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1.心理学上的同化顺应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从生物学移植到心理学和认识论中的概念,它们的最早提出见于1936 年出版的皮亚杰的《儿童智力的起源》一书。顺应指的是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

顺应: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

同化:夫妻、父母、子女、朋友、师生间,容易引起同化作用。

扩展资料

在皮亚杰的学术生涯中,他的许多观点,在后期比之早期有重要的变化和发展。然而,对于同化和顺应,皮亚杰早期和后期的观点却是相当一致的。在他后期的重要著作《皮亚杰的理论》中,他以新的形式详细地说明了同化与顺应的概念。皮亚杰说:“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机体的正在形成中或已完全形成的结构内。”可以用公式表达为:T+I→A T+ E 式中,T是一种结构;I是被整合的物质或能量;E是被排除的物质和能量;A是大于I的系数,它意味着这种结构的强化是借助物质的增加或运算效率的增加。

皮亚杰指出:“生物的同化如果没有它的对立面—顺应,从来不会自身单独存在。……我们把同化性的图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称为顺应。”皮亚杰认为,同化与顺应的一般概念,不仅适用于生物学,而且也适用于心理学与认识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顺应

2.教育心理学同化和顺应的区别,最好有例子

教育心理学同化和顺应的区别是一个是融入,另一是屈服。

同化是全部无条件的顺从。同时同化更有包容性。

顺应:如从吃奶改为吃饭,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机体动作。

同化:夫妻、父母、子女、朋友、师生间,容易引起同化作用。

同化的简介

同化(Assimilation),是指文化环境不同的个人或团体,与另一不同的文化模式相接触,融合成为同质的文化单位而言

也是社会学所称社会互助的另一方式。换言之,同化的内容是文化,同化的过程是本国的文化,吸收外来的文化,而与之结合。

或相反的,使外来文化消灭,而与本国文化相符合。在同化过程中,个人或团体因与另一文化团体直接生活在一起,

3.同化和顺应,有人能简单直白的介绍一下吗

同化和顺应都是属于心理学中的概念。

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例如,已有的认知结构是鸟是有羽毛、有喙、会飞的动物,会把麻雀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原有认知结构不发生变化。

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例如,有一天去动物园接触到了鸵鸟,动物园管理员告诉我们它也是鸟,这时就需要把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会飞去掉,所有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扩展资料

概念中的同化:

概念获得的主要方式“概念的同化”。概念获得,实质上就是理解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个体获得概念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的形成是个体从大量的例子出发,从他们的实际经验的概念的肯定例证中,以归纳的方式抽取出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某些初级概念。例如:带领学生从具体的钝角、直角等三角形中去总结出三角形的定义。

概念的同化是概念获得的主要方式,学习者也可以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例如:先把三角形的定义以结论的方式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把定义在学习中去推广。所以概念的同化其实也是类似下位学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顺应

百度百科-同化

4.如何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

同化和顺应之间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具体分析如下:(1)二者之间的对立①同化是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即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客体(外界事物)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它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②顺应是指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它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2)二者之间的联系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当已有的图式不能解决面临的问题情境时,就产生了皮亚杰所说的不平衡状态。个体很自然地会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调整这种不平衡。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实现认知发展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使你满意,如果满意记着加好评。

5.谁能帮我举例说明同化与顺应

同化与顺应是皮亚杰用于解释儿童图式的发展或智力发展的两个基本过程。

皮亚杰认为”同化就是外界因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也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也可以说,同化是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本质上是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见床上的玩具,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婴儿手够不着(看得见)时,他仍然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情境(远处的玩具)。

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同化的概念不仅适用于有机体的生活,也适用于行为。顺应是指”同化性的格式或结构受到它所同化的元素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

“也就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也可以说改变认知结构以处理新的信息(本质上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情况)。

例如上面提到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地,他抓到床单一拉,玩具从远处来到了近处,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

6.心理学上的“同化”与“顺应”是什么意思

同化、顺应都是生活心理学常用的手段,结果都是顺从,但是过程不一样。

“同化”更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认同你的想要的结果。“顺应”更多利用你的“权威”得到对方的认可。顺应比同化更有强制的手段。

举个简单的例子:

现在很多儿童心理学家在治理问题儿童的事件中,更多是让问题儿童放在正常儿童的环境中,用其他人的行为来影响问题儿童的认知。例如有的小孩怕小狗,但是将其放在不怕小狗的儿童一起做相关游戏,他慢慢会被其他儿童影响,从而达到不怕小狗的治疗目的。–这就是同化。

日常的广告,会请来明星代言,其就是用明星的地位来影响日常人的行为,既然明星都认同了,那我们选择最起码不会错。例如很多人购买东西就会认牌子,最起码牌子的东西不会有大问题,这就是顺应的结果。

你可以分析一下“加多宝”的广告语,有两句话我感触比较深–大家都在喝、销量冠军。这个大家就是有通话的作用,后者则有顺应的作用,给你选择其的理由。

7.同化、顺应是什么意思

同化原为生理学概念,指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社会学借用此概念,指不同文化单位融合成一个同质文化单位的渐进或缓慢的过程。 顺应(accommodation) 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含两种不同的调适:一是人际关系的调适。它是人们为了避免、减少或消除冲突,和谐、融洽地共同生活,一方或双方部分地改变其思想、态度和习惯,以适应对方的过程。

一是人与环境关系的调适。除地理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环境的调适。

其调适很少涉及人类遗传特质的改变,主要是人类社会特质的改变。这是一种文化调适,与动物的适应环境相区别,故称人类的调适为顺应。

顺应的主要方式为:①妥协。冲突双方在不分胜负的情况下互提条件,相互让步,以达到息争的目的。

②和解。互动双方放弃成见,由仇视转变为友好。

妥协与和解的实现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双方直接洽谈与协商,在外界不介入的情况下达成协议;二是双方无力解决,由第三者出面探讨争斗双方和解的可能与妥协的条件,并作出双方均可接受的裁决,以约束双方的行动。③容忍。

指互动双方在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作根本改变的情况下的一种自我克制,以避免无谓的冲突。

8.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是什么意思

这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概念,也是认知心理学的雏形——日内瓦学派对认知过程的解释。

1、同化是指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转换,以使它符合现有的认知方式,尽管这种转换可能会使信息受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2、顺化是指儿童在习得新的知识之后,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3、平衡化指一种动态的认知识过程,其目标指向更好的平衡状态,一般出现在新旧信息势均力敌、一方无法完全吃掉另一方的时候; 4、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也是皮亚杰认为认知加工(同化、顺化、平衡化)以后在人脑中的结果。

%title插图%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