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议会改革知识拓展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议会民主的扩展

1638年,苏格兰的贵族和资产阶级为了保卫自己的政治独立,发动了全面的反英战争。

1839年,苏格兰军侵入英境,查理一世事出无奈,只好同苏格兰军议和,同意不干涉苏格兰的内部事务,并给予军事赔款。1640年,英国经济发生恐慌,查理一世一筹莫展。

而苏格兰军得不到赔款就不肯离开英格兰。在这种危机情况下,查理一世只得向议会求援,于1640年4月13日重新召开议会。

新选出的议会议员,多半是新贵族,而且过去反对派中的那些著名领导人如约翰·皮姆、约翰·汉普顿等又都当选。议会开幕后,他们立即向国王提出惩处他的宠臣和停止没有经过议会同意的非法税收等要求。

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在同年5月5日又解散议会。这次议会由于存在的时间只有三个星期,史称”短期议会”。

查理一世解散议会以后,5月6日,伦敦市民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参加这次游行示威的主要有帮工、学徒、水手、搬运工、码头工人和日佣工人;还有不在行会以内最贫苦的手工工人。

除了伦敦市民外,在农村中也发生了农民的骚动。从1640年春到夏季,农民运动不断扩大。

此外,苏格兰对英吉利展开了攻势,并占领了英吉利北部的诺森伯兰和德拉姆两郡。英国国内的政治气氛异常紧张,革命形势已经成熟…… 这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英国的社会状况,它所反映的是革命前英国资产阶级给能够气氛的热烈,仿佛资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势不可当,志在必得。

而历史没有因为气氛的热烈而使得革命从一开始就取得成功。随着历史的发展,”暴力革命”在英国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过程中却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相反资产阶级改革却成了决定因素。

就整个英国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而言,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自1640年议会以后,经历了两次内战、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1688年”光荣革命”,直到1688年才完全确定。

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次的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交替,而在这些交替过程中,暴力革命并没有进行到底;资产阶级改革却在其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得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完全在英国确立下来。这便使得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成了一场没有流血和牺牲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或者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改革中的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也好,改良也罢,总之在英国是成功了。

英国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建立起来了。资产阶级改革之所以在英国能够成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是由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决定的。

本文就将对此进行一番浅显的分析。 (一)英国资产阶级改革成功的经济根源。

十七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中已经产生,并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特别是它之深入农业,为英国资产阶级改革的成功创造了条件。英国的呢绒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曾被誉为”民族工业”。

不列颠的群岛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水草丰盛适于畜牧和养羊。因而英国农民自古以来多半都以养羊为副业,出卖羊毛,为英国和周边国家的呢绒工业提供原料。

早在十五世纪以前,英国便向西欧大陆输出羊毛,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羊毛产量的不断增加和新航路的开辟、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英国更是加大了羊毛和呢绒的输出。此外,英国的采矿业、冶金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就是因为这样,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国内已经有了许多分散的毛织品手工工场。

十六世纪英国的农村不仅出现了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经营的农场和牧场,还出现了许多摆脱了封建行会制度的束缚而在离城市较远的农村中建立起来的采矿、冶金、纺织等工业。英国农村已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和农业的发祥地。

新航路开辟以后,荷兰佛兰得的毛织工业得到了飞跃发展,羊毛价格昂贵,养羊成了有利可图的事业。另外由于海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大量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这使得贪婪的英国贵族地主改变了土地的经营方法,用强制手段驱除佃农,圈占土地从事养羊,掀起了一场”圈地运动”。后来,由于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圈地大多数又以经营农场为主,出现了许多大的农场。

圈地运动虽然给农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却加剧破坏了风金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经济基础,为英国资本主义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雇佣劳动力,促进了资本主义农场的建立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前,英国社会已经注入了很多的资本主义因素。

也就是说,在革命以前,英国的社会已经资本主义化了,只不过政治制度和形式还是封建君主专制。所以说,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只不过是一种政治制度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不是经济上的变化,因此不必进行太多的”革命”,只需要”改革”,就可以达到资产阶级所要求的状态。

英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为这种改革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所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到底还只是一种改革。

2.十九世纪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英国在19世纪三次与时俱进的议会改革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1884年议会改革。

第一次:1832年议会改革。

1832年议会改革是19世纪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英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行的争取同土地贵族重新分配政治统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改良运动。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内容:取消“腐败选区”的议席;分配给新兴工业城市席位;放宽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第二次:1867年议会改革。

1867年议会改革是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寡头统治,争取扩大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改良运动。

19世纪50—60年代,资产阶级发展更为迅速,已经取得政治地位的关于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结成更为紧密的联盟,采用自由主义政策,借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自己的统治。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也在争取自己的权利。

内容:重新调整选区,取消“腐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分配给新兴城市;进一步降低了选举资格限制,扩大了选民范围。

意义:(一)工业资产阶级从此具有主宰地位,进一步消除了英国议会制度中的积弊和腐败之风,彻底打破了以前贵族在议会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二)由于选民扩大,政党要站住脚,必须成为群众习惯的党,极大地推动了政党政治的发展,使争取选民成为政党活动发核心。(三)保守党已转变为代表资产阶级的党。(四)工人暂时被笼络,但从长远看来,也给工人政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1884年议会改革。

1884年议会改革是英国资产阶级为巩固资产主义议会民主而进行的政治改良运动。

19世纪末随着英国工业垄断地位的丧失,资产阶级两大政党自由党和保守党之间的差异日益缩小,他们都采取对内实行微小改良,对外加强侵略和扩大殖民地政策,农业工人仍被排除在选举大门之外。

内容:再次扩大公民权;重新规定选民的财产资格;建立一种新的内部服务资格,主要是给在郡的工人,尤其是农业工人的选举权。

意义:没有选举权的农业工人终于获得了选举权,但仍然受到财产资格的限制。

三次改革带来很多的启示:整个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级围绕着议会选举改革实现普选权而持续斗争,但始终以一种平和的,非暴力的方式出现,体现了英国民族特性在政治领域内的凝结,适时而变,和平渐进。英国这种渐进妥协的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力求找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点,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平衡,避免激进革命带给社会的损害。当然必须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能一味妥协。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是不可阻挡的,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来完成,改革要适时得法,于时俱进。

3.英国的议会改革的内容、背景是什么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又召集了一届议会,史称“模范议会”, 国王、贵族、骑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形成政治联合,除了大贵族和教士外,这届议会还固定地由每郡派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派两名市民代表参加,因而较“大会议”前进了一步。由于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根本利益上息息相关,也有比较多的共同话题,因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他们往往集聚在一起,互通信息,共商对策。从1343年起,他们开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单独聚会,逐渐形成了平民院(下议院)。贵族和教会长老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组成了贵族院(上议院)。英国两院制便发源于此。但是,不管是模范议会,还是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还不同于近现代意义上由全民普选产生的议会。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到了14世纪,议会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议会又是各种政治事物尤其是国王大臣所犯的渎职罪的最高裁判所。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以后英国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联合,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4.英国第一次国会改革都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革

公元1830年10月,英国辉格党首领格雷伯爵受命组阁。

公元1831年12月,格雷内阁提出了国会改革法案。法案虽在下院通过,但又遭到上院否决。

格雷决心不再让步,遂于公元1832年5月8日宣布辞职。国王威廉四世拟请托利党威灵顿组阁,激起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群众普遍不满。

要求改革,反对威灵顿的群众运动浪潮迅速高涨,形成了“五月危机”。在内外夹攻下,国王被迫收回成命,召回格雷。

公元1832年6月4日,改革法案终于在两院通过。7日,经国王批准生效,成为法律。

这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国会改革。国会改革法正式名称是“英格兰和威尔士人民代表修正案”。

法令全文中关于选区的调整和议席的重新分配的规定如下:取消56个人口不满2 000的衰败选区及其选派的 111名议员名额;30个人口在2 000到4 000之间的选区各减少1个议员名额;另有1个联合选区的议员名额由4个减至2个。空出来的143席,分配给人口增多又无议员席位的大中工业城市和一些名额不足的郡:65席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65席分配给英格兰工业发达的各郡;8席分配给苏格兰;5席分配给爱尔兰。

苏格兰议员名额自46人增至54人; 爱尔兰自100人增至105人;英格兰和威尔士自512人减至499人。关于选举权的规定如下:在郡选区,凡年净收人不少于40先令以上的男性自由持有农享有选举权;凡年净收人在10镑以上的公簿持有农或租期在60年以上的长期租地农和凡年净收人在50镑以上, 租期在20年以上的短期租地农或每年真诚按时纳租50镑以上的任意租地农,都享有选举权。

在城市选区,凡在其居留地占有年净收人10镑以上的房屋持有人,享有选举权。公元1832年的国会改革只不过满足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广大工农群众仍旧没有获得选举权。

工业资产阶级在国会中获得一定数量的席位,和土地贵族、金融资产阶级结成联盟,共同统治英国。

5.英国1832年国会改革内容和意义

改革内容:

(a)选举名额重新分配:取消衰败市镇的选举权,将空出来的名额分配给新兴城市.

(b)选举权范围扩大:规定国会议员选举的统一办法,使家境小康的成年男人都获得选举权(仍有财产限制).

(3)影响:

a.选民人数增多,参政权扩大.但以中产阶级为主,反而工人阶级未受重视.

b.树立改革的典范,为不流血革命.19世纪英国两大政党自由党,保守党,为争取选民支持,均以政治社会改革作为诉求.

c.两党在组织上从议会内的团体扩展为具有全国规模的大党,并逐步演变成自由党和保守党,对英国两党制的确立也具有很大意义这项改革对促进资产阶级制度的民主化具有积极意义

d.1832年改革促进了英国社会制度的近代化

6.请高手帮我用高中知识解答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过程

1819.8.16.曼彻斯特比广场约8万工人、手工业者等集会,要求取消谷物法,实行普选权,给人民自由,但遭到警察和骠骑兵的镇压,史称“彼得卢屠杀”。

19世纪末工人运动高涨,农村也不断发生农民骚动。

1830.法国爆发七月革命,这给英国人民极大鼓舞,改革运动推向前进。

1830.11.首相查尔斯格雷组阁,希望用改革避免可能发生的革命,设计出社会改革方案,遭到托利党保守派反对。

1832.国王威利四世让惠灵领组阁,遭到重重阻拦后,召回格雷。

1832.6.4.改革法案提交上院审议,由于国王册封了一些贵族且反对派受大势所趋,未出席会议,法案以多数票通过。

1832.6.7.法案由国王批准生效,成为1832年改革法案。

7.英国的第三次议会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面对选举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19世纪80年代,格拉斯顿政 府着手进行第三次议会改革。

1883年,议会通过《取缔选举舞弊法》,第一 次以法律的形式对选举开支作了规定,从而使任何候选人都能负担。1884 年,议会又通过《人民代表法》议案,使乡村工人和城镇工人一样拥有了选 举权。

1885年,《议席重新分配法》得到两院批准而成为法律,工业中心和 人口繁盛的区域在代议制度中从此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伟 大的变革之一。第三次议会改革扩大了政治民主,使工人参政成为可能,为 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