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Y房颤与室颤的知识
房颤是由于心房内多个异位起搏点无规律的发出冲动,致使心房各部产生极不协调收缩与舒张(即心房肌各部处于各不相同的收缩与舒张时期,没有统一的步调),这样的结果是心房失去排血功能。同时由于大部分异位冲动会落在其他异位冲动及房室结的不应期而不能下传,而能够下传的冲动由于没有固定的间隔,又会落在房室传导系统及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不同时期,因而也引起心室的无规律收缩,心室射血功能受到影响。体检时可见患者心律及脉搏不齐,节律和强度不等,毫无规律。
同理,室颤也是由于心室内多个异位起搏点无规律的发出冲动,致使心室各部产生极不协调收缩与舒张(即心室肌各个部分处于各不相同的收缩与舒张时期,没有统一的步调),这样的结果是心室完全失去排血功能。由于心室完全失去排血功能,形成和心脏完全停止跳动一样的结果,组织及脏器立即失去血液供应,临床表现为猝死,患者立即昏迷,摸不着脉搏、听不到心音、测不到血压、瞳孔散大等等。
2.心房颤动是什么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对生命有着潜在威胁。
但调查显示,目前公众对于房颤的症状、危害和治疗手段普遍缺乏了解。在2009年7月26日召开的全国心血管专家高峰论坛上,有关专家呼吁公众高度重视对房颤认识和防治。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疾病,极易造成心力衰竭和卒中等严重心血管并发症,从而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教授介绍,尽管65岁以上人群患房颤的比例高达4%,但一项包括中国等11个国家在内的国际调查显示,公众对房颤的症状、危害和治疗手段等普遍缺乏了解。
大约有15%到35%的房颤病例临床表现为没有症状,患者因此常常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治疗。 为此,与会专家提醒公众,特别是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
“目前,常规体检中的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主要手段。”胡大一说。
如果已出现心悸、胸痛、呼吸不畅、疲劳、眩晕等症状,更应及时就诊,通过相应治疗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目前,房颤的治疗手段很多,除胺碘酮等传统的一线药物外,还有心脏复律治疗、消融治疗等手段。
特别是决奈达隆等药物的出现,大大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使房颤治疗手段有了进一步的突破。”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黄德嘉教授指出,对于房颤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将大大降低严重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什么是房颤,如何识别房颤
什么是房颤:房颤最常见的不间断性心律失常。
随着年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不断增加,75岁以上人群可达10%。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不规则。
房颤有的人会觉得不舒服,有的人没有任何感觉,大多数的不舒服,有点类似心慌、心悸,自己感觉好像心脏在“乱跳”。此外摸脉搏(号脉)发现脉搏跳动不整齐,多数人脉搏不整齐是早搏导致的,如觉得自己心脏“乱跳”,脉搏不整齐。
最好到医院做心电图,医务人员可以快速帮你判断是否得了房颤。 此外,医生通过听诊可以判断出是否发生房颤。
发生房颤,可表现出心跳的快慢不一,脉搏短促等,也就是平常说的心跳的频率快于脉搏的频率,发生这种情况就可以初步判断是房颤。
4.房颤是怎么一回事
第一:从医学上来说房颤的发作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阵发性房颤可见于正常人,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急性酒精中毒时发生。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障碍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出现房颤。
第二:持续性房颤发生于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于风湿性心瓣膜病、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力衰竭以及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等。 房颤发生在无已知心脏病变基础者,称为孤立性房颤。
第三:房颤症状的轻重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心室率超过每分钟150次,病人可发生心绞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室率慢时,病人甚至不觉察其存在。房颤时心房收缩消失,心排血量减少达25%或以上。
而且房颤有较高的发生体循环栓塞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