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保险经济学
保险经济学(Economics of Insurance) 无论是从1384年世界上出现的最早的 保险合同 一一比萨保单开始 算起,还是从英国牙医 尼古拉斯·巴蓬 (火灾保险的创始人, 被誉为“现代保险之父”。)
1680年成立凤凰保险所算起, 保险业在西方的发展都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 但保险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却只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的事情。 保险经济学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关于其理论体系构建, 目前可谓是见仁见智,尚不统一。
数百年来,有关 保险 方面的理论和 知识基本上是一种行业知识体系, 很少有人利用经济理论来阐述和分析保险问题。更谈不上系统分析。
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经济理论一般是建立在信息完全基 础上进行的研究和分析,而保险(市场) 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建立在不完全信息或不对称信息的基础上的研 究。可以说, 保险经济学的建立就是依赖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经济分析工具的发展 和延伸,这从 卡尔·博尔奇 开设《保险经济学》而借用“ 不确定性经 济学”的名称可窥一斑。
2.经济学类包括保险专业吗
经济学类包括保险专业,保险学属于应用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保险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中金融学类下设的一个专业,标准学制4年,毕业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经济学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扩展资料
保险专业培养适应我国保险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具有保险学、保险业务与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能够从事商业性保险业务的营销、经营管理、社会保险基金运作与管理、保险监管等实际工作以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保险人才。
通过理论教学,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保险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保险业务技能,获得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保险综合业务能力以及证券、投资基本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险专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险学专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学专业
3.经济学和保险哪个好
本人保险学硕士毕业。对这里头的问题比较明白。
你这个问题太宽泛,一定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来回答。因为很多学校都开设有经济学和保险学专业,但他们的强项和侧重点并不相同。
具体来说,文科类院校开设保险学的,更倾向于理论研究,楼上所说的保险精算师,不管是北美的还是国内的,都非常难考,需要极强的数理分析、统计学基础,更多的考精算师的人都是统计学或数学本科出身,然后才可能去考。这类学校的保险学专业竞争力较差,考精算基本无望。当然如果是比较著名的好学校例如人大、央财等的保险专业,你又是其中比较优秀的学生,还是有机会去银行总行和大保险公司总部的。如果是普通文科类院校,保险学出来就很危险了。搞到某某保险公司某某分公司某某营业部,就算不沦为卖保险的,也是做一些相当不爽的工作。
貌似南开有专攻保险精算的保险专业,这个离精算师更近一些。不过千万不要低估考精算的难度,据我所知就是读了那个专业的,最后能拿下北美精算的也寥寥无几。
说完保险学,再说说经济学。
经济学非常宽泛,理论、应用、产业,什么方向都有,也没大所谓。只要记住一点,如果选择经济学专业的话,一定要保证学的好、学的精。本科的话,经济学更多的是给你提供了一个知识背景,在此背景之下,你可以相对容易的去考一些有含金量的证书,CPA、CFA之类的,这些考试都是应用性较强的知识,拿下这些证书,可以作为你找工作很好的敲门砖。
4.保险(精算)专业都学什么内容
保险精算学专业主要要学习数学、统计学、金融学及人口学等学科的内容。要学会运用以上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保险精算学是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对各种保险经济活动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估价和管理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如研究保险事故的出险规律、保险事故损失额的分布规律、保险人承担风险的平均损失及其分布规律、保险费率和责任准备金、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等保险具体问题。
5.保险学专业的概念
什么是保险学?
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保险学属于经济学门类中金融学类下设的一个专业,标准学制4年,毕业后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保险学在报考热门的金融类专业里,但考生们的报考热情却远不及金融学类的其它几个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投资学)。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保险专业的就业还存有误解。
保险作为一种经济补偿手段和社会产品再分配的保证,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国民经济等现代生活中占据着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保险专业主要培养能从事保险及相关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本科毕业生应掌握经济学科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保险学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与技能;熟悉我国保险领域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了解国内外保险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保险学专业学什么?
我国高校的保险学专业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经济、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有的学校还补充了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另外,如果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外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可以更方便获取专业信息,将来去外企工作也有优势。
保险学专业需要学习的主要课程包括以下三类。学科基础课: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外语、高等数学等。专业基础课:保险学原理、风险管理、保险精算、财产保险学、人身保险学等。专业选修课:精算学原理、非寿险精算、寿险精算、保险企业经营管理、保险基金管理与运行、财务管理、经济法、民法、保险法、市场营销等。各校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上会略有差异。
6.保险经济学的我国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在国内保险理论研究的历史沿革中,很少有人专门研究保险经济学。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虽然有以保险经济学(或经济学的某个专题,如保险需求等)命题的著作和文章,由于多数作者是保险部门的实际工作者,多从其实际工作经验出发,使得这类保险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大多是关于保险的理论与实务的解释,很少有人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阐述,这就很难界定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内,谈不上科学意义上的保险经济学。即便是学界的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
譬如,许多著作者尽管经济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往往是保险理论基础薄弱,大多仅仅从“局外”的观点对保险经济问题进行审视,未能深入保险的实质问题,显得这些研究对保险实际问题的立论不足,难以系统利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来阐释保险实务的诸多问题。这种研究处于对保险经济研究的初始阶段,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保险经济理论体系,更谈不上形成了完备的保险经济学学科体系。
作为一门完整系统的保险经济学,仍需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来创建。下面我们即对国内学者对保险经济学的研究文献作.一个简要回顾,以便对我们提及的问题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汤鹰(1991)《保险经济学》一书从保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保险的性质和特征、职能和作用、保险基金及其运动、保险的组织形式、再保险、保险的经营原则和经营决策、保险的需求和供给、保险的运行机制等诸方面对保险的经济形态和职能进行了论述。从这个框架来看,依然没有脱离保险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与我们开设的《保险学(原理)》课程并无实质区别,仅仅是添加了对“保险的需求和供给”的简要分析。
在一学者对此书的序言中提及倒也中肯,保险经济学是一门边缘科学,保险经济理论需在保险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陈凤玺,1991)。此书在诸多问题上更需探讨和改进。
陈兴堤等(1992)在《保险经济分析》一书中述及保险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时,仅就其意义、内容、种类、组织和步骤做了简要的定性说明,且“内容”也仅仅是从保险业务活动、财务成果、保险资金运用等三个方面的陈述,并无进一步的定量研究。魏迎宁、杨家发(1994)《保险企业经济活动分折》一书,仅仅在“市场分析”一章中分析了保险市场需求的一般特征和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其他各章节则完全从实务方面阐述了保险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实用方法技术。
杜金琦、李曦辉(1995)《保险经济新论》一书,对保险的经济环境、经营管理、保险市场和保险的运作规则以及保险经济的发展趋势一系列问题进行了阐述。任若恩等(2000.02)从现代经济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了保险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主要包括:保险经济学的一般问题,保险和效用理论,保险和竞争均衡,人寿保险,商业保险,家庭保险,不可保风险,风险理论和政府监督问题等内容。系统地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在现代金融市场环境中保险行业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
刘茂山教授(2000.07)《保险经济学》(修订本)保持以保险商品为理论基础,以保险经济关系为导线,以保险经济原理、保险经济市场、保险经济运行、保险经济效益和保险经济管理为框架的总体结构。书中对各种保险经济关系的分析较为深入,亦较为系统。
但该书主要是借助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尽管借助必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工具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有必要提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分析工具的广泛使用。但这与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保险经济学的体系框架相去甚远,而且这种分析工具在保险这种“舶来品”的应用方面是否本身就应该更多借助西方经济理论值得关注。
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目前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的改进注人了新的活力,有必要借鉴和提倡,理论是相通的,况且我们早已步入“保险是商品”的时代——市场经济,西方保险经济学理论研究似乎有更多可资借鉴之处。张庆洪(2004)认为,保险经济学的确涉及广泛的知识,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一般经济学的知识是阅读本书必备的基础;常用的经济分析工具,如微积分、概率论等也是保险经济学需要的分析工具。
此外,近年来在经济学中作为分析工具的期望效用理论、博弈论也是阅读本书需要了解(最好是掌握)的知识;部分内容还用到了最优控制理论。以上主要是关于保险经济学的论著和教材的情况,我们对现存的其他文献进行一个简要回顾,研究亦并不多见,我们在此仅举出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文章。
譬如,对保险需求研究较早的有“保险业发展研究”课题组(1990)、楚军红(1998)、黄寿山和李开斌(1999)、卓志(2001)、闫建军和王治超(2002)等,他们从某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吴九红和郑垂勇(2004)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我国的监管进行了评价。
孙祁祥、郑伟(2004)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保险监管的演进。魏华林、蔡秋杰(2005)论证了,保险费率监管的“公众利益理论”与费率监管实践是相吻合的,费率监管目的在于通过保险监管来纠正恶性价格竞争这一市场失灵现象。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保险事业的蓬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