是如何解释价格在交易中的形成。为了简便起见,先研究两人两物的交换情况,分析之前先做两个假设:一是假定两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偏好;二是交易不会发生交易成本。

设想张三和李四两个人共有10袋粮食和6件衣服,其中张三有7袋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有其余的3袋粮食和5件衣服。一种可能情况是张三由于占有较多的粮食和较少的衣服,在他的主观评价中,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即减少一袋粮食的边际收益比上增加一件衣服的边际收益)很低;李四则相反,由于它拥有较多的衣服和较少的粮食,所以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较高。

假定张三那里粮食对衣服的边际替代率为1/2,也就是说它愿意用1袋粮食交换1/2件衣服,李四对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为3,愿意用3件衣服换1袋粮食。上面两人两物的世界中,由于张三对衣服的相对评价较高,李四对粮食的评价较高,于是提供了通过交换来增进各自利益的可能性。

这时,张三只要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他就会感到增加了自身的利益,李四只要能够用少于3件的衣服换的一袋粮食,也会感到自身利益的增加。因此,只要在一袋粮食交换多于半件衣服但少于3件衣服的相对比价区间成交,他们都会得到增加的收益。

比如说以1袋粮食交换1件衣服即1:1比价成交,张三和李四都会感到利益增加。因为,张三得到了他评价更高的衣服,李四获得了他评价较高的粮食。

如果张三和李四衣服和粮食的边际替代率不等,他们还将继续交易直到相等为止,如果相等,衣服对粮食的比价就是1:1。一般而言,只要两个交易者边际替代率不同就会存在交易的可能,只有在边际替代率相等的时候交易才结束。

现实生活中的更为复杂的情况与两人两物的交易模型本质上是相同的。现代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解释具体价格的形成,而具体价格又始终围绕着均衡价格并趋于均衡价格。

[1] 这时,我们注意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语——“效用”。经济学把消费者从商品和劳务消费中得到的满足水平称作效用。

效用在本质上是人们对消费所带来的收益的主观体验和评价,也就是说边际效用是一种主观意识。而价格是两种商品的交易比例,是客观存在。

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即主观意识决定了客观存在,这明显与我们初中就学过的唯物主义哲学相矛盾。因为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

我们应该怎样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首先,在现代经济学中,供求关系决定均衡价格与边际效用决定价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消费者消费商品和劳务固然是为了得到某种满足,生产者进行生产也是因为他预计产品卖出去后得到的货币可以消费其他的商品和劳务得到满足,所以市场上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在用自己所拥有的某种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易,只不过生产者多了一个货币媒介而已。

由于均衡价格只不过是大量交易者根据自身的边际效用进行交易的结果,所以供求关系与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决定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长期自然价格理论 既然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那么供求关系是由什么决定的,隐藏在供求关系之后的因素是什么呢?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是这个形状、在这个位置,而不是别的形状、在别的位置?为什么供求曲线与需求曲线要在这个点相交?作为一个信奉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人,要解释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效用这种主观评价的东西上着手,必须找到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来解释价格的决定问题。

在现代经济学中,一般来说交易都是自愿的,每个人都想付出尽可能少的成本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强迫其他人进行交易,无论交易的双方是买者还是卖者都不愿意吃亏。换句话说,交易双方都只能进行等价交易,即交易双方都存在着某种相等的客观要素。

那么这一客观要素是什么呢? 我们注意到,在现代经济学中,还有一个价格决定理论,叫做长期自然价格理论。它是假设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在长期中企业能够自由的进出市场来讨论价格的决定情况的。

我们假设每一企业都得到了生产一种商品的同样技术,并进入了购买生产投入的同一市场。因此,所有的企业和所有的潜在企业都有相同的成本曲线,它们所确定的产量都会使边际成本等于价格,以求得最大利润。

进入与退出这种类型的。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