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对地主以及知识分子的影响

1.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大体上以同盟会的成立为标志,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的作用主要是在思想上、组织上以及民主革命的基本原理、纲领等各方面,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后一阶段的作用,主要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下,在思想战线上与改良派进行斗争;在革命实践上,联络会党,发动新军,进行了武装斗争,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前一阶段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传播民主革命思想。

陈天华、邹容和章炳麟的宣传活动代表着三种类型。陈天华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把要救国必须推翻清政府的道理,讲说得淋漓尽致。

他的《警世钟》、《猛回头》和《狮子吼》,反映着当时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频临危亡时的巨大悲愤。邹容的《革命军》以明朗的语言,宣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口号、纲领、政策和原理。

如果说陈天华、邹容的宣传活动,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那末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则对地主资产阶级或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地主士绅有着深厚的影响,促使他们从改良主义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二、组织革命团体。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科学补习所等革命团体,虽拥有各自不同的社会基础,但主干是知识分子。 三、提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

先进的知识分子提出推翻清政府,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把这场革命斗争提高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水平。 群众的革命运动,促使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迅速革命化。

他们传播的民主革命思潮又启发着人民群众的觉悟。反帝爱国运动、抗捐抗税斗争、会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活动,相互激荡,组成滚滚向前的民主革命怒涛,猛烈地冲击着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孙中山的建议下成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制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把各种革命势力和人民群众,统一在反清的共同目标下,形成一支革命力量。据现有资料和回忆录的统计,1905年至1907年间加入同盟会的三百七十九人的社会成份是:留学生和学生三百五十四人,有功名的知识分子十人,教师和医生八人,中、小资本家六人。

知识分子占居绝大多数。他们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下,主要展开了以下几方面的革命活动: 一、与改良派进行了尖锐斗争,从根本上摧毁改良主义的思想阵地。

二、参加和组织了武装斗争,促进着民主革命的发展。许多知识分子宁肯冒着生命危险去作封建专制统治的叛逆,而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去充当清政府的奴才。

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他们以亲临武装斗争第一线为夙愿,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在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七次在华南的武装起义中,许多知识分子摈功名利禄于度外,置生死安危于不顾,冲杀在硝烟烈火之中,表现了灼烁的爱国热情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三、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播下革命种籽,传播革命火花。一些知识分子加入同盟会后在各地建立许多地方性革命团体,通过会党和新军发动群众。

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中显得特别活跃。中国知识分子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这种传统的民族意识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结合,从爱国发展到革命,挥发出强烈的战斗性。

而中国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封建意识形态发展得完备而成熟,弥漫于古国的大地,要唤起人们的觉醒,需要一个启蒙运动。可是挽救民族危机已是燃眉之急,这样,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是挽救民族危机与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紧密结合,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与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密切联系,启蒙运动与武装革命并行。

处在这样的历史时代,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就特别显现出来,成为民主革命思潮传播的桥梁,民主革命斗争的先锋。 辛亥革命打倒了清政府,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知识分子为了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洋溢着爱国的热忱,用热血浇灌着独立、自由、平等之花。

他们的斗争,打开了人们思想的闸门,思想解放的洪流奔腾向前。但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中华民族仍在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呻吟,人民大众还在封建军阀的暴政下哀号。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每次大的革命运动,总是一场大浪淘沙。

曾经满怀豪情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又带着时代赋予的特点和风貌,优点和局限,经受着时代浪涛的冲刷。有的被反动派残杀了,有的消沉退隐了,有的连整个身心都被黑暗所吞噬,有的加入反动派行列变成“新贵”、或帮凶、或“帮闲”,有的招唤封建主义的幽灵鼓吹复古,有的乞怜帝国主义的施舍甘当洋奴,也有的幻想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

更多的是迷惘、彷徨和怀疑。血腥的现实促使他们猛醒,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他们看见了光辉的未来,不久迎来了五四运动,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开始了新的征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知。

2.简要谈谈思想解放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1)内容:①魏源,林则徐主张”向西方学习”;②洪秀全,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③洋务派与顽固派论战. (2)特点:①先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革命领袖探索救国道路;②向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③显示出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起步;④”师夷长技”,深受工业革命的影响;⑤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 (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②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2)特点:①中国先进分子在认识西方问题上进入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②由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④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学习西方的经济,政治制度已从书本和口头上变为了资产阶级的实际行动,相继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④从学习日本走改良道路转变为学习欧美走革命道路. (三)新文化运动前期:发展到学习西方民主精神与科学思想. (1)内容:1915年开始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陈独秀等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以西方民权,平等和进化论思想为指导,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极大地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 (2)特点:①矛头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思想,从而使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封建主义问题上比维新派和革命派更为彻底;②既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又是一场文学革命;③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存在着绝对倾向. (四)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日益传播. (1)内容:①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②李大钊开始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③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④”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⑤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⑤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体现了当时的时代潮流. (2)特点:①由学习西方转向”以俄为师”;②由学习资本主义文明转向接受社会主义思想;③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④新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广泛流行. (五)中共成立以来:由照搬苏联模式到”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摆脱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错误指导,走井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胜利.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六)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迄今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己经有过四次思想解放: ①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 ②第二次发生在1992年,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 ③第三次发生在1997年,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 ④第四次发生在2001年,围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