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体常识中脊柱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脊柱亦称脊梁骨,是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由24块 椎骨、1块慨骨和1块尾骨借椎间盘、轫带和椎间关节连接 而成,并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
长期卧床与长 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毫米,主要原因是因为站立 时椎间盘受压缩可变薄,因此脊柱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 有差异。 脊柱的正面观: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变大,至骶骨底 最宽阔,这是与人体直立时脊柱下部负重较上部大而相适 应的。
耳状面以下,由于重力骤减,骶骨和尾骨的形态也随 之迅速变小。脊柱的侧面观: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两 侧有纵行的背侧沟,容纳背部的肌肉。
颈部棘突短,接近水 平位。 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覆瓦状。
至腰部棘突又趋 于水平位。侧面可见颈、胸、腰、慨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 和腰曲向前凸,而胸曲及慨曲向后凸。
脊柱的弯曲使脊柱 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缓解震荡并与人体的重心维持有关。 它和其他部位配合进行各种复杂动作,犹如飘动的彩带,形 成人体多姿多彩的体姿。
脊柱可进行前屈、后伸、侧屈、旋 转和环转运动及其他复杂组合动作。
2.人类对脊柱有哪些了解
生物是逐步由低等的脊椎动物如鱼类,逐步经过两栖、爬行的阶段而进入到哺乳类。
在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脊椎动物脱离水域、登陆上岸,是一个重大的转变。动物在水中是无承重的,而在陆地上的运动则要抵抗重力的作用,这个进化的过程动物界用去了几亿年的时间来完成。
脊椎是动物体内骨骼结构中最重要、最复杂的部但是这种需要几亿年才定型的特殊结构,却在一百万年左右的时间由四肢爬行演化为我们今天的直立形态。爬行动物或其他哺乳类动物的脊柱是横着的,这样的构造是拱顶形的构造,由脊柱和四肢来均衡地支撑身体的重量,脊柱的受力是均匀的。
但人类由于进化后的直立,使脊柱从“房梁”变成了“立柱”,这样的 构造使各部分的椎骨受力不均。在人类由原来的上肢支 撑上半身的重量,变为颈、胸、腰椎支撑上半身重量, 以及两臂所提重物和日常活动带来的影响下,同时在受 力不均的状态下将力量传递到下肢。
因此,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脊柱是非常脆弱的。例如,人类能够将身体后 仰,把脊柱向后弯成弧形,是世界上唯一能做出向后弯 腰动作的哺乳动物。
当人在做这种运动时,就会觉得下 背部紧绷,这正是因为压缩负荷增加,脊柱间的纵向关 节彼此挤压造成的。由于下脊柱是弯曲的,所以脊椎骨 必须长成楔形:宽的部分朝前,窄的部分朝后。
下背部 的负荷最重,楔形的弧度也最大。人类如果没有经过长 期的锻炼,贸然举重物或伸展过度,都有可能导致最末 端的脊椎滑脱或被压扁,引起疼痛;或者压力使脊椎背 部的脆弱结构受损,导致骨折。
这种危险是不会在其他 脊椎动物身上出现的,因为它们不能直立行走。 因此脊柱承担负荷过重、动作姿势不标准、老年脊柱的退化等原因,容易造成脊柱本身的很多病变,而由这些病变还会造成其他部位的疾病。
据中华脊柱医学论坛的统计,由脊柱问题而引起的相关病症达一百种左右。 。
3.脊柱的功能有哪些
脊柱为人体的中轴骨骼,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 护和运动等功能。
人体直立时,重心在上部通过齿突,至骨盆则位于第2骶椎 前左方约7cm处,相当于髋关节额状轴平面的后方,膝、踝关 节的前方。脊柱上端承托头颅,胸部与肋骨结成胸廓。
上肢借助 肱骨、锁骨和胸骨以及肌肉与脊柱相连,下肢借骨盆与脊柱相连。上下肢的各种活动,均通过脊柱调节,保持身体平衡。
脊柱 的4个生理弯曲,使脊柱如同一个弹簧,能增加缓冲震荡的能 力,加强姿势的稳定性,椎间盘也可吸收震荡,在剧烈运动或跳 跃时,可防止颅骨、大脑受损伤。脊柱与肋、胸骨和髋骨分别组 成胸廓和骨盆,对保护胸腔和盆腔脏器起到重要作用。
另外,脊 柱具有很大的运动功能。
4.成年人体的脊柱由哪些组成
成年人体的脊柱一共由24块骨头组成,其中包括颈椎7块、胸椎12块和腰椎5块,此外还有1块骶骨和1块尾骨,他们分别借助于韧带、关节和椎间盘同脊柱的主体部分连接在一起。
人类能够直立自由行走,基本上便是靠这24块连接在一起的骨头起作用。从脊柱所处的位置看,自然也可以明白其重要性。
脊柱处于身体的正中间位置,上端接有颅骨,下端可抵达尾尖部分,其上部较长而且活动的幅度也比较大,这也正好适合人类多是用上半身来操作事物的特性。如果仔细观察人体解剖图,你会发现上半截的脊柱就好像是一个支架,我们胸腔和腹腔的五脏六腑都是靠这个支架才能固定住的。
相对来说,脊柱的下半截比较短,而且也比较固定,这样一来人身体的大部分重量就会由这里来承担,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震荡也会通过此处传递到下肢,并起到减震的作用,以保护人体的生命安全。脊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正是因为其重要性。
但脊柱并没有像身体上的其他骨骼一样质地坚硬,它是一段相当柔软且可以保持着相当大活动幅度的结构。 随着身体的运动以及承载重量的不同,脊柱的形状会发生相当大的改变。
整个脊柱的3/4是由椎体构成,1/4由椎间盘构成。脊柱的活动程度,取决于椎间盘的完整性。
相邻的脊椎骨关节之间是否能够保持和谐的运动状态,决定着身体是否可以进行正常活动。当出现长期久站、久坐或者姿势不正确、过于负重的情况,便更容易出现脊柱错位。
在脊椎骨之间,有许多坚强的韧带把这些独立的骨头连接在一起。因为韧带的特殊存在,不同的骨节相互之间才能够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具有关联性的脊柱形状。
虽然每个脊椎骨的各自活动范围很小,但通过串联反应后,脊柱的活动范围就会增加许多,人体才能够完成起立、下蹲、扭身、弯腰以及后下腰等动作。 对这一系列的串联作用起到极大帮助和决定性作用的组织,是椎节之间的韧带。
韧带是一种结缔组织,一般呈黄色,所以也有人把其叫作黄轫带。黄韧带的弹性非常大,其一方面会尽最大的限度来让身体保持自由活动;另一方面,其自身所具有的紧缩性还能防止因过度牵引而对身体造成损伤。
这就像是安装在门后面的弹簧一样,既可以让人自由开门,又能够随意关闭。脊柱的后侧由各椎骨的椎弓、椎板、横突及棘突组成。
彼此借韧带互相联系,其浅面仅覆盖有肌肉,比较接近体表,易于碰触。如果脊柱的后部发生病变,其表现也易穿破皮肤而明显表现出来。
常被人提起的脊髓就藏在脊柱前后两面的椎管里面。 如果脊柱的椎体破碎而对脊髓造成挤压,哪怕是有微量出血,甚至只长出一个肉芽组织,都有可能引起身体瘫痪的严重后果。
脊柱的存在,还对脏器具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胸椎的前侧和胸腹内的内脏器官紧密相邻,在保护脏器的同时,还担负着保护通往脏器的神经、血管等微组织的重任。
但由于在胸椎和内脏之间仅有一层非常稀薄的疏松组织起着隔离作用,所以一旦胸椎椎体遭到了破坏,就极有可能造成身体内出血。平时注意对脊柱的多加保护,无疑等同于在保护自己的生命。
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快节奏生活和压力增大等因素,都会对颈椎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有很多疾病和身体不适都是由颈椎病引起的!研究证明,即便是现代人类,也还没有完全进化到可以长时间保持直立式生存的状态。
而每天的活动又纷繁复杂,所以很少有人能尽量保持正确的身体状态,这对脊柱造成的损伤是极大的。这也是现代人总是病痛不断却又找不出病因的最主要原因。
要想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就必须先了解自己身体里的那根支架。只有脊柱健康了,我们的一切活动才有可能回到正常的轨道上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