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震知识简短100字左右.
地球的结构就像鸡蛋,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蛋黄”-地核;中间是“蛋清”-地幔;外层是“蛋壳”-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和公转,同时地壳内部也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2.地震的科普知识作文六年级100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
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3.地震的科普知识作文六年级100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
自然灾害有许多,比如,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等。人造灾害有火灾、水土流失等。
远在古代,人们没有防范意识,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懂得用科学道理、实用的方法来保护自己,减少灾害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本文将告诉大家怎样用科学的方法来防震减灾,保护自己,保护家园。据调查,全国有许多地方发生大地震,如1514年云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辽宁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琼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灾害,损伤惨重,特别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万人死亡和受伤。
其实,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地震发生前,会有些预兆。
比如马等牲畜会挣脱缰绳,并疯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会涌出洞外;蜜蜂会惊飞、逃窜;狗会狂吠,还有一些家畜会出圈,到处窜跑;老鼠成群结队搬家……这些预兆可以让人们提前知道将发生地震,如果发现这些动物有这些反常现象,须先辨别真假,再向地震局报告,以防在先,及早撤离。
4.地震逃生知识顺口溜100字左右
地震灾害实难料 平日演练找通道
震前预备应急包 电话手电常用药
小小靠垫保护脑 饮水食品和口哨
地震镇静别慌张 赶快贴紧承重墙
不要靠近玻璃窗 离前电气要关好
平房可以离现场 否则卫生间里藏
应急包要保护好 不忘靠垫保护脑
室外远离电线杆 地下通道立交桥
地铁影院听指挥 有序撤离不乱跑
火车未停车未稳 原地不动不挤跳
驾车速离高速路 空地安全要记牢
遇火趴地身体低 易燃易爆要远离
烟灰毒气不能吸 拧干湿巾捂口鼻
逆风行进别迟疑 地震停止速转移
地震自救互救忙 注意脊柱眼遮上
跑到空地再检伤 清理口鼻防窒息
人工呼吸要跟上 止血包扎不慌张
长期饥饿进流食 精神崩溃防自伤
5.关于地震手抄报的资料100~200字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9级修正为里氏8.8级。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北京时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再次将震级修改为9.0级。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
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据权威人士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东北部,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但应该注意环太平洋地区由此引发的海啸。
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中国地震局网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8.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是8.8级。该权威人士表示,中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这是关注地震波不同方面得出的不同数据,在物理上能够解释。中国距离日本距离较近,他认为测量数据应该更接近于准确。
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修正为里氏9.0级。
据央视13日最新报道,日本气象厅发布地震震级调整为9.0级。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日本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五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6.地震的知识
地震(earthquake)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全球地震分布区, 1963年–1998年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 全球板块构造运动
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 中国地震火山分布带
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7.关于地震手抄报的资料100~200字
2011年3月11日,日本气象厅表示,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8.9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
东京有强烈震感。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9级修正为里氏8.8级。
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
北京时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再次将震级修改为9.0级。 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北京时间13时46分)发生在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9.0级地震, 震中位于北纬38.1度,东经142.6度,震源深度约20公里。
日本气象厅随即发布了海啸警报,称地震将引发约6米高海啸,后修正为10米。 北京小部分区域有震感,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不过,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海啸将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但对中国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据权威人士表示,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在日本东北部,距离中国大陆比较远,且中国大陆架性质决定了在这段距离中有一片相对较浅的海域,所以对大陆不会有明显影响。
但应该注意环太平洋地区由此引发的海啸。 此次地震震级的测定,中国地震局网一开始发布的是里氏8.9级地震,美国地质勘探局发布的是8.8级。
该权威人士表示,中国习惯使用面波震级,而美国往往较多地使用体波震级或矩震级,这是关注地震波不同方面得出的不同数据,在物理上能够解释。中国距离日本距离较近,他认为测量数据应该更接近于准确。
随后美国地质勘探局将日本当天发生的地震震级从里氏8.8级修正为里氏9.0级。 据央视13日最新报道,日本气象厅发布地震震级调整为9.0级。
据统计,自有记录以来,日本此次的9.0级地震是全世界第五高,1960年发生的智利9.5级地震和1964年阿拉斯加9.2级地震分别排第一和第二。
8.有关地震的知识
地震方面的知识:1751 第一台摆验震器。
1755 里斯本地震激发了人们对地震学的关注。 1819 库奇丛林沼泽地的地震令人注意到了断层的作用。
1826 冯·霍夫(Von Hoff)开始发表地震年表 1831 泊松(Posisson)发表固体弹性波理论。 1855 费希尔(Fisher)确认断层作用为地震的成因。
1857 那坡里(Neapolitan)大地震(Mallet,1862)。 1859 马利特(Mallet)估计每年要发生8次“大震”;并发表世界地震活动性图。
1872 伯特利(Bertelli)观测到脉动与风暴之间的关系。 休斯(Suess)使地球科学家们相信断层可以形成地震。
1880 米尔恩(Milne)和格雷(Gray)在日本记录到他们的第一张地震图。 1883 克拉卡托火山喷发:造成火山地震和海啸。
1885 瑞利(Lord Rayleigh)发表瑞利波理论。 1888 门登霍尔(Mendenhall)率先对地震能量作了估计。
1889 冯·利波尔·伯希维茨(Von Rebeur Paschewitz)获得第一个远震记录。 1891 美浓-尾张地震(Koto,1893)。
1897 维歇特(Wiechert)假定地球具有地核。 印度大地震:奥尔德姆(Oldham)在该地震图中识别出了P波和S波。
1899 开始发行《Shide通知》,后来改通知演变为《国际地震资料汇编(ISS)》。 诺特(Knott)讨论了发射和折射。
1901 国际地震学协会成立。 1904 拉姆(Lamb)发表关于来自脉冲源的波的理论。
1906 蒙特叙斯·德·巴洛尔(Montessus de Ballore)出版《地理地震学》(Geographie Seismologique)。 伽利津(Galitzin)研制出了电磁地震仪。
旧金山地震。 昂根海斯特(Angenheister)率先试图测量吸收。
1907 黑格洛茨(Herglotz)展示如何计算速度随深度的变化。 大森房吉(Omori)提出了地震复发的空区理论。
1908 西伯利亚的大陨石产生冲击性地震。 1909 希达(Shida)观测到了初动的四象限图像。
1901 里德(Reid)发表弹性回跳理论。 莫霍洛维契奇(Mohorovicic)发现地壳-地幔边界。
1911 《美国地震学会会刊》创刊。 勒夫(Love)发表《地球动力学的某些问题》。
莱邦松(Leybenzon)指出地核必定是液态的。 1914 美国气象局开始收集有关美国的地震资料。
古登堡(Gutenberg)测量到地核的深度。 费莫尔(Fermor)提出相变为地震的成因。
1921 塔姆斯(Tams)记录到海洋下的速度比大陆下的高。 1922 特纳(Turner)证明某些地震的震源深度大于通常的震源深度。
1923 中野(Nakano)把初动图像与应力偶联系起来。 海岸与大地测量局负责监测美国地震。
1924 杰弗瑞斯(Jeffreys)著的《地球》第一版问世。 1925 杰弗瑞斯发表第一篇论述面波的文章。
1926 古登堡预测存在低速层。 拜尔利(Byerly)开始研究初动。
1929 格兰德班克斯(Grand Banks)地震和海啸。 1930 贝尼奥夫(Benioff)研制成可变磁阻地震仪。
1932 日本开始建立第一个海啸警报系统。 1935 贝尼奥夫研制成应变地震仪。
杰弗瑞斯-布伦(Jeffreys-Bullen)发布走时表。 和达清夫(Wadati)指出深源地震图像。
拉科斯特(LaCoste)引进零长弹簧地震计。 里克特(Richter)发明震级标度。
2004 印尼大地震,引发了巨大海啸,死亡20万人,东南亚损失惨重。 2008 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死伤近10万人。
9.有关地震的知识
地球,可分为三层。
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
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即内力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超级地震指的是震波极其强烈的大地震。
但其发生占总地震7%~21%,破坏程度是原子弹的数倍,所以超级地震影响十分广泛,也是十分具有破坏力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震(earthquake)就是地球表层的快 全球板块运动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在海底或滨海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能引起巨大的波浪,称为海啸。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 中国地震火山带分布中。
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通常将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浅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样,对地面造成的破坏程度也不一样。
震源越浅,破坏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
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2公里。 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
观测点距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间的地震称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称为远震,其中,震中距越长的地方受到的影响和破坏越小。
地震所引起的地面振动是一种复杂的运动,它是由纵波和横波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震中区,纵波使地面上下颠动。
横波使地面水平晃动。由于纵波传播速度较快,衰减也较快,横波传播速度较慢,衰减也较慢,因此离震中较远的地方,往往感觉不到上下跳动,但能感到水平晃动。
当某地发生一个较大的地震时,在一段时间内,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地震,其中最大的一个地震叫做主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叫前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叫余震。 地震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规律。
从时间上看,地震有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的周期性现象。 从空间上看,地震的分布呈一定的带状,称地震带。
就大陆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两大地震带。太平洋地震带几乎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浅源地震(0千米~60千米),全部的中源(60千米~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全部能量的80%。
目前衡量地震规模的标准主要有震级和烈度两种。地震震级 地震震级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目前人类有记录的震级最大的地震是1960年5月21日智利发生的9.5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万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这次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万千瓦的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
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 32 * 32)倍。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者是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
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竟达9.5。地震烈度 中国百年大地震一览图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是相同的;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在中国地震烈度表上,对人的感觉、一般房屋震害程度和其他现象作了描述,可以作为确定烈度的基本依据。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
这与一颗炸弹。